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有這樣一個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的教育責任?」
在這項數據調查中,46%的調查者選擇了媽媽,28.7%的人選擇了「父母均擔」,僅有13%的人表示是爸爸,剩下的選擇了其他。
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相信每天都重複著這樣的場景:
明明夫妻倆都是上班族,可是爸爸卻回家當起了「撒手掌柜」,媽媽還得一邊做飯,一邊帶孩子。
同樣身為孩子的父母,媽媽整天給孩子做飯洗衣服,輔導作業開家長會,可是爸爸甚至連孩子的班級都不知道。
媽媽整天面對孩子的哭鬧,既煩心但也要繼續說教,而爸爸一旦看到孩子不聽話,就吼叫打罵,甚至像個旁觀者一樣視而不見。
樓下大姐吐槽老公,平時回家就像個「大爺」一樣,醬油瓶倒了都不帶扶一下的,平時這樣也就算了,關鍵是對孩子的關心甚少。
上個月孩子要開家長會,那天大姐恰好走不開,只好讓老公去開家長會,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這是老公頭一次去學校開家長會。大姐叮囑好多遍是三年級一班別走錯了,老公總是不耐煩地說知道了。
家長會結束,孩子氣哄哄打電話向媽媽控訴:「答應好開家長會,今天你們誰都沒去?」晚上回家後大姐才知道,老公確實去了,還疑惑地問:「不是四年級一班嗎?你都說了那麼多遍。」真是讓大姐既生氣又無奈。
這就是大多數中國爸爸的現狀,不知道孩子的班級、衣服鞋子碼數、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中國的爸爸們對孩子的關心少,不善於和孩子相處,而且喜歡以威嚴的樣子對待孩子,自然會疏遠親子關係。
孩子成年之後,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可這時爸爸已經老了卻不服老,總是以「權威」形象面對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就要插幾句嘴,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以並不專業且過時的看法提幾點意見。
如果孩子和自己不親密,爸爸還會覺得是孩子的「不孝」,那麼希望有這種想法的爸爸回想一下自己年輕時候,和孩子有多親密呢?照顧和教育過孩子多久呢?有沒有對孩子噓寒問暖呢?
其實導致親子關係疏遠的根源在於爸爸自己,別老了之後,還埋怨孩子。
1.封建的觀念阻礙了交流
在傳統的認知中,爸爸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現在都還深深刻在國人的腦海中。
爸爸高高在上的形象會讓孩子害怕,進而在爸爸面前要麼表現得唯唯諾諾,要麼是產生逆反心理,導致無法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
2.含蓄的性格疏遠了親子關係
中國爸爸一般情況下,都是不善於向孩子表達愛意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面前,中國男人不習慣擁抱、親吻、說甜蜜的話,爸爸們似乎是集體得了情感失語症。
3.中國不合理的家庭分工
大部分家庭的分工原則是「男主外女主內」,好像大家都默認帶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男人應該以事業為重,如果男人在家裡做飯帶孩子就被視作沒出息。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男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事業和交際上,希望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物質條件,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
各位父母,你家有這樣的「中國式爸爸」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