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被譽為「電競奧林匹克」的WESG世界電子競技運動會全球總決賽在重慶舉辦,吸引至少4.1億人次全球觀眾在線觀賽,讓重慶在電競圈的火了一把。
近年來隨著各大電競賽事相繼在渝落戶,電競相關產業也成為香餑餑。上遊新聞調查發現,為了填補電競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空缺,近年來重慶的電競培訓市場異常火爆,許多學校開設的電競培訓班招生火爆。電競行業的風口真的來了?把玩遊戲當飯吃真的能成現實?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重慶電競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三月一場春雨的洗禮,給重慶這座山城籠上了一層薄紗,卻掩蓋不住重慶人民對WESG世界電子競技運動會這場電競盛會的熱情。據官方不完全統計,本次WESG總決賽共吸引至少4.1億人次全球觀眾在線觀賽,因為電競,重慶吸引了世界玩家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重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網際網路產業和電子競技產業的政策,吸引了眾多國際大賽和電競產業鏈頭部廠商的目光——2019年1月5日「2018中國電子競技行業年會」在巴南區舉行,國內外各知名電競企業代表、賽事機構、研究專家、教育機構等雲集山城,探討中國電子競技行業未來發展新方向;1月25日,DOTA2特錦賽在華熙文化體育中心舉行,現場門票一度被炒到2000元的高價;下月,英雄聯盟LPL職業聯賽春季賽決賽也有望移師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為何重慶的電競產業發展如此迅速?其實,重慶一直有著豐厚的電競土壤,誕生了CQ2000、Alex、Ted、秦源達、Wings戰隊等眾多知名的電競明星。而重慶的忠縣等區縣也通過建設場館、大力引進電競賽事等措施發展電競產業。去年9月,阿里體育與九龍坡區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阿里體育電子體育總部落戶重慶高新區,WESG全球總決賽將長期落地重慶。
產業壯大催生培訓市場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競市場規模為84.8億元,到2020年,電競全產業鏈產值預計將達到211億元。隨著重慶電競產業的不斷發展,電競行業人才的空缺也讓市場嗅到了商機。近年來,許多電競培訓學校相繼在渝落戶,以培養職業選手、賽事策劃、電競主播、教練等專業人才。
正值三月的招生季,上遊新聞記者連日走訪市內多個電競學校發現,招生情況非常火爆。在重慶森海電競學院,相關負責人付先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學院從本月初開始對外招生,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已經有十多名學生報名,招生情況非常理想。在渝北區的七煌原初電競學院,負責招生的蔡老師透露,學校每月對外招收數十名電競學員,培訓時長為三個月,學費1.3萬,「3月份的培訓班已經報滿,4月份開學的班級名額也不多了。」除了專業化的學院,重慶新華電腦學校等綜合培訓學校也開設了電競相關專業,在學校的招生簡章中記者看到,學校將推薦畢業學生到全國知名電競公司、俱樂部進行實習、就業。
行業高門檻造成就業率低
近幾年才興起電競專業,為何如此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歡迎?一位參與電競培訓的學生的家長古先生告訴記者,孩子長期沉迷電子遊戲,夢想能踏上電競之路,「通過專業培訓,是想讓他做一個嘗試,看看是否屬於這塊料。如果不行早日打消這個念頭,回歸學業。」重慶森海電競學院聯合創始人付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天賦的限制,實際上很多學生達不到電競職業選手的要求,開設電競職業選手的培訓課,更多是讓沉迷於遊戲的少年認清現實,區分遊戲和電競的概念,從而把經歷放到學習上。」
「專業的電競之路異常艱辛,真正的電競職業人才更是萬裡挑一。」重慶森海電競學院電競教練、前電競職業選手吳險峰表示,自己19歲到上海打職業,23歲退役,在這個過程中枯燥的訓練取代了遊戲的快樂,每天高強度的訓練和超強的壓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在吳險峰看來,如今電競職業選手成才率太低,加上電競裁判、教練、賽事運營等崗位的門檻較高,所以目前的電競培訓,還是以素質教育、體驗教學為主。
「電競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電競人才的培訓也是一個全新的行業,目前來看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形成,整體培訓機制並未完善。」易觀互動娛樂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董振向上遊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目前現在有一些院校已經開辦了一些電子競技課程,但是其主要專業內容則是電子競技運營,裁判、解說等方向之類的課程。許多學生開始以為電子競技課程則是體驗自己喜歡的遊戲,從而提高競技水平成為職業選手,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學生自己本身對於課程的實質是排斥的,所以就業率則並不是很高。
培訓市場與行業需求脫節
據央視報導,不完全統計電競行業的目前從業者為5萬人,崗位空缺達26萬人,而到2020年,人才缺口將擴大至50萬人。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萬眾矚目的電競職業選手,目前產業更需要電競裁判、電競賽事運營管理、電競運動營銷等「配角兒」。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常規的電競培訓,很難在短時間內培養出行業所需人才。
「目前電競培訓市場魚龍混雜,培訓水平參差不齊,培訓的學生與市場的需求脫節。」重慶森海電競學院聯合創始人付先生稱,電競行業所需要是精英類人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而目前接受電競相關行業培訓人員基本素質偏低,培訓學校的師資有限,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學歷認可度也不高,所以就業率並不理想。
電競教練、前知名電競選手吳險峰表示,相比其他行業,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電競人才資質,所以用人單位更多是看從業經歷,對於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而言,找電競相關工作是一件難事。
「電子競技產業從業參與是有較高的門檻的,想要從事電競行業的年輕人,應該區分興趣和職業的不同性質。」易觀互動娛樂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董振認為,電子競技產業發展並不能急功近利,不管是培訓機構還是學生家長,都應該理性看待這個新興的行業。
上遊新聞記者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