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良」的氯胺酮是如何在抗抑鬱中起作用的?或與大腦海馬體有關

2020-12-27 前瞻網

麻醉劑氯胺酮有望作為一種快速治療難以治療的抑鬱症的藥物,但科學家們還不知道它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據Live Science報導,現在,一項小型研究表明,除其他影響外,氯胺酮可能會激活大腦中與血清素相互作用的一種特定受體。血清素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物質,與許多情緒障礙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只包括了30個人。

專家告訴Live Science,這項研究必須包括100多人(如果不是幾百人的話),才能得出關於在大腦中氯胺酮引發的複雜連鎖反應中血清素所處位置的確切結論。

耶魯大學抑鬱症研究項目主任傑拉德·薩納科拉(Gerard Sanacora)博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不幸的是,通過非常小的研究,你無法得到真正明確的答案。」

Sanacora補充說,6月1日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設計得很好」,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有趣的問題。

舉例來說,通過闡明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是如何以及是否依賴於血清素,科學家可以開發出與氯胺酮行為類似的新藥物,但將這種「骯髒的」、可能上癮的藥物的風險降到最低。

氯胺酮曾因其在醫院的合法麻醉作用和作為「K粉」的非法使用而聞名,最近幾十年,作為一種治療抑鬱症的新方法,它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對於那些通過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等標準治療仍不能改善抑鬱症的患者,注射氯胺酮可能會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改善他們的症狀。

相比之下,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發揮作用,而這也只是在有效的情況下。

2019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了艾氯胺酮(esketamine,商品名Spravato)鼻噴霧劑用於抑鬱症的治療。氯胺酮由兩個結構互成鏡像的化學物質——對映異構體(enantiomer)——組成,艾氯胺酮是其中之一的S型鏡像異構體。兩者關係十分密切。

雖然令人興奮,但氯胺酮的快速作用還有待解釋。

研究表明,氯胺酮會阻斷穀氨酸受體,穀氨酸是一種大腦化學物質,在情緒調節中發揮作用,通常通過刺激腦細胞來工作,推動它們發送電信號。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Alan Schatzberg博士說:「我稱它為『大腦的果汁』——它是一種刺激神經遞質」,有助於引導整個大腦的活動。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Schatzberg補充說,除了穀氨酸受體,氯胺酮還可能直接或間接地與阿片受體相互作用。

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8年發表的一篇報告中,Schatzberg發現,氯胺酮的有益作用在服用了納曲酮(一種阻斷阿片受體的藥物)的患者身上消失了。

雖然他說他懷疑阿片類物質的活性可能對氯胺酮作為抗抑鬱藥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單獨使用阿片類物質「可能無法解釋」該藥物的所有微妙作用。

「氯胺酮有廣泛的作用機制——它能做很多事情,」首席作者Mikael Tiger博士說,他是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臨床神經科學系的精神病學家和研究員。

鑑於現有的抗抑鬱藥物往往會放大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Tiger和他的合著者打算看看氯胺酮是否會起到類似的作用。

早期發現

在小鼠抑鬱模型中,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可以通過降低動物血清素水平的藥物來阻止,作者在他們的報告中指出。

處於類似抑鬱狀態的老鼠會花更多的時間躲起來,而不是探索自己的領地;在緊張的情況下,它們會變得不能動,而不是掙扎;與其他老鼠相比,它們對獎勵的興趣更少,還有其他一些症狀。

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可以通過激活一種特殊的血清素受體,即血清素1B來恢復。

根據Tiger等人之前的研究,與健康人相比,抑鬱症患者1B受體的結合較少,即在大腦的獎賞處理和情緒調節區域內。

作者指出,結合減少很可能是由於1B受體總體數量的減少。

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項猴子研究暗示,氯胺酮可能逆轉1B結合的這種下降,從而使1B的活性恢復到健康水平;但是類似的研究還沒有在人類身上進行過,直到現在。

Tiger和他的合著者將30名患有難以治療抑鬱症的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服用氯胺酮,另一組服用安慰劑。

病人和醫生都不知道每個人服用的是哪種物質,但是因為氯胺酮會導致改變心情的游離效應,所以氯胺酮組的每個人都「意識到他們接受了積極的治療,」作者寫道。

也就是說,安慰劑組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人認為他們也服用了氯胺酮,所以「致盲」的問題不太可能影響結果,他們寫道。

在治療前後,所有的參與者都完成了關於他們抑鬱症狀的問卷調查,並接受了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掃描,在這個掃描中,少量的放射性物質被引入體內,並用一個特殊的照相機進行成像。

通過選擇一種附著在1B受體上的放射性示蹤劑,作者可以評估受體的數量是否會隨著氯胺酮的反應而改變。

Tiger表示,「PET是量化人類大腦中特定蛋白質的最佳方法」,包括不同類型的受體。

作者預計氯胺酮會促進1B在大腦多個區域的結合,但總的來說,兩組之間的結合沒有顯著差異。

同樣,結合被認為反映了可用的1B受體的數量。

但當作者分析特定的大腦區域時,他們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氯胺酮組在海馬體中有更多的1B受體,海馬體是一個情感處理中心,也涉及學習和記憶。

另一個區域的結合增加,稱為腹側紋狀體,與氯胺酮組改善的症狀相關,儘管結合的總體情況只與安慰劑組略有不同。

在基線時,氯胺酮組中1B受體最少的人症狀改善最大。

Schatzberg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這一發現在統計學上「不是非常有力」,但它確實證實了早期的研究,即羥色胺1B受體在抑鬱症中發揮一定作用,並可能對氯胺酮治療產生反應。

他說:「血清素確實有作用,但它有點難以捉摸。」傳統的抗抑鬱藥也有同樣的作用,它可以改變血清素的水平。

一旦被激活,1B受體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增加獎賞系統中的多巴胺水平,這一效果理論上可以緩解抑鬱症狀,Tiger說。

他說,這種潛在的機制可以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行研究。

「有了這些東西,一切都歸結於樣本量,」Sanacora表示。

Sanacora補充說,即使是小規模的研究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可以幫助科學家設計出類似氯胺酮的藥物,但沒有潛在的風險。

氯胺酮會使心血管系統暫時緊張,游離效應會干擾人,因此接受治療的患者需要密切監測。

此外,氯胺酮具有很高的藥物濫用風險,這取決於劑量和給藥途徑,以及它與阿片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強調了謹慎的必要性,Sanacora說。

他說,在開發一種安全的替代藥物時,科學家需要了解氯胺酮是如何「整體」作用於大腦的,因為抗抑鬱藥物的作用可能有多種來源。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livescience.com/ketamine-as-an-antidepressant-serotonin.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瑞典卡羅琳學院:氯胺酮對難治型抑鬱症有奇效,為新型抗抑鬱藥物...
    低劑量的麻醉藥物氯胺酮已被證明對難以治療的抑鬱症有迅速的效果。 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已經確定了這種藥物的一個關鍵目標: 大腦中特定的血清素受體。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上,為新的、更有效的抗抑鬱藥物帶來了希望。
  • 2019年艾司氯胺酮獲批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未來的路如何走?
    穀氨酸是大腦中的主要興奮性神經遞質,負責激活神經元,以開啟驅動各種行為模式的關鍵通路。Drs. Krystal 和 Charney 研究了穀氨酸神經遞質的改變,對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響,驗證了穀氨酸功能改變可能導致精神病的假說。
  • 抑鬱症的科學:抗抑鬱藥物如何對大腦起作用?
    想要形成正向循環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服用抗抑鬱藥物,因為它們會對大腦帶來非常廣泛的影響。抗抑鬱藥物如何起作用?1.選擇性5-羥(qiǎng)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簡稱SSRI)不同的抗抑鬱藥物起作用的機制稍有不同,但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通過影響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系統來實現的。
  • 醫生給我開了抗抑鬱藥,到底吃還是不吃?
    第一,抗抑鬱藥的藥物作用確實可對患者的大腦產生複雜的影響。 比如,抗抑鬱藥可調節神經遞質、多巴胺濃度,或間接促進大腦海馬神經元再生等等。這些實際的、生物層面上的作用可令患者的情緒有所改善。 第二,抗抑鬱藥有「安慰劑效應」。
  • 氯胺酮能治抑鬱但是會致幻,還好科學家找到了新方法
    氯胺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K粉,服用後會導致神經中毒反應和精神分裂症狀,表現為幻覺、運動功能障礙。在醫學臨床上一般作為麻醉劑使用。這類致幻藥物是目前所知的影響大腦最有效的藥物之一,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類對這類藥物的了解遠遠不夠。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決定對此展開研究,致力於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處理迷幻物,使其保留對抑鬱症的治療作用,同時去除致幻、上癮等副作用。
  • 最新研究:海馬體在人類時空思維方式中的作用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與情景記憶相關的時空映射植根於大腦的特定區域:海馬體。海馬體,英語:Hippocampus,是人腦中的重要部分。海馬體成對出現,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皮質下方,擔當著關於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海馬體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
  • 從氯胺酮抗抑鬱新機制探討靶向離子通道的新藥研發
    這是過去30多年來第一款具有新作用機制的抗抑鬱藥,也是抑鬱症治療史上的重要突破。 2000年,耶魯大學John Krystal教授團隊臨床研究發現,小劑量靜脈注射氯胺酮可以顯著緩解抑鬱症狀[7]。那氯胺酮治療抑鬱症的機制究竟是什麼呢?研究者們眾說紛紜。 2010年,耶魯大學Ronald Duman教授團隊提出,氯胺酮可以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內蛋白合成通路,促進樹突棘的形成發揮抗抑鬱的效果[8]。
  • 什麼是海馬體
    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海馬體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如果一個記憶片段
  • 腦科學日報:造成壓力的大腦網絡!家庭環境影響青少年大腦發育
    耶魯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為人們的大腦如何產生強烈的壓力感提供了新的見解,準確地說明了哪個神經網絡可以激活壓力的感覺。這一成果可以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可能引起的令人沮喪的恐懼感和焦慮感。上周,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研究發現,一個人感受到的主觀壓力越大,海馬體和下丘腦之間的神經連接就越活躍。
  • 新研究稱艾氯胺酮鼻腔噴霧劑能迅速緩解抑鬱症症狀
    現在,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正在獲得研究人員的認可,並且它可以為那些對其他抗抑鬱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提供快速症狀緩解。這種治療方法是一種名為艾氯胺酮(esketamine)的鼻腔噴霧劑,是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論文的主題。這項研究涉及近兩年來在數十個門診醫療中心進行治療的200多名成年人。參與該研究的個體分為兩組。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大腦的進化可能不依賴於酮體代謝途徑
    閱讀連結:【學術快報】羅歡課題組在《eLife》上發表論文,發現了序列記憶中的倒序回放活動及其和近因效應的關係2,挑戰權威,推翻傳統理論,大腦的進化可能不依賴於酮體代謝途徑來源:iNature基因HMGCS2的喪失和大腦的進化(來源eLife)
  • 抑鬱了,該如何自救與治療?
    02藥物治療抗抑鬱症藥物使患者增加分泌多種神經化學物質,尤其是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些物質在各條大腦迴路中參與傳遞信號。不過,大腦畢竟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器官,所以目前尚未明確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為何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才能產生積極效果的。在抗抑鬱藥物中,最廣為使用的藥物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
  •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抑制胡思亂想的物質
    1前額葉皮層在阻止思維方面起重要作用大腦前部的一個區域被稱為前額葉皮層,它在控制我們行為的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在阻止我們思維的方面它也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前額葉皮層充當主調節器,控制其他大腦區域——動作的運動皮層和記憶的海馬體。
  • 057期抑研報|單次和反覆氯胺酮輸注可減少難治性抑鬱症的自殺意念
    因此,目前對抑鬱的大腦表型與自然性情緒加工之間的關聯及這類關聯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出現的方式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運用了靜態及動態的被試間相關性分析,探查了112名兒童和青少年(7-21歲)在fMRI掃描期間觀看電影《卑鄙的我》中具有情感衝擊力的片段時大腦功能與臨床和非臨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發生了什麼變化抑鬱症患者大腦結構形態學的顯著變化出現在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和厚度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且皮下各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和膨脹,這些結構都與情緒調節以及記憶等功能相關。
  • 海馬體2個功能欠「開發」,生活中注意這3點,幫助提升記憶力
    從以前武俠小說中主角看完一本秘籍就能倒背如流,到這幾年備受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最強大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也能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學什麼做什麼都能輕鬆又快速!想像很美好,現實中卻有很多家長正在為孩子的記憶力煩惱:背課文半天都記不住,背起「嗯......這個...然後」,磕磕絆絆的。
  •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神秘的記憶機制:果然和海馬體有關,科學家確定相關基因  黃琨 • 2020-12-11 17: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