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吃不動「宅」出心絞痛,反覆發熱焦慮在作祟,過度刷手機「玩」出視疲勞……
因為疫情,很多市民選擇了居家生活,然而不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卻導致一些疾病的滋生。
近日,記者採訪了心內科、心理科、感染科的專家,請他們講一講疫情期間,「宅」出來的疾病。
宅家幹吃不動體重漸長
「老病號」心血管疾病發作增多
疫情期間,人們大多居家生活,吃喝不控制,運動量不足,很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老病房」們因此發胖,體重漸長,心血管疾病發作有所增多。張先生今年40歲,患有頸動脈粥樣斑塊,平時有高血壓、高血脂史。這兩個多月,因為長時間呆在家裡,幹吃不動,胖了10斤不說,血壓也控制得不好,時常有心慌症狀。不久前,張先生突發胸痛,以為是心梗發作,後經醫生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病3級,高脂血症。
哈醫大一院心內科趙德超教授建議,既往有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尤其是有冠心病的患者,居家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低鹽少油,保持每天半個小時的運動,堅持服藥,如出現不適要及時聯繫醫生進行諮詢和調整。遇到病情變化的時及時就醫,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疫情期間有的人「宅」胖了,但是也有的人「宅」瘦了。劉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病史6年,近幾個月一直宅在家中,運動不大,跟家人吃的一樣多,別人都胖了,她反而卻瘦了十多斤,到醫院就診才發現是因為長期情緒不好、生活不規律導致血糖控制不當。
哈市一院內分泌一科吳東紅主提醒,糖尿病患者平時要合理飲食,保證膳食結構完整,攝入全面。同時每日堅持適當的體育鍛鍊,保持生活規律,作息正常。並一定要規律的監測血糖,定期門診就診,制定合理方案。當出現明顯消瘦無法解釋時,應及時去醫院諮詢、檢查,尤其是不明原因消瘦,背後很可能潛伏著其它疾病,並積極對症治療。
反覆發熱檢查卻沒啥問題
可能是焦慮來的
市民王女士疫情期間一直居家辦公,幾乎很少出門,每天都會上網關注疫情的最新動態。最近一周,她時常反覆發熱,體溫經常在37度4左右徘徊,但並沒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系統症狀。「不咋出門怎麼還會發熱,我會不會得了新冠肺炎?」擔心不已的王女士趕緊去醫院驗了血還拍了胸片,但是結果都沒有什麼異常。醫生表示,王女士的發熱可能是和焦慮有關,建議她適當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在做好防護的同時,增加戶外活動。
哈市一院感染科那琳琳醫生介紹,發熱是人體最常見的症狀,分為病理性的和生理性的,其中病理性發熱的常見於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結核、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性發熱常見於焦慮,女性生理期或排卵期等。前者需要明確病因,對症治療,後者一般會在去掉誘因後自然緩解。醫生表示,體溫(腋窩)超過37.3以上醫學上稱之為發熱。如果是在固定時間持續發熱2-3天不好轉的,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哈醫大一院心理科趙娜醫生提醒,如果經常感到忐忑不安、提心弔膽、胸悶氣短、頭痛頭暈等症狀,發作時間和頻率增加,自己不能控制,排除器質性疾病後,建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正確評估焦慮症狀,給予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長時間刷手機導致視疲勞
女子頭暈噁心記憶力下降
疫情期間,手機成為人們居家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侶」。然而,長時間使用手機,不僅對眼睛傷害很大,還容易引起全身不適,出現頭暈、腦脹、噁心等症狀。
市民小孫今年23歲,因為疫情小孫所在的高校一直沒開學,在家除了上網學習,小孫其餘時間都是在手機上看網劇、刷視頻,一天對著手機的時間要達到14、5個小時。最近一段時間,小孫經常感覺頭暈噁心,眼眶處也跟著疼,不僅記憶力下降,連精神都有點萎靡,到醫院檢查,原來,小孫是因為長時間對著手機導致的視疲勞從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症狀。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主任姚靖介紹,在大多數人的眼裡,視疲勞只是眼睛累了的緣故,只要休息一下,立馬就會好轉,根本沒必要到醫院就診。「殊不知,視疲勞是眼部和全身眾多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治,不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還可能使隱藏在視疲勞背後的疾病被延誤。」
視疲勞是目前眼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的症狀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近距離用眼不能持久,出現眼及眼眶周圍疼痛、視物模糊、眼睛乾澀、流淚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頭痛、眩暈、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
姚主任說,治療視疲勞,滴眼液並非唯一的選擇,目前市場上滴眼液的種類五花八門,長期使用後,患者就會慢慢出現症狀反彈或加重。
對於視疲勞,她分享了以下方法↓↓
遠眺:打開窗戶,雙眼望向窗外的綠色植物,舒緩一下眼部肌肉,然後再望向儘量遠的遠方,幾秒後,再收回目光轉到近處的綠色植物。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讓眼睛多休息,不要熬夜,逐漸緩解視疲勞。眼保健操: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眼部的乾澀酸脹。熱敷:下班回家後用熱毛巾在眼睛上敷一陣,對緩解乾眼症和眼睛疲勞非常有效。日常營養搭配:胡蘿蔔是對眼睛非常好的食物,奶酪、香蕉和藍莓等食物中也含有大量有利於視力的元素。在日常的生活中合理搭配這些食物,可以有效地緩解眼疲勞。醫生提醒,市民們平時一定注意用眼衛生,若出現輕度視疲勞不妨用上述辦法試一試。如果出現持續性視物模糊、眼乾眼澀、流淚畏光、分泌物異常,甚至引發頭痛不解、頭暈噁心的情況,要及時就醫。
宅在家飲食飲酒思慮過度
32歲男子總是睏倦吃點東西就胃脹
近日32歲的小王總感覺精神睏倦、關節沉重 ,吃點東西就胃脹,他在線諮詢就診之後被告知他是因為疫情期間宅在家,思慮過度,飲食飲酒無度讓脾受了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內科五病房周海純主任表示,近日類似病例諮詢很多,也提示大家要注意脾健康。
因為疫情期間,32歲的小王被迫居家辦公,有時候晚上和朋友在線視頻喝點酒排解一下壓力,隨著天氣變熱,他和朋友也喝了幾次涼酒。小王感覺自己近日舌苔厚膩,吃點東西就胃脹,而且總是感覺很睏倦。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內科五病房周海純主任表示,脾其志在思,疫情期間在家思慮過度會傷及脾。此外,在家過食酒食,肉食生溼邪困脾,同樣會傷及脾,表現困重,乏力等症狀。
像小王這種也是因為脾受傷的緣故,周海純主任表示脾受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肥胖或者消瘦
脾主肌肉,當脾虛的時候,人會出現全身乏力的情況,並且汗多、氣短。另外會出現眼皮沉重或者是抬不起來的情況,且下肢容易水腫。
身體太瘦,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而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溼,溼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脾溼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便秘或者大便稀溏
從消化道上來講,脾虛導致的病症一般有: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無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脾虛一般會大便溏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大便乾結、便秘,因為脾虛會導致腸胃缺少動力。
咳嗽出痰,舌苔淡紅色
胃部隱隱作痛時總有脹悶感,一咳嗽就出痰,胸部像堵著什麼東西似的不舒服,舌苔呈現淡紅色。
這種症狀屬於脾虛挾溼型脾胃疾病,平時不注意保暖,加上缺少運動和心情不佳等情況,就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流口水也因脾虛
脾虛的人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另外會感到頭蒙,睡眠質量差。
很多人睡覺會流口水,這和脾虛也有關係。中醫認為,涎(口水)為脾之液,正常情況下不會外溢,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才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胃部不規律脹痛
疫情期間繁忙的一線崗位,「奮戰」了幾個月,總算能喘口氣時,卻突然腹瀉起來,身體疲憊得沒有力氣,胃部不規律地一陣陣脹痛,還總是噁心想吐。
這種症狀屬寒溼困脾型脾胃疾病,繁重的工作壓力使人體的氣機運行受阻,影響到脾胃,導致中氣不足,出現精力不支,食後腹部脹滿;另外,好吃辛辣,往往也會引起內熱,加重其體內的溼氣。
頭昏腦漲的症狀
感到頭昏腦漲,身體發熱,胃腹部冷痛、脹氣,還伴有噁心想嘔吐的感覺。
這種症狀大多屬於脾溼外感型脾胃疾病。
調理方法。對於胃腸比較弱的人,烹調可採用湯、粥、羹、膏等形式,這樣可以利於脾胃消化和吸收,還要注意食有節制,吃的過飽也不可。
除了一些粥以外,還可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製品,如黃豆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有益;紅小豆有健脾補血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弱的人。
龍頭新聞 霍營 劉暢言
【來源:生活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