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臺灣青年創業、把廈門故事融入臺灣影視、建設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在昨日下午舉行的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分組討論上,市政協委員就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優化居民養老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兩岸融合發展
把惠臺政策落實落細
加強兩岸文化合作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廈門如何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昨日,市政協委員紛紛圍繞「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惠臺政策釋放出來的誠意和紅利讓越來越多臺青希望到大陸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廈門的地緣、血緣等優勢,讓相當一部分臺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時首選廈門。但如何更好地讓臺灣青年「引得進、站得穩、留得下」?對此,市政協委員張勁秋建議,要為臺青在廈創新創業就業提供更多保障,針對性地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多數臺青來廈門創業,以開辦小微企業為主,受融資或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制約,他們需要政策的扶持和相關部門為他們提供一定的服務,讓他們站得住腳。張勁秋告訴記者,去年通過臺聯界別政協委員的調研走訪發現,惠臺政策的出臺給臺青帶來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但對他們而言,仍對政策如何落實落細有點茫然,建議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或者統一的窗口,針對臺青創業就業做好惠臺政策的「宣傳員」「指導員」,為他們解讀政策,把政策落實落細,讓他們更好地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
市政協委員陳可芳也關注到了政策的落地。「希望大陸能夠多搭建平臺,為臺胞就現有的惠臺政策做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也可以聽取他們的建議。」陳可芳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我看到報導說,金門方面很快有了積極的回應。其實金門繼去年的通水之後,也希望從更多方面跟大陸有更多的融合發展,共同分享兩岸的發展紅利。」
市政協委員黃敏沁建議,祖國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廈門與金門僅一水之隔,閩南磚雕是閩南地區和臺灣金門獨特的傳統工藝,是閩南和臺灣紅磚厝「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獨特的雕刻藝術,建議廈門市園林規劃等部門與金門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規劃,在廈門和金門共同設置「門對門」磚雕雕塑,促進兩岸文化交融,表達兩岸人民盼統一的殷殷期望。在她看來,該雕塑將加深兩岸同胞心靈的歸屬感,體現廈門作為祖國兩岸統一大業前沿陣地的責任與擔當,同時將成為廈門和金門新的旅遊地標性雕塑,必將成為廈門和金門新的旅遊名片。
市政協委員陳鐵銘關注兩岸影視行業的進一步合作。「當前是臺灣和大陸影視產業融合發展的好機會。兩岸如何在影視創作題材、影視製作技術、影視領域人才等多個層面進一步合作,是我們接下去要著力關注的。」陳鐵銘說,廈門作為離臺灣最近的地方,如何把廈門故事融入臺灣影視作品,如何把臺灣故事融入廈門影視作品是他下一步要推動的。
關鍵詞:居民養老
建章立制規範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
居民養老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熱點問題。市政協委員孫先行指出,近年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成為政府投資養老事業的新方向。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然而,由於這是一個新興產業,正處在邊建設邊摸索的階段,隨著養老產業向社會資本開放,在開放過程中如何規範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政府與社會力量應如何有效銜接、政府購買第三方機構運營日間照料中心標準和運營扶持政策缺乏等問題都成了養老產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必須要進行制度保障、政策傾斜,出臺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的優惠政策,並把居家養老工作作為一項重要職責,納入街道和文明社區的考核和評選內容,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供制度保障。」孫先行建議。同時他還指出,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關注養老問題,同時要引導配套產業同步發展,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養老服務體系。
市政協委員、湖裡區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理事林佩芬認為,社區養老問題目前是重要的民生短板。「社區老人『吃』的難題,在家醫療保障難題,都是目前養老需要面對的難點。」林佩芬說,平時年輕人都上班去了,很多老年人可能午餐都沒有著落,還有一些老人重病在家就醫問題也成為難題。對此,她建議,政府需要制定相應政策為居家養老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社區也要做好相應養老配套服務,如增設社區護理站、醫生工作室、敬老餐廳、社區食堂等,給居家養老的老人們提供便利。
本報記者 江海蘋 郭 睿 鄔秀君
[責編: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