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婚姻本身的簡單決定,對當事人如此,對社會性別議題如此,對於一隻眼睛觀察、一隻眼睛書寫的作家更是如此。
夏志清在其《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老舍一章中專門探討了老舍《離婚》這篇小說的寫作特點和諷刺意味。夏志清認為,《離婚》這個書名象徵著一些人不能做到的一種勇敢行為,因為他們滿足於「婚姻」,也就是說,對奇糟不堪的現況卑躬屈膝。在《離婚》裡,老舍告訴大家,些許的勇氣也往往能奏奇效,他駁斥機會主義者,不管是傳統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他也不無傷感地駁斥那些自囿於卑怯、無聊、刻板的框框裡的男男女女小人物。
夏志清(1921—2013)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抗戰勝利後任教北京大學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先後執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1969年為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
※老舍其人
20世紀30年代的兩個主要長篇小說家老舍和茅盾,有很多有趣的對照。茅盾的文章,用詞華麗鋪陳;老舍則往往能寫出純粹北平方言,如果用歷來習用的南北文學傳統來衡量,我們可以說,老舍代表北方和個人主義,個性直截了當,富有幽默感;而茅盾則有陰柔的南方氣,浪漫、哀傷,強調感官經驗。茅盾善於描寫女人;老舍的主角則幾乎全是男人,他總是儘量地避免浪漫的題材。茅盾記錄了近代中國婦女對紛攘的國事的消極反應,老舍則對於個人命運比社會力量更要關心,他的英雄人物都很有幹勁。茅盾很早就轉向共產主義,把它當作解決中國各種問題的不二法門;可是直到寫《駱駝祥子》(1937)為止,老舍一直忠實地相信一個比較單純的愛國信條: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盡力做好分內的事,來剷除中國的因循腐敗。茅盾深受俄國和法國小說的薰染;老舍的個性和教育背景則使他愛好英國小說。
說來也許是僥倖,在1925年到1930年間,正當茅盾在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的時候,老舍卻寄居倫敦,寫他的頭幾本小說,用功自修,也不管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讀些什麼流行的書。在漫談他個人文學生涯的《老牛破車》裡,老舍後悔沒有親身參加五四運動,後悔錯過了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國內發生的種種令人振奮的事。但是如果他那時真的留在中國,他多半會淹沒在革命的潮流裡面,接受那些激進分子全部的政治和經濟教條。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否能創造出他個人主義的一派小說,就很難說了。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傑出劇作家,著名作家。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自幼讀私塾,「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開始運用白話文進行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先後有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問世,顯露出文學才華。1930年回國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1937年,其長篇小說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
老舍(本名舒慶春,又名舒舍予)是旗人,1899年生在北京。早歲喪父,16歲師範畢業後,就得奉養母親,一面利用空餘時間在燕京大學念過幾年書。1925年坐船去英國以前,在南開中學教過國文。到英國以後,他在倫敦大學的東方學院教中文,靠菲薄的薪水過活,一面開始看英國小說,主要是想把英文學好。他對狄更斯極為喜愛,不久就模仿他寫了一本滑稽小說《老張的哲學》。許地山那時在英國念書,很欣賞這篇稿子,就推薦給《小說月報》的編輯,從1926年6月開始連載。老舍接著就寫了另一部滑稽小說《趙子曰》,還是帶著狄更斯的影響,但比前一本在技巧上頗有改進。他在倫敦任教和居留時期的最後一本小說是《二馬》,寫的是中英關係。
1930年,老舍在歐洲度過暑假以後,啟程返國。歸途中在新加坡羈留了一些時候,寫了一本兒童幻想讀物《小坡的生日》。1931年,回到中國,在濟南齊魯大學和其他大學教了六年書。因為各雜誌的編輯不斷地索稿催稿,他常常得趕著寫,所以他自己估計,後來有幾個短篇和幾部長篇不大成功。他列舉的失敗作品中,有諷刺性的《貓城記》和喜劇性的《牛天賜傳》。(《貓城記》這部旅遊火星的寓言,雖算不上是精品,對中華民族提出了最無情的控訴。)老舍自己很看重的小說《大明湖》,因為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本炸彈直接擊中商務印書館大樓,把版毀了,所以從來沒有印出。不過,接著寫的《離婚》(1933)和《駱駝祥子》證明了他的小說一直在不斷地進步。
《離婚》故事簡單精巧,圍繞北京財政所的幾名科員及家眷展開。描述民國時期小官僚的日常,溫和地諷刺了他們對生活的敷衍。《離婚》看似雞毛蒜皮,卻能引起當代人的強烈共鳴。除了永恆的「尋求理解,渴望擺脫庸俗」外,讀者還能看到:辦公室鬥爭、社恐、幹涉隱私、渣男、啃老、二奶、夫妻矛盾、兒童教育、男女平等、地域歧視等等議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從那時候到現在似乎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敷衍、麻木、軟弱、市儈……依然在維持著怪異的社會,而堅持對道德與審美的信仰,守住良知,便可成為戰勝平庸之惡的勇者。人們了解老舍總是通過《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廟堂之上」的作品,而對脫離宏大敘事的《離婚》有所忽視。但老舍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離婚》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他自己說:「自這部小說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風格……我在《離婚》中所用的語言是第一個,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簡潔清新的典範。」
※老舍「最滿意的作品」
就進一步在不同背景下探討中國國民性的軟弱和中國社會的病態這一點來說,《離婚》是老舍前兩部小說的續書。老舍仍然反對左派作家對中國的腐敗從經濟和政治上加以分析,他以為中國的難堪處境,直接來自中國人民的沒有骨氣——中國軟弱是因為中國人,尤其是中上流階級的中國人怯懦因循,失掉了行動的勇氣。只要能吃飽飯,他們就堅守古老的積習。
我們在李景純的恐怖主義和馬威的行不通的浪漫主義裡看得出來,老舍的作品是很有一點剛強的俠氣的:那些害群之馬是該殺的。不錯,國家的重建需要努力工作和學習,但是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至少比膽怯卑弱較為可取。
很帶諷刺性的是,在《離婚》裡殺死壞蛋小趙的是一無家產的丁二爺——他除了一條命以外,沒有什麼值得患得患失的了。正面人物主人公老李卻受到家庭、事業和社交的種種羈絆,毫無這般毅然行動的能力。像先前的幾本小說一樣,這本書裡也著重地諷刺了膚淺的學生和知識分子。
在刻畫天真這個人物的同時,老舍極其誇張地描寫了沿海都市的大學生:他同時生活在好萊塢的夢境和馬克思主義的烏託邦裡;他一點書也不念,只知一味花錢;他叫常年受苦的父親張大哥「資本老頭」;但他卻與左派政治有相當的來往,後來竟冤枉地被裁誤成共產黨潛伏人員。
電視劇《離婚》的主角老李
另外一個喜劇角色馬克同,同是浪漫的革命家的一個淋漓盡致的漫畫寫生。他願意作馬克斯的弟弟,可是他的革命思想與動機完全是為成就他自己。他總以為革命者只須坐汽車到處跑,演說幾套,喝不少瓶啤酒,而後自己就成了高高在上的同志。他也認為女人是他的飛黃騰達的最好盟友,非常重視他在情場的勝利——儘管至終他失敗的時候,歸咎於他所交往過的女人們身上。
《離婚》裡諷刺的主要對象,當然並不是機會主義的知識分子,而是奉公守法、兢兢業業的有家室的小人物和公務員。老李、張大哥和他們的同事,都對家庭煩惱和等因奉此的枯燥辦公生活無可奈何。因此《離婚》這個書名象徵這些人不能做到的一種勇敢行為,因為他們滿足於「婚姻」,也就是說,對奇糟不堪的現況卑躬屈膝。
李、丘、吳三對夫婦都有充足理由願意解除婚姻關係,但是大家都怕冒險,都怕社會上反對,所以沒有一個人有膽量先提出來。主人公老李儘管生活枯燥無味,卻仍然珍重地、浪漫地夢想著一個有詩情有意義的世界。在這一點上,他像一個較老的、較收斂的馬威。由於張大哥的勸告,他勉強地把太太和兩個孩子搬到北平去,以為這樣可以減少他的煩惱不快。一上來,他為他太太的土裡土氣覺得丟臉,可是過了不久,她就從他同事的太太們那裡學來一些布爾喬亞的習氣,使他又大為震怒了。她經常逛街買東西,和他吵吵鬧鬧,並且暗中刺探他。在這種不斷的搗亂中,老李唯一的慰藉是他對馬克同遺棄的太太的暗戀,這個孤寂的漂亮女人住在同一房子的另一邊。
電視劇《離婚》中的馬太太
在他內心裡頭,老李很想辭掉公務員的差使,脫離他的家,和馬太太一塊兒跑到一個熱帶小島上去。因此,他聽到馬克同要回家的消息,就大為興奮起來。馬太太會不會和丈夫作最後決裂呢?而她離婚以後,他自己又怎麼辦呢?但等到馬和他的同志兼情婦從上海回去以後,馬太太竟沒有多久就對他的放肆聽其自然,不聞不問了。這在老李看來,是難以置信的,她的表現簡直超過了他自己作丈夫和公務員所表現過的一切妥協和卑怯。到了夜晚,他的心完全涼了:馬同志到東屋去睡覺!老李的世界變成了個破瓦盆,從半空中落下來,摔了個粉碎。
「詩意」?世界上並沒有這麼個東西,靜美,獨立,什麼也沒有了。生命只是妥協、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別人還可以,她!她也是這樣!或者在她眼中,馬同志是可愛的,為什麼?妒忌常使人問呆傻的問題。
老李最後的反抗表示是辭了職回到鄉下老家去。但一如張大哥在小說結尾時預測的一樣:老李不久就得跑回來,你們看著吧!他還能忘了北平?
《離婚》裡可以看出老舍喜劇才情的新面目:冷嘲熱諷地刻畫小官僚的種種嘴臉;靈巧地運用對話;俏皮地在很多警句裡把一些不調和的概念對立起來。而它和《二馬》同樣是一本嚴肅的小說,儘管沒有前書那樣火爆和熱烈。正像馬威最後揚棄他父親,老李至少暫時揚棄了家庭、事業和朋友。他寧願住在鄉下,和敢於殺人的丁二爺在一起。
在《離婚》裡,老舍告訴大家,些許的勇氣也往往能奏奇效,他駁斥機會主義者,不管是傳統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他也不無傷感地駁斥那些自囿於卑怯、無聊、刻板的框框裡的男男女女小人物。
※從《離婚》到《駱駝祥子》
在《離婚》裡,老舍斥責中國人膽小怯懦,叫他們加強英雄作為,所以還很個人主義。但是在《牛天賜傳》裡,他就表示很懷疑,在一個普遍腐敗的社會裡,個人英雄主義究竟有什麼用。到了《駱駝祥子》,老舍就積極地主張集體行動的必要了。沒有具體證明,很難說老捨得到這樣的結論是自動的還是受了左派的壓力。在30年代,他是個享譽很高、普受歡迎的作家,和左翼作家聯盟、林語堂一群人以及別的中立集團都保持友好的關係。《牛天賜傳》和《駱駝祥子》最初都是在林語堂編的雜誌上連載的,但另一方面,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老舍在左派的全力支持下,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會長。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抗日戰爭前夕寫的,可以說是到那時候為止的最佳現代中國長篇小說。固然老舍慢慢脫離早先個人主義的立場,他顯然還是個獨立作家;而《駱駝祥子》儘管免不了有缺點,基本上仍不失為一本感人很深、結構嚴謹的真正寫實主義小說。書中爽快直截的文字傳達了北京方言的地道韻味。其中主要人物都實實在在地使人難忘。小說的戲劇力量和敘述技巧都超過作者以前的作品,雖然《趙子曰》《二馬》和《離婚》都各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它也駕乎老舍後來——抗戰開始以後——的作品之上。
老舍構想《駱駝祥子》當時的心情,是在尋求一個新的綜合;一方面繼續對阮明這個人物(祥子向警察局告密的那個人)所代表的卑鄙的學生分子兼政客表示厭棄;另一方面也對於個人英雄主義的愛國公式表示不滿。這當然還不符合左派觀點,但顯示老舍已經開始非難帶有自由主義味道的個人主義。在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裡,老舍為了反日救國,重新倡導英雄式的行動——但只是在宣傳上這樣作,並且缺少他先前對中國的需要和缺陷的深思卓識。
《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 著 劉紹明 等譯活字文化·後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12
◎ 來源:中國現代小說史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