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時期,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個以王艮為創始人的平民儒學派別。
王艮是泰州安豐場人,在拜王陽明為師之前已創立了「淮南格物論」並開始講學,入王門之後又創立了獨特的「良知學」:百姓日用之學。王陽明去世後,王艮回到泰州獨立講學。隨著從全國各地而來拜師學習的弟子越來越多,心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泰州學派便自然形成了。
泰州學派思想從創始人王艮開始,經由徐樾、顏鈞、王襞、王棟、何心隱,進而到李贄、湯顯祖、「公安三袁」和徐光啟等的廣泛宣傳,形成以泰州安豐場為傳播中心極點,以長江流域為主要擴散地,進而輻射全國以至走出國門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等地,不僅在晚明社會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思想啟蒙思潮,對明末清初乃至近現代政治、文化、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思想啟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東亞特別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了重大思想影響。
但是,「泰州學派」的完全得名卻比較晚。從現可查詢到的資料看,「泰州學派」之名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四十二年王世貞所撰的《弇州史料》後集第三十五卷「嘉隆江湖大俠」的條目。
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對王艮的學術地位、歷史作用等作了充分肯定。在該巨著中,他把陽明學思想傳承情況細分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奧閩和泰州共七個學案。可能因為泰州學派在心學中的特殊地位和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他並沒有如其他學案以師承地域為界限把以王艮為代表的學術流派簡單歸併,而是獨出心裁地專列出一個以地方名稱為代表的《泰州學案》。
在卷首語中,黃宗羲這樣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有來者。」這段話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泰州學派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重大思想影響,也能感受到泰州學派諸賢的鬥爭精神與不凡氣勢,更能體會到其在黃宗羲心目中突出而又特別的地位。
這也表明黃宗羲高度認可以王艮為代表的這些學人組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心學分支,成為一個具有特殊影響的重要派別,並且從第一排序上肯定了泰州學派作為心學具有領軍意義思想派別的重要地位、重大影響和重要作用。由此,黃宗羲用泰州地名代替王艮人名,表示派名,可以說是最早的「派以地名」。
從現有研究資料檢索情況看,「泰州學派」之名的最早提出者,是當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哲學家嵇文甫先生。他在1934年出版的《左派王學》著作中這樣說:「王學的狂者精神,他表現得最顯著。在他領導下的泰州學派,把這種精神充分發揮,形成王學的極左派。」可以說,嵇文甫不僅是提出王艮創立的學派是「左派王學」的第一人,更是提出「泰州學派」名稱的第一人。而他的這種提法,得到了日本著名的陽明學研究泰鬥島田虔次、岡田武彥等的認同,從此也逐漸被國內外學界普遍接受和廣泛採用。由此可以說,泰州從此「地以派聞」。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9年,當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先生在《歷史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他的學術論文「十六世紀中國的進步的哲學思潮綜述」。在文中,他使用「泰州學派」之名對以王艮為代表的明代進步哲學思潮進行了評述。在1960年出版的《中國思想通史》中,侯外廬先生直接用「泰州學派的思想及其階級性與人民性」作為章節標題,詳細地闡述了「泰州學派的創始者王艮的生平及其著作」,充分肯定了「王艮的進步思想及其人民性」,並論證了「泰州學派的傳統」。在1965年出版的《中國思想史綱》著作中,侯外廬先生進一步肯定了泰州學派對明代社會所產生的重大思想影響,指出「泰州學派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第一個啟蒙學派」。
「派以地名,地以派聞」。王艮開創的學術派別,因他是泰州人,且泰州籍弟子眾多、學派思想與活動以泰州為中心向外輻射產生重大影響而得名「泰州學派」。為紀念王艮和泰州學派,明萬曆四年(1576年)四月,時任泰州督學、自稱是王艮「私淑弟子」的耿定向倡議,由當時的泰州(海寧)兵備副使程學博主持興建了專門祭祀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並進行祭祀,以表達對學派宗師王艮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