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前不久給孩子上課的時候,班裡的一個娃調皮搗蛋,她就讓孩子站起來聽課。孩子媽媽在監控中看見了,第二天跑到學校找老師的麻煩,還揚言「我兒子到你們學校就是來玩的,我們不缺錢,學不好大不了我們請家教,輪不到你來教育我兒子。」
這位媽媽逼著老師給孩子道歉,不道歉就要帶著電視臺的過來曝光,而且還要到教育局投訴學校和老師。學校的領導為了息事寧人,私下裡做通老師的思想工作,去給這位孩子的媽媽和孩子道歉。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媽媽「贏」了,但是她卻給自己孩子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榜樣。
幼兒園是孩子們接觸群體生活的一次試煉,在這個小集體中有許多的小朋友和老師們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作為家長,既然選擇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就應該相信學校的老師能把孩子帶好。孩子要融入集體中,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家長如果中途幹涉,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成長。
孩子課堂上調皮搗蛋,影響了全班孩子的上課。受到老師的罰站,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犯了錯誤,就要受到懲罰,這也是老師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如果因為老師罰站孩子,家長就去學校找老師的麻煩。這樣導致的結果只有兩個,以後你的孩子沒人敢管。因為學校老師和領導都知道,這個孩子的媽媽很麻煩惹不起。孩子一旦沒人管教,自然就會無法無天,時間久了,其他的小朋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孤立這個孩子。
當孩子在學校裡,被小夥伴們孤立以後,他肯定感覺上學不好玩。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出現這種結果,難道就是家長想要看到的?
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上學,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中能找到更多的小夥伴,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而教會孩子這一切知識的,正好是幼兒園的每一位老師們。孩子的獨立,大部分都不是父母教會的,而是學校教會的,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得承認這一點。
「我的孩子來這裡就是玩的,我們不差錢,大不了請家教,你們沒資格教育我的兒子」,這位母親的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孩子的母親並沒有弄明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目的。私教能教會孩子學習,但是教不會孩子如何去交朋友。如果一個孩子連交朋友的能力都沒有,他日後如何融入到集體中生活?如何能玩的開心呢?
上課期間,孩子調皮搗蛋影響了其他小朋友聽課,違反了課堂的紀律。作為老師讓孩子罰站,這是她的職責,也是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誤,就應該受到懲罰。老師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幫孩子糾正錯誤。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進步,才能成長,而這些又是家長們做不到的。
家長到學校鬧事,作為學校的領導,自然是不敢把事情鬧大。往往採取的措施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俗點說,那就是採用息事寧人的做法。寧可委屈自己的員工,也不願意得罪麻煩的家長。
不給我孩子道歉,我就到教育局投訴你們,我還要帶著媒體過來曝光你們,讓你們名聲掃地。
這幾句話正中學校的要害部位,作為學校肯定是怕教育局過來查呀,不管你有沒有錯,既然有人投訴了,這個流程肯定是要走的。媒體過來曝光,必定會影響學校的名譽呀,這樣日後學校還如何招生?
學校為了自己名聲,為了不驚動教育局,想都不用想,肯定採取的是息事寧人的做法。想盡辦法說服孩子的老師,去給孩子的媽媽賠禮道歉。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孩子的媽媽出了心中的惡氣,面子上過得去,自然不會再繼續的找事。
在學校低頭的那一刻起,這位母親的孩子,在學校自然也是出了「名」了。學校的領導肯定會刻意的交代每一位老師,這個孩子不要惹,咱們惹不起,一定要「特殊」對待。
而在這個事件之中,最委屈,最弱勢的一方莫過於孩子的老師了。幹著最累的活,挨著最狠的罵。孩子的家長得罪不起,領導的話又不能不聽,只能違心的低頭去給孩子的媽媽「道歉」。如果老師對孩子不好,道歉那是應該的。問題老師沒犯錯,這個「歉」道的實在的有點冤。
孩子違反課堂紀律,難道不應該管麼?孩子犯錯了,難道不應該懲罰一下麼?這有什麼問題?
能當選擇從事幼教的老師,大部分都是特別愛孩子的老師。每個孩子在她的眼裡都是一樣,你讓她不去管自己犯錯的學生,她一定做不到。明知道對方的母親很難纏,但是她還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學好。與孩子每天朝夕相處,這些老師已經把自己的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看待,你要說他們沒有感情,那一定是假的。
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犯點小錯誤,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畢竟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寶貝疙瘩」,在家嬌生慣養,身上有點小毛病,不稀奇。而學校的老師正好可以替代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如果家長因為這些原因去找老師的麻煩,那在無形中幹涉了老師的工作,對孩子有害而無益。
綜上:作為家長,既然選擇把孩子送進了學校,那就應該相信和支持孩子老師的工作。孩子犯錯,老師輕度的懲罰,並不會傷害和影響孩子,反而會促進孩子的進步。家長和老師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才能讓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長。
我是閒雲逸說,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關注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