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體驗上看,產品的UI設計、內容生態的引入等都做的比較完整,同時,產品通過評論區創新設計為平臺引入了強社交的玩法。
作者 | 劉浩川
編輯 | 李威
這是「新商業情報NBT」的第101篇產品觀察
在連續孵化「豆田」、「蹦迪」等青年文化社區受挫後,快手推出了一款青年文化社區產品「Before社區」,將追逐時尚與藝術等垂直領域的「文青群體」作為了新的目標用戶。
據「Before社區」官方公眾號,「Before社區」於4月18日正式公測上線。App曾於3月份進行過內測,以新銳藝術家以及青年生活方式為關鍵詞招募了150名內測體驗官。「青年文化的自由反應堆」的定位也體現了產品在價值取向上對各類小眾與亞文化內容的包容;平面設計師、攝影博主、街潮達人等潮流領域的深度玩家成為其目標用戶的代表。
App Store顯示,「Before社區」開發者為北京瀚宇互聯科技有限公司。「Before社區」則是其正式上線的第一款產品。企查查信息顯示,公司法人為王璐,另一股東為盧苑,二人各持股50%。股東盧苑同時擔任了北京雲掣科技有限公司的監事。
雲掣科技被認為是快手系的產品孵化公司。該公司曾推出了「光音」、「快看點」、「喜翻」三款「快手系」APP。同時,同樣由王璐擔任法人,盧苑出任股東的北京中博科遠科技有限公司,其歷史股東和前經理賈弘毅是目前A站、長沙快手有限公司等快手子公司的法人。
以王璐和盧苑為班底的瀚宇互聯、中博科遠應該與雲掣科技類似,同為快手系中的產品孵化公司。在快手頻繁孵化APP的兩年多以來,這種將旗下創新產品團隊獨立為公司打磨產品的打法並不罕見。
從產品體驗上看,產品的UI設計、內容生態的引入等都做的比較完整,同時,產品通過評論區創新設計為平臺引入了強社交的玩法。
而從快手的戰略角度出發,「希望成就一家偉大公司」的快手,正不斷通過孵化垂直類別的APP,以在不同的垂直人群中尋找新的機會,擴大品牌的影響力維度。但是「孵化容易運營難」的困境,始終困擾著「快手系」App。作為快手在青年文化社區領域的又一排頭兵,想打破這一宿命,剛剛起步的「before社區」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01 | 文藝+社交
「before社區」整體的產品思路上,遵循「人—內容—人」的社區邏輯希望藉助平臺與算法的力量讓具有文藝而小眾愛好的年輕人在社區中匹配到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再藉助內容找到「同類」。
純黑的背景色、圓角矩形的圖片框,搭配上各類具有質感的圖片、短視頻,讓產品看上去有設計感與時尚感。緊扣內容與社交的兩大核心,「before社區」在功能的分區主要由主頁、「發現」、「聽說」三大板塊組成。
其中,「before社區」的主頁以類似快手的雙列信息流形式呈現內容,以圖片以及短視頻形態為主,並不限制文字字數,支持於平臺內進行長篇創作。在瀏覽過程中,許多低點讚量,低關注數用戶的創作內容也時常被刷到。算法在流量的分配上似乎普惠性較強。
內容發布按鈕被放在了主頁的右上角,模塊化的編輯器支持在某一已添加模塊前後,添加圖片、文字和連結。「before社區」對評論的玩法也進行了創新,評論區以「地下聊天室」的方式呈現。無論是內容創作者的回帖,還是其他用戶的評論,一律出現在頁面左側。在群聊的場景下,個人發言和與群聊中的用戶私聊都是十分順暢的行為。
「發現」板塊則是通過榜單和話題對內容進行分類呈現。榜單包括平臺內的創作者總榜以及攝影、藝術、街頭文化等類別的創作者排名。榜單的排名由創作者全部作品於24小時內新增的電量(點讚)決定。排名靠前的創作者,享受平臺內一級流量入口,更容易獲得其他用戶關注。
話題榜則包括#生活碎片、#旅行記錄、#迷惑行為大賞等,不同話題的排名規則由話題所有作品7天內新增電量決定。每個話題下默認呈現熱門內容,排名同樣由電量決定。用戶也可以選擇觀看最新內容。
「聽說」呈現用戶在平臺內與其他用戶的互動以及私聊信息。在該板塊的的置頂處,為官方對「before社區」的介紹文章及評論區,目前已累積了兩千多條評論。結合評論區的類聊天室設置,圍繞某一內容或話題在聽說板塊內理論上可以建立「聊天室」,為更多用戶創造社交機會。
從目前的創作者生態上看,平臺內的用戶不乏在攝影、穿搭、美食、藝術領域的深度玩家。平面藝術家、青年導演Jsnakelet、獨立樂隊主唱崔小嚓、古著店主善財童子等都是平臺內用戶的典型代表。
由於用戶創作能力較強,平臺內的攝影作品、短視頻作品視覺上非常具有質感,平臺中「青年藝術」板塊還經常出現用戶上傳的自己創作的畫作。一些潮流穿搭、旅行方面的指導信息也比較專業。目前,用戶的創作內容在其他平臺也較難見到,整體呈現高質量UGC的特點。
從平臺中內容的社交數據看,「before社區」在上線初期已經積攢了一些用戶,平臺初步具備了社交活力。體驗過程中,通過算法推薦到的內容一般有一千左右瀏覽量,一百左右電量。不時會有用戶在評論區交流。在創造者榜單中,平臺中目前頭部創作者的24小時收到的電量約在1萬以上。
02 | 任重道遠
自2018年開始,快手不斷嘗試在新的方向上做產品矩陣,希望藉助新產品的孵化來獲取新的流量入口和擴大用戶規模,其範圍涵蓋遊戲到生活社區到直播等各類領域。至今,其參與孵化的APP已達十幾款。
在這些產品中,年輕人生活社區是快手堅持布局的領域。2018年,快手完成了對AcFun的全資收購,隨後,又上線了種草社區「豆田」和主打時尚潮流的「蹦迪」。但是,除A站依靠既有的知名度與用戶基數取得一定發展外,「豆田」與「蹦迪」都已停止運營。
與快手此前孵化的同類型App「蹦迪」相比,「before社區」已經有所進步。視覺設計的進步、內容創作者的引入、社交玩法的創新會給人一種比較潮流的感覺,但是要打破快手系App普遍面對的「孵化容易運營難」的困境,「before社區」面對的壓力仍舊很大。
在產品使用體驗上,「before社區」對青年亞文化的挖掘與細分仍存在不足,在使用體驗上無明顯優勢。同樣主打「多元青年興趣社區」的「島」App,其內部設有滑板、街舞、說唱、電音、搖滾等多項基於興趣的垂直內容社區,與目前「before社區」所採用的攝影、青年藝術等較為籠統的分區相比,「島」App內所涉獵的內容與社交圈都更為豐富。
分類的不明確也導致,「before社區」的內容仍然停留在旅行、薦物、自拍等較為大眾化的內容上,對於青年文化屬性的展現並不十分明確。這也就導致了「before社區」具備潮流青年的表象,而缺少內在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讓用戶難以在其中迅速產生歸屬感,而歸屬感對於社區氛圍的養成會十分重要。
而且,其後續用戶群體與內容生態的擴張同樣需要經歷考驗。對於「before社區」而言,用戶的社交體驗的維持以及平臺的擴張都需要用戶量的進一步擴大,不斷向其中注入新的文化動能。在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如何繼續保持內容的質量與社區的調性,也是社區產品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目前的快手對其孵化的App帶動作用仍然有限,對於剛剛開頭的「before社區」來說,至少搭起了一個不錯的骨架,接下來就是如何去進一步為其填充血肉了。
新商業情報NBT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