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身體能住下幾個靈魂

2020-12-19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靈魂則反映在你與人不同的行為模式、習慣性姿勢、語音腔調上。

而多重人格則是一個肉體中裝入了許多個靈魂。這些靈魂,輪流使用、支配你的身體,讓你時而是A、時而是B、時而又是C……

多重人格可以說是影視作品最愛使用的心理學元素。近日,國產電視劇《柒個我》中張一山飾演的角色因具有性格迥異、反差極大的七重人格,受到觀眾熱議。此外,《搏擊俱樂部》《三面夏娃》《精神病人》《致命ID》《黑天鵝》等都是以多重人格為主題。一個身體多個靈魂,到底是真有其事還是編劇杜撰?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西南大學和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兩位專家,聽他們詳細解析多重人格。

生活中真有人是多重人格嗎

「多重人格患者在現實中並不多見,我從醫三十多年,只遇到過幾個。」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肖曉楊說,最近他們正好接診了一名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症的14歲女孩。

據了解,這名女孩本人文靜懂事,對人友好,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一次女孩在課堂上突然大哭,表現反常,還用另一個名字稱呼自己,這引起了老師注意,並告知其母親,聯想到女孩有時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夢遊的情況,母親帶她前往醫院就診。

肖曉楊說,她們詢問這對母女後了解到,8年前女孩父親車禍去世、小升初時其最好的朋友也因意外去世,不久她就感覺到身體裡「進駐」了兩個女孩,她給她們取名一個叫「易寒」、一個叫「思思」。女孩說,她經常在腦中與兩個女生對話,體內的兩個女生多在她的召喚聲中出現、「附體」於她,並多次出現她本人想休息,由「思思」附身「代勞」考試、和朋友看電影的情況。記憶中還曾出現過兩次夢遊,兩次與同學吵架、發生肢體衝突,女孩感覺是「易寒」代替自己做的。

認真分析後,肖曉楊和她的同事們認為,這個女孩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多重人格主要表現就是一個人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人格,並通過頻繁變換人格,來適應環境的心理現象,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心理努力。」肖曉楊說,這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定義為該病症的國際統一正式名稱。

一個肉體多個靈魂是什麼體驗

那麼這些「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真的會像電影中那樣,人格有正有邪,像變臉一樣突然變為另外一個人,甚至做出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嗎?

西南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重慶心理學學會秘書長王衛紅指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的每種人格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並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和支配行動。患者在一些時候可能表現得非常謹慎得體,而在另一些時候可能又表現得吵鬧輕浮。每種個性都有其特有的聲音和習慣,而最原始的身份通常會否認其他身份的存在。

患有「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人格變更的數目會隨人而異。有些患者體內的人格甚至可以多達十幾個。變更的人格通常極為不同於主要的人格,這說明變更的人格表達了原來的自我中被排斥的那部分。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在人格轉換過程中,會存在記憶喪失的狀況。」王衛紅說,這種記憶喪失表現為3種主要形式:一是有關個人生活事件的遠期記憶有缺口,如記不起祖父母去世、自己結婚生子的日期。二是可靠記憶缺失,如忘記今天發生的事情,或者忘記曾經熟練掌握的技能等。三是可發現他們無法記起的日常活動的證據,如在購物袋或所有物中發現無法解釋的物品;發現他們自己創作的令人費解的文字或繪畫作品;發現受傷處等。「甚至一些患者會突然外出幾天,回來後卻不記得自己去了哪裡,幹了什麼。」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不是精神分裂症。」肖曉楊說,雖然兩種都是精神疾病,但卻像感冒和胃痛一樣屬於不同的疾病,最直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肉體多個靈魂,而後者是一個肉體一個靈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會功能受損明顯,可以進行藥物治療。而「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每個人格彼此之間都是完整的,患病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好。

什麼樣的人容易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自帶故事性和話題性,因此關於它的影視作品很多,特別是一些暴力和懸疑作品,讓人也不禁會擔心「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不會做出傷害人的事情?

「把『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妖魔化是不對的,其實他們才是受害者。」王衛紅說,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人際的軀體和性虐待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風險的增高有關。此外,其他形式的創傷,包括兒童期醫療操作和外科手術、戰爭、兒童賣淫和恐怖事件等,也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有關。

王衛紅說,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斯的看法,「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劇增的原因之一是現今這個「病態」社會中虐待兒童的案例大為遞增,特別是成人所施加的性虐待。一個佐證就是女性被診斷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患者是男性患者的9倍,這或許是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性侵害的緣故。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

肖曉楊說,她在醫院接觸到的這類患者大多都是青少年。「多重人格其實是一種以逃避來自我保護的方式,兒童在遇到意外傷害或刺激時更容易選擇這種方式。」

根據研究表明,以下幾種人都特別容易產生多重人格:曾遭到母親拒絕的人;趨向於表現過分惹人注目的人;具有不現實的高行為標準的人。

如何「消滅」多餘的「你」

對於如何診斷一個人是否是「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王衛紅表示,一般以個體自我報告、周圍人的觀察和專家的判斷為基礎,沒有客觀的生理指標。這也是所有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一般首先排除器質性障礙(即生理性原因),然後再進一步在精神疾病領域進行診斷。所以絕大多數精神障礙也被稱為功能性障礙。在診斷「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中,患者必須符合癔症診斷標準;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排除分裂症及其相關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

如果有「戲精」假冒「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犯罪是否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呢?對此兩位專家都表示,目前在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先例,而且想要騙過專業的醫生可不是容易的事。「畢竟只要是假的始終會露出馬腳。」

不過「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否能夠治好目前在業界還沒有定論。「現在還沒有能夠治療『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藥物。」肖曉楊說,「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往往由情感創傷引發,特別以童年期的精神創傷為多見,就治療來說心理輔導更為有效,畢竟心病還要心藥醫,通過心理輔導將其心中的節解開,與此對應產生的人格自然會離去。對於那位女孩他們也是建議進行心理輔導,沒有開任何藥物。

王衛紅作為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曾治療過一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他說,治療這種病暗示、催眠等方法更具療效。一些患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愈,因為隨著長大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幼年的重大傷害有些會自我修復,那麼也就不需要調動身體中的另一個「我」來保護,多重人格也就缺乏產生的基礎了。

「雖然影視作品會有藝術加工成分在,不過我對於這一類影片還是持歡迎態度。」王衛紅說,這也是一種科普,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一些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讓產生這樣的患者的基礎越來越少;當真正產生時,也可以及時進行矯治,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

相關焦點

  • 「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 」?——多重人格障礙
    那麼,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究竟能夠分裂成幾個人格?   專家這時出面了:「跟你說,你們那都不是事兒,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平均可以有 13~15個不同的人格。」   人們都說愛情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之分,實際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限制的。
  • 老師們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智慧且風趣的靈魂
    關於老師為什麼能徒手畫得那麼圓以及隨便一筆的直線怎麼能那麼直這件事一直是個未解之謎>A一看就是錯的,B材料沒有體現C不符合史實…所以選擇D好,下一題看著這些關於老師們的趣事不得不說他們的身體裡真的住著一個智慧且風趣的靈魂人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老師的陪伴下度過的
  • 致女人: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致女人: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寫道:「即使兩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僅是一顆獨行的靈魂與另一顆獨行的靈魂之間最深切的呼喚和應答。」不管是靈魂還是身體,總歸有一個必須在路上。靈魂在路上,指的是你應該去閱讀更多的書,從書籍上了解更多的知識,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這些書都能給你的人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 身體在邊疆,靈魂在天堂,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
    衣、食、住、行這四種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在得到滿足和改善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追求一些物質精神上的額外享受,從而促使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遊、購、娛這三大消遣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往下細分出無數個分支供人選擇。
  • 返校和另外一個靈魂交換身體之後怎麼玩
    導 讀 返校和另外一個靈魂交換身體後該怎麼做?以上問題將由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
  • 柳袁照:學生手腳可以束縛住,可靈魂是束縛不住的
    「放飛」兩個字前,我沒有用修飾語,那說明我所強調的「放飛」是全面的,包括身體、包括靈魂。除此之外,學生在學校還有什麼意義?一個冷漠的校園,培養不出一個陽光的孩子。校園重要的是氣息,文化的氣息、愛的氣息、美的氣息,這些都是教育的氣息。校園是孩子們能暢想的地方,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們思想的飛翔。每一堵牆、每一幢樓、每一間房、每一棵樹、每一條路、每一塊草坪、每一張凳子,都是孩子們可以停留、可以佇立沉思、可以停留之後又重新行走、可以張望、可以揮手致意,——那是他們自由的、美妙的、日常的生存、生活的空間。
  •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是攝影師航拍鏡頭下的平凡之路
    ,你平時用普通視角,飛奔過高山和大海,卻很少用上帝視角看道路上的風景,只是旅行中一個小橋上穿過的車輛,想不想擎天柱帶著他的變形金剛們。雨夜,橋上,飛奔的汽車,像極了我曾經玩過的那個遊戲《極品飛車》。城市的路燈點亮了夜晚的風景,飛馳而過的汽車是城市的加速度。設計師精心設計的城市道路,只有用上帝視角才能看到他們的良苦用心,城市裡,一道交織的高架橋。
  • 色相、情緒和價值,生命之靈魂依何而住?
    茫茫宇宙,寄浮生與人世間,你的生命依何而住?有的人寄生命於軀殼色相,有的人寄生命於情緒感受,有的人寄生命於理想價值,生命寄在哪裡,靈魂就依靠在哪裡。寄生命於軀殼色相的人,靈魂依靠色相而住。依色相而住的人,靈魂容易被色相引動,他們在消費上不計較,是高消費類人群。為了保持自己的欲望,他們通常都很努力工作。但是,由於對物質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他們對欲望的渴求沒有節制,超過了做人的道德底線,他們通常也會不擇手段,從而造下無邊惡業。依色相而住的人,無休止的物質欲望,就是其靈魂中的魔鬼。
  • 李沐然:我的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
    被星探肯定,她自嘲:「我是一個『殘次品』,既然你是我的伯樂,我就要做到你的千裡馬。」被父母阻擋追夢她說:「做人太累了,如果要我選擇,我要做原子彈,不用學習,不用工作,整天只要躺著吃喝玩樂,就想一個問題,我到底是炸還是不炸。」
  • 【大家】從動作捕捉技術談到身體與靈魂
    就像一個熟透了的番茄,泛出一種波長760納米的光。如果這種光從來沒有被我們的眼睛看到,那麼我們能說番茄是紅的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的身體從未被我自己體驗到,那麼這個身體還是我嗎?簡而言之,存不存在一個脫離體驗的身體呢?身體與身體觀,有沒有一個截然而分的界限?
  • 身體和靈魂都要在路上
    當下流行一句話,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看這句話的意思,身體和靈魂只要有一個在路上就可以了因為這時的我非常信奉那句話,身體和靈魂至少有一個在路上就可以了,雖然我不學習、不讀書,但是,我的身體一直在路上啊,我想以旅遊來安慰自己,我從來沒被落下,我一直在前進。但是當我去的地方越來越多,見識得越多,我就越浮躁、越焦慮,越明白自己的這種狀態是不對勁的,見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很羨慕,也想成為那樣的那樣的人,可是能力卻配不上我的野心。
  • 我們死後真的會靈魂出竅麼?靈魂會看到自己的身體麼?
    如果靈魂與身體本就不是一體那靈魂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我們現在所在的身體,真的是自己的身體麼?靈魂是自己的靈魂麼?但是,有一件非常迷的事情一直縈繞在堂妹心中多年揮之不去……幾年前,堂妹的一個朋友叫他小皮吧。一次車禍,小皮住進了醫院。雖然未傷及性命但是也沒討到什麼好,大夫建議住上幾天院休養。
  • 寂寞刀鋒——濟南90後雕版匠人,心中住著一個老靈魂
    多年的雕版經驗讓李振豪下刀既穩又準。「雕刻不是簡單的複製,光有皮不夠,還要有骨和魂。」李振豪說,刻版的字不僅要準、有力度,還要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去體會書法的筆勢和輕重。雕版所用的「拳刀」大有講究,磨得出它月牙的形狀,卻磨不出力度,「什麼時候磨好了刀,版也就刻好了。」
  • 電影《我身體裡的那個傢伙》:兩人靈魂互換,卻被女兒表白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黑道大哥靈魂進入小鮮肉體內,結果卻被自己女兒愛上的故事,《我身體裡的那個傢伙》。 故事一開始,我們的主角大柱年輕時是一個黑道大哥。在組織洗白後成為集團社長,從此住豪宅開豪車,身邊還有一群小弟,他成功的秘訣就是娶了自己董事長的獨生女兒波浪妹。
  • 荷馬的靈魂與死亡
    在吠陀的靈魂信仰的早期發展階段中,自由靈魂和身體靈魂並不是一個統一體;後來,吠陀的自由靈魂概念ātman構成了身體靈魂的心理屬性,這一發展趨勢在很多人那裡都可以看到。[14]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奧德賽》11中,生者和死者的魂靈有了直接的對話和接觸(平時都通過夢),這是直面死亡的過程。《奧德賽》11中有兩個主題組成了奧德修斯與亡靈的會面:一個是κατάβασις(下行,下到地府),另一個是εἴδωλον(魂影,與εἶδον同源,即看,柏拉圖的理念一詞也與之同源)。
  • 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卻佔據著一個身體,這就是雙子座的悲哀
    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尋尋覓覓之後,雙子不得不面對這樣個事實:能懂他們的只有他們自己。雙子座並非難以溝通,而是他們的積極溝通很難換來積極的回應。他們的小聰明總是被人當作奸詐狡猾,這也是萬般無奈的事。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卻佔據著一個身體,這就是雙子座的悲哀。雙子屬於典型的分裂型人格,所以很少有人能懂得雙子的內心,這不僅僅因為他們善變,還在於他們喜歡胡思亂想。
  • 死人的靈魂能說能聽嗎?
    (提前6:15,16)至此,或許有人會提出另一個關於不朽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是這樣:人的身體是必死的,卻擁有一個居住在血肉之軀中不死的靈魂呢?或許「真正」的人根本就不是身體,而是居住在必死之軀體內不滅之靈魂的存在。我們毋須為此感到困惑,因為可以解答這些問題的經文比比皆是。
  • 一住幾個月 退休老人們愛上「候鳥式」遷徙
    「我已經在江西宜春住了一個多月了,還遇到好幾位揚州老鄉呢。」昨天,正在江西宜春「候鳥式」度假的揚州市民翟玉蘭說。今年65歲的翟玉蘭是我市寶塔社區一名退休老人,她經常「候鳥式」前往全國各地養老度假,在心儀的地方往往一住就是幾個月時間。今年已是她第三年到宜春。
  • 身體與靈魂的和諧,古希臘公民為何能在休閒生活中「理性」運動?
    2.強調身體和靈魂的和諧,追求身心平衡發展受雅思思想家的影響,希臘人追求身心的和諧,認為體育是一種彌補感性靈魂的理性和德性。人們不僅要追求思想上的豐富和充實,也要追求身體上的健康和強壯。同時,他也指出休閒運動對人們生活大有裨益,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有益於心理健康,能促進公民的身心協調。更難得的是,他注意到了心靈與身體的相通,主張善良的心靈可以改善體質。作為蘇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圖也進一步宣傳了休閒運動。他反對競技運動,反對人們為了榮譽和獎勵而忽視了運動最珍貴的意義。
  • 如何做一個團隊中的「精神靈魂」
    每一個團隊都需要不止一個有「精神靈魂」特質的人,這種特質有些是先天具有的也有大部分是後天的培養的。這種「靈魂人物」越多,團隊就能做到無所不利,而自身反哺受益達到雙贏。哪如何做到一個團隊中的「靈魂人物」,先要了解自身所要具備的哪些特質。幾個關鍵詞:上進心、逆境搏擊的堅韌、責任心、厚積薄發的沉澱、魄力、價值觀、感恩心等等。它們就如同組成人體的各個器官,缺了少了弱了,人體表現的精神狀態就會變得萎靡不振。下面就關鍵詞中的幾個要點的重要性與大家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