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麻洋街》口碑熱度雙霸屏,故事從20世紀80年代廣州麻洋街六個家庭切入,多線交叉並敘,呈現了質地溫潤的青春成長群像。在這幅「小人物」青春圖鑑中,鬼馬精靈、熱情漂亮、搞笑可愛的馬達達堪稱最為吸睛的人物之一。初出茅廬的李沐然,憑藉高度契合角色的外形和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質樸自然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與肯定。
釋放天性 只管撒野
雖然只有16歲,馬達達對成為演員卻有非同尋常的執著。這也是人物吸引李沐然的亮點:「她的善良單純,對夢想的堅持,深深打動了我。」
文靜嫻雅、落落大方的李沐然,很難讓人與大大咧咧的馬達達聯想到一起。深入交談後,你會發現,她慢熱表象下藏著的自由不羈、歡樂暢快、活力滿滿。這份「反差萌」,想必也是導演的選角初衷。「導演看到了我潛在的一面,問我有沒有神經大條、無釐頭的時候,我繪聲繪色地講了很多。」
馬達達引發了網友強烈的情感共鳴。比如,看麻洋街籃球賽被梁小寶推到,身板小氣勢大的她,一句「你幹嘛」豪橫又霸氣;照鏡子琢磨胸沒姐姐大,讓無數人憶起了青春期特有的懵懂;將39分改為89分,讓觀眾看到了「世另我」,頻頻發出「真香」預警……談及與角色的相似特質,李沐然說:「她努力靠近演員夢想,我從小追求音樂、表演夢,這份堅持很像。」
《親愛的麻洋街》將合家歡的親情、鄰裡街坊的友情和愛情放到了同等位置,馬達達則化身「金句擔當」,噴飯段子頻出,成功為劇情緩衝。被父母區別對待,她抗議:「考試之前,我是你們的一級保護動物,考試之後,我成了野生動物,成績一出,我就成了害蟲。」被星探肯定,她自嘲:「我是一個『殘次品』,既然你是我的伯樂,我就要做到你的千裡馬。」被父母阻擋追夢她說:「做人太累了,如果要我選擇,我要做原子彈,不用學習,不用工作,整天只要躺著吃喝玩樂,就想一個問題,我到底是炸還是不炸。」
幽默詼諧的臺詞表達、活靈活現的搞笑神態,李沐然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活寶」形象,喜劇十分考驗演技,李沐然也直言,「馬達達搞笑又張揚,如何拿捏好分寸挺難的。」更多時候,她不是在演,而是在釋放天性,「陳瑾媽媽說我是『行走的表情包』。大家把我當做小朋友寵著,重活了一次16歲。」
本色出演 真摯自然
馬曉曉是「別人家的孩子」,馬達達則相形見絀。但她並未放棄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讓眾多觀眾為之動容。「雖然成績不好,但她喜歡表演,堅定地去闖一闖。這份勇氣和堅持極具正能量。」
作為「相愛相殺」的「麻洋街姐妹花」,李沐然與譚松韻對手戲很多。比如,白天,馬達達刮破了馬曉曉的《雙城記》,馬曉曉蓄意「報復」,拿海報做威脅。晚上,馬曉曉為妹妹蓋被子,用膠帶把白天撕壞的海報黏上。「馬曉曉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妹妹,用她的高情商說服媽媽讓妹妹追夢。」這些溫暖人心的細節,宛如一縷清風撫慰和治癒了觀眾心田。
拍戲經驗頗豐的譚松韻從來都不吝賜教,分享了諸多表演方法:「姐姐戲非常好,經常和我分享經驗,我有不懂得也會和姐姐說,她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我的表演風格和個性,真的很感動。」兩人的姐妹情深也一直延伸到了戲下。「吃貨小分隊」口味相似:「姐姐煮的面特別好吃,我們都愛吃辣。」
如此看來,李沐然的「吃貨屬性」和馬達達做到了「無縫銜接」。馬達達在朋友家吃麵,被吐槽:「我家會被你吃窮的。」被爸媽美食誘惑,她投降:「誰說我不吃了?我吃!」……戲下的李沐然也「不甘示弱」:「胡浩博是健身達人,非常注重飲食管理,有時候看他不吃,我就會把他的主食『搶』過來。」
在這樣一個由老中青實力演員傾情加盟的劇組,李沐然感受到了大家庭般溫馨、有愛。「小夥伴們就像一家人,相處非常愉快,幽默、沙雕、搞笑,二貨青年歡樂多。收工早時,我們都會叫上導演,一起去吃潮汕牛肉火鍋。」
聊到與陳瑾、焦剛、寧文彤等前輩的合作,李沐然秒變「迷妹」:「感謝這部戲給了我向這麼多老師學習的機會。在片場,只要有不懂的地方,我都會做標記,請教前輩們。」第一次拍電視劇,黃克敏、周劼兩位導演的「調教」讓她受益匪淺。「導演在表演上給足了我們自主發揮的空間。」拍每場戲前,李沐然都會提前熟悉場景,「這對我來說特別重要。」
都說哭戲最考驗演員的演技,馬達達的「屏幕初哭」一氣呵成,讓人印象深刻,也經受住了觀眾的檢驗。無論是離家出走,被小偷盯上進派出所,找到姐姐後抱頭痛哭。還是回家後,哭著表達委屈。對於哭戲的拿捏,李沐然幾乎調動了自己的全部情感:「馬達達為了爭取成為演員向父母哭訴,我挺感同身受。代入了自己追求音樂夢想向父母『反抗』的時光。」
年輕軀體裡 住著老靈魂
某種程度上,李沐然的成長路徑和馬達達有著相似的「公約數」,第一次來北京,就被首都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吸引,「小時候成績挺好,我跟爸媽說想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他們不同意,我就在家斷食,三天不吃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哭,後來爸媽同意讓我試試。」回憶這段往事,李沐然眼裡寫滿了堅定,和勇敢追夢的馬達達如出一轍。
如果說,從福建武夷山到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是李沐然第一次「Be real」。那麼,從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表演(演唱民族)專業「跨界」做演員,是她第二次「做自己」——追隨內心指引,勇敢挑戰未知。
雖然當演員是從小的夢想,但是否放棄學習了八年的專業,李沐然也糾結過。「如果想在有限的生命裡,體驗人生百態,那演員是很好的職業。」她嚮導師開誠布公地表達自我,也得到了支持,這也促使她堅定信心,大步邁向表演舞臺。
為了成為一名好演員,李沐然有備而來,絲毫不敢鬆懈。她制定了短期目標,也對未來有明確而長遠的規劃,「我想做一名浸入式演員。」所謂浸入式演員,指的是演員充分進入角色,調動觀眾情緒,讓觀眾與演員一同體驗角色人生,跟隨演員的喜怒哀樂而嬉笑怒罵。
至於如何提高演技,她相信藝術的相通性,並願意沉下心來刻苦鑽研。「我會大量地看片,學習和琢磨別人的表演。其次是讀書,不拘泥於某一類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時刻觀察生活,演員研究角色其實很像研究心理學。」閒暇時刻,李沐然會在餐廳或者咖啡廳坐上一整天,靜靜地觀察來來往往的人和事,從自己的觀察中發掘新體驗, 形成完整素材庫,為表演積蓄力量。
喜歡在生活中尋找樂趣的李沐然,是全面發展的「多棲」藝人。她用各種興趣愛好充實人生,不但精通芭蕾、鋼琴、吉他、遊泳,也擅長畫畫、書法,藝術和體育天賦雙雙「開掛」。不過,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李沐然卻顯露出與其他女演員截然不同的畫風,儼然是個精緻的「養生girl」。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年輕的軀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提前過上「保溫杯裡泡枸杞」的生活,讓這位新人演員迸發出與真實年齡相去甚遠的「反差萌」。「養生就是養元氣,我想要調節內在平衡。當演員要不怕醜,我不太在意外表。一個人的修養、氣質,不是靠化妝品堆砌出來的,而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和氣質。」除了開拓養生技能,李沐然還深諳茶道、香道,在她看來,它們既能幫助人修身養心,又能陶冶情操、清空雜念,與傳統東方文化十分契合。
做演員,內在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再漂亮的臉蛋,也得靠實力撐著才能走得更遠。難得有這麼清醒的新人演員,在入行伊始便準確掌握了遊戲規則。不斷在角色中拓寬生命維度,也從不停止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學習各種新技能,解鎖各式新愛好,便是李沐然為演員之路鋪就的堅實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堅信演員應該是一個「雜家」的李沐然,一直努力地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融入進表演學習中,期待這朵靈氣小花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