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用「是」與「不是」來讀懂教師

2020-12-12 騰訊網

  導讀

  本文原題為《「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文中一共闡述了與教師有關的四種關係,即教師與變革、學生、學科、自我的關係。每對看似複雜的關係,葉瀾均用「是」與「不是」來明確區分,正如她所說,「在『不是』與『是』的區別中讀懂教師,這是有針對性的表達,不是絕對的表達。」

  葉瀾,華東師範大學的終身教授

  轉型性變革,必須讀懂教師。只有真正讀懂,才能真正知道該如何更好地促進、幫助教師。

  讀不懂教師,不改變教師,則一切都是空話。現在有人提「學生中心」、「先學後教」,其實先學的東西還是教師給的,如果教師不變,給的還是原來的,那麼變的只是給的先後形式,本質並沒有變。

  只有教師發生變化,真正把學生看作主動發展的主人,真正與學生共同投入教學,互動對話,才能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同時教師也獲得智慧成長。

  我們從兩個維度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構。

  一個是「關係」維度(包括教師與變革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學科的關係、教師與自我的關係),在關係的意義上讀懂教師;

  一個是「不是」與「是」的區別維度,在「不是」與「是」的區別中讀懂教師,這是有針對性的表達,不是絕對的表達。

  1

  在教師與變革的關係上

  第一,教師不是上級制度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教師是人,是經過長期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是有思想的實踐者。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不把教師看作有思想的實踐者,只當作執行者,帶來的結果是教師思考需求的消退,對讀書、學習沒有熱情。

  我們要讓教師成為「有思想的實踐者」,這是新的未來改革成功的關鍵。(見表一)

  第二,教師不是他人改革經驗的照搬者,而是「有發現的研究者」。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可能空間、特殊條件和具體情境,只要意識到這一點,並努力去做,就會有許多發現,教師本來就應該是能夠不斷有發現的研究者,不是他人經驗的照搬者。他人好的經驗,用來打開思路,明白他人好在哪裡,反思我可以怎樣做得更好,而不是照搬別人的做法。何況有些好經驗是無法照搬的,因為在經驗中有教師獨特的個性、素養。

  第三,教師不是教育變革實踐的操作者,而是「有創生能力的變革者」。「新基礎」很長時間不搞操作手冊,就是希望大家去研究,而不是去操作。「新基礎」現有的經驗,希望大家去深思,不是去照搬,因為轉型是在研究變革實踐的創生中完成的。轉型變革的第一步,必須清楚,在變革中「教師是誰」。

  2

  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上

  首先,教師不是為學生燃盡生命的「蠟燭」,而是點亮學生心燈的「啟蒙者」。

  現在有關教師形象的宣傳,大都還沿著傳統的「悲情路線」走:以優秀教師的忘我工作、辛勞甚至犧牲來感動人。悽苦文化帶來一種不正常的心態。

  事實上,更多的教師是活著,在日常而出色、智慧的工作中創造著人的發展偉業。教師是人,非聖、非神。教師的價值不是僅僅為學生燃燒自己,而是要「點亮」學生的「心燈」,教師是點亮學生心燈的「啟蒙者」。、

  孩子們為什麼來學校?是為了過一種和家庭、社會、日常生活不一樣的新生活,教育需要發揮啟蒙作用。(見表二)

  第二,教師不是放任學生自發生長的「牧羊人」,而是用人類文明使學生成人的「養正者」。

  近期我特別感受到一種「牧羊人」模式、一種「放任」的輿論,且因得到媒體認可、宣傳放大而盛行。給孩子自由,使他們快樂成了教育中第一位的價值選擇。

  當然,我們不該讓孩子們承擔過重的作業負擔,剝奪他們成長中所必須有的其他一切,但是教育者要意識到:快樂是孩子的天性,讓學校生活充滿童趣,不等於孩子要的都對,不等於對學生沒有要求。

  我說過,孩子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成長中的人。「成長」永遠是教育所最關心的!教育要用人類文明「養其正」、成其人。孩子們為什麼進學校?是為了看到人類文明的燦爛、豐富!沒有教育者,孩子自己無法達到多方面更加完善的發展。所以我不主張過度放任孩子,不主張無度順從學生的每一個要求。

  第三,教師不是學生成長路線與模式的「規定者」,而是學生才情、智慧、人格發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

  原來的課程是每個年級統一模式、統一規定,現在有人、有些中小學校、有些地區則提出:讓每個人有一個模式,以為每個人鋪設人生軌道,我認為這雖是基於發展個性的好心,但做不到,也完全沒必要。

  其實哪個人不是自己長成的?不是自己活出的?基礎教育有那麼大的本事,敢如此大言:為每個學生設定人生軌道?!也許我是個保守者,我認為教師是學生完整人格發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但不能代替學生自己活,不能規定學生的未來。

  許多家長的失敗就在於想讓孩子按他的規定活,但是孩子並不如此。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面臨機遇、衝擊、誘惑和選擇,教育的關鍵是:經常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選擇錯了如何糾正,如何把自己認定的堅持到底,這是老師、家長要做的。

  真正長大、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自己會「找食吃」的人,不是等待你給他餵食吃的人。教育要培養孩子主動探索、尋找,而不是被動接受你給他的東西。基礎教育的性質就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基礎」一要基本、必需;二要寬厚、紮實。能做到這兩點,就足以為學生的未來提供多種發展的可能。

  教師為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而工作,教師天天和學生在一起,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看待自己和學生的關係,是決定教育、教學行為合理性的關鍵。

  3

  在教師與學科的關係上

  任何教師在學校中都不能離開學科而存在,學科知識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是教師發展的重要方面,但是教師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傳遞者,而是學科知識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學科技能的機械訓練者,而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教師的智慧就在於把學科知識激活,讓學科內在的生命能量呈現出來。學科知識是充滿生命能量的,須回到它創生時的原始狀態,知識創生過程中的經歷、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學科知識獨特的邏輯、魅力,也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教師的能力,就是讓學生得到活的知識,看到知識創建的過程,懂得知識對於人類、個體的價值與意義,而不只是一個用符號表達的「死」的結論。(見表三)

  課程改革中有一句時髦的話:課程要綜合,仿佛單一學科是造成當前應試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問題的「罪魁禍首」。這個問題實在需要深思。

  我認為學科知識是人類千百年智慧創造的成果積澱,它使得我們不必像原始人一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通過學科知識的內在力量,浸潤心靈、鍛鍊能力,我們可以讓下一代較快地走到人類發展的前列。其實,任何綜合都是以學科的存在為前提,都要以各學科內在價值的開發為前提。

  最後,教師不是學科能力的反覆宣講者,而是教育教學實踐的個性化創造者。教師首先需要轉換觀念,關注學生多方面發展,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和學科、學生的實際,才能進行個性化的創造,實現更好的發展。

  4

  在教師與自我關係的維度上

  中小學教師在整個知識分子群體中,雖然數量龐大,但因其社會地位及在傳統觀念中的弱勢定位,故容易感到自己是被動的生存者。

  我認為在教師與自我的關係上,首先要強調教師是自主選擇職業的責任人,不是聽任外部環境擺布的被動生存者。

  其次,教師不是只需要專業發展的局域人,而是要不斷自覺提升德行才智的發展者,教師要在教育生活實踐中,自覺、持續地從人的多方面發展自我完善。

  再次,教育是群體活動,孩子們在群體教育中成長,所以教師既要個性創造,又要善於主動地在群體合作中發揮、發展個性。(見表四)

  在對教師角色觀念重構的基礎上,教師發展有一些基本路徑。「新基礎」強調:對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持續研究,是教師發展的基本路徑。

  我們認為日常是人人都擁有的研究資源,日常在樸素中蘊含豐富,在平實中呈現雋永,碎花細草無處不生長。變革的理念在日用常行中,才能悟道,養成新習慣、新基本功。

  思想與創造是照亮日常世界的陽光,只有堅持日常變革實踐,學生才會有內在真實的成長,教師才能感受日常過程的發展偉力與魅力。只有堅持日常,才有真實、內在的成長,現在我們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基地校、「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合作校都在講:要用變革的實踐「創造學校教育新生活」,「把日子過成詩」。

  來源 |學林讀書

  編輯 |白衣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葉瀾:享受雙重生命成長是教師職業的獨特幸福
    幸福不能用理性來解釋,但能用感性來體驗。葉瀾教授也有著自己的幸福觀。她認為,幸福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對於個體而言,因需求、發展水平、期望目標的不同,所能認識、感受和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幸福有不同的目標和體驗。社會不同職業的內容規定,使從業者能追求和獲得不同質的幸福。 君子是幸福的。
  • 葉瀾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解讀
    一、考情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葉瀾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主要是以客觀題形式呈現,考察專業發展階段及特徵的一一對應關係,考生備考中要以識記為主,注意區分各個階段的特徵。二、知識點分析葉瀾從「自我更新」取向角度對教師專業發展階段及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分為以下5個階段:記憶口訣:「廢墟生任我」三、例題展示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
    教師招聘考試中,會考查諸多位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家葉瀾是考查人物之一,特此梳理一下其「生命·實踐教育」的思想,以便高效備考。「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自2004年正式提出,學派創始人葉瀾教授於2016年12月21日,以《「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為題作了終身教授報告。
  • 看看葉瀾「新基礎教育」創造的「教育新生活」
    7位學者、專家主會場報告、3場分會場論壇(校長論壇、教研論壇、班主任論壇)、5所「新基礎」學校實地考察,滿滿兩天議程,內容不能再充實哦。小編親臨現場,切實感受到了我們此次盛會的強大氣場(有圖有真相)。葉瀾教授將近2個小時的主題報告,以及下午論壇的精彩主持,更讓小編激動不已。好東西,齊分享,會議集錦奉上,各位拿走不謝。
  • 葉瀾: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但對「全人發展」卻嚴重忽視
    三是人們習慣於以科學、藝術等已被公認的創造性勞動的範式來評價教師勞動,習慣於以可見、可測、可直接顯現為新增產品或財富的方式來評價勞動的創造性及其價值。正是這種評價範式與標準的硬套或錯位,使人們無視或看不懂教師勞動的創造性。 我覺得教育事業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與創造聯繫起來。
  • 葉瀾: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只是「專業」,而是其全部的人格 | 百家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看看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瀾的回答。葉瀾,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今天教師的使命就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他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對這個社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每一代的教師都會面對一個時代對教師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師使命也有一些不變的內容,那就是教師的事業始終是對人的一生負責任的一個事業。
  • 葉瀾:影響人的發展的二層次三因素論
    葉瀾:影響人的發展的二層次三因素論我國教育者葉瀾提出二層次三因素論,個體發展是在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實質是個體生命的多種潛在可能逐漸轉化為現實個性的過程。據此,對影響個體發展因素的分類不能以因素本身的性質為依據,而應以對人發展的影響性質為依據;其中又應突出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影響因素。
  • 葉瀾: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只是「專業」,而是其全部的人格|百家
    葉瀾,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01教師的使命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教師始終須對人一生負責任今天教師的使命就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精神潛力,那麼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有付出沒有魅力,也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教師的魅力在哪裡?就在於創造。它是一種直面人的生命發展的創造。
  •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專訪
    試驗開始第一周,有一天,我找來了班裡的幾個小幹部,讓他們自己組織一次班會。我說不能找老師商量,要求只有一個,就是班裡所有同學都要參與活動。下午,我們幾個坐在教室後邊,班會活動開始了。那天正好是教師節,一開始他們組織有才藝特長的同學表演唱歌、跳舞,直到還剩最後5分鐘時,主持人說我們每個同學都要送周老師一句話作為教師節禮物。同學們立即挨個站起來表達對老師的祝福。
  • 葉瀾: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
    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精神潛力,那麼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有付出,沒有魅力,也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教師的魅力在哪裡?就在於創造。它是一種直面人的生命發展的創造。
  • 葉瀾教授:教師不靜下來,怎麼反思、怎麼發展?丨關注
    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改革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和當前的需求來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種超越,而非簡單的否定。面對「育分」的畸形現實,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絕對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更不是終極目標。
  • 專訪葉瀾教授: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關注
    葉瀾:大約兩年。調查結束後,我們把調查報告匯總起來出了一本書,題目叫作《走出低谷》。第二件事情是1990年,參與調查的時任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劉荷華突然來找我。她對我說:葉老師,我們不僅要走出低谷,還要登上高峰。她希望我們繼續到學校去進行指導。我想,這正是一個檢驗我的教育學理論的好機會。
  •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有意義,即紮實 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課? 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
  • 葉瀾教授:教師的使命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教師始終須對人一生負責任
    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改革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和當前的需求來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種超越,而非簡單的否定。 面對「育分」的畸形現實,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絕對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更不是終極目標。
  • 葉瀾教授專著《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英文版發布
    在30餘年的持續創生中,「生命•實踐」教育學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葉瀾教授的專著《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以下簡稱《回歸突破》)是其標杆性成果。原創的中國教育學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標誌著中國教育學開始走向世界,而不是只從西方「引進」。
  • 甄嬛傳:甄嬛死也不知道,葉瀾依為什麼非要養貓,原因讓人細思極恐
    看過《甄嬛傳》的小夥伴都知道甄嬛的一生中最怕的不是人而是動物,它就是小貓咪。在電視劇中並沒有明確說甄嬛為什麼怕貓,不過在原著中卻有所闡述,甄嬛在小的時候因為被貓抓傷,所以長大後對貓有一定的恐懼。
  • 乾貨|特級教師吳非:評課不是用「權威」來找瑕疵
    他根本不管授課教師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有什麼樣的教學背景,總之,他們有話要說;而且,只要是課,就一定有毛病,他就是來發現這個毛病的;或者,只要你的教學設計和他的思考不太一樣,那就是離經叛道。作者簡介吳非,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
  • 讀懂習總書記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
    讀懂習總書記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 發表時間:2015-09-10   來源:南通文明網這不是習總書記第一次談教師、談好教師,他已多次發表重要談話,言語包含著對好教師的期待,對所有教師的嘉勉。  何為好教師呢?習總書記曾有這樣的界定:「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做好老師,是每一個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
  • 155.智慧的教育呼喚智慧型教師(四)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具有自我不斷創新的卓越表現的教師。教師的不斷自我創新,是同他具有教育智慧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葉瀾教授曾經描述過生活在同一時空中的幾種不同教師的職業狀態:「有的生活在沒有今天的昨天,他們頑強地遵循著歷史的規範;有的生活在沒有明天的今天,他們不斷地追逐著時尚的翻新;有的生活在蘊涵著明天的今天,他們堅定地用自己的生命,按自己理解和追求的明天,編織著不同於昨天的今天,他們的生命向著無限的可能性生活開放。他們的每一天,在創造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創造著自己的生命。」
  • 用教育的智慧來讀懂學生、激發學生
    學校班主任工作室的首席周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用教育的智慧來讀懂學生、激發學生》的分享報告。周玲老師把她本月上海之行學到的德育前沿理念細化成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一張張圖片,以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班級管理、師生相處等問題。對於班上的學生,周玲老師提醒大家要多多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要多方面地深入了解他們,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將他固定在某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