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瀾教授: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關注

2021-03-05 海南陵水思源實驗學校

我不希望只有一兩個孩子冒尖

而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

解放周末:這樣一個非常宏大的學術志向,它怎麼落地呢?

葉瀾:我寫了那篇「二層次三因素」的論文後,就一直想弄清楚:孩子的自我意識到底在學校教育實踐中能不能得到培養?自我意識覺醒以後,孩子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後來我親歷的兩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

第一件事情是20世紀80年代,普陀區中朱學區的教育改革非常成功,該學區處於老舊棚戶區內,原來教育質量很差,10年間發展成了一個學習、學風都優異的學區。我和陳桂生老師帶了幾個研究生去調查,這次調查使我大開眼界。

比如,怎麼提高整個學區的學習成績?學區領導的突破口是:先抓最差的外語。他們把學區裡幾位外語老師送出去培訓,然後由他們承擔整個學區的外語教學。這樣,外語成績一下子就上去了。外語學好了,老師和孩子們有了信心,再要求語文、數學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成績也上去了。他們把薄弱點當成突破點,這就是實踐智慧。

這次學區調查讓我體會到,如果我們不到實踐中去,不到第一線去,就抓不到這些「活魚」。由此,我更堅信教育實踐能滋養和激發教育理論的生長。

解放周末:這個調查經歷了多長時間?

葉瀾:大約兩年。調查結束後,我們把調查報告匯總起來出了一本書,題目叫作《走出低谷》。

第二件事情是1990年,參與調查的時任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劉荷華突然來找我。她對我說:葉老師,我們不僅要走出低谷,還要登上高峰。她希望我們繼續到學校去進行指導。我想,這正是一個檢驗我的教育學理論的好機會。於是,我向市教委申報了「基礎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發展」這個研究課題,並很快開始了基於學校的研究。

這個試驗開展得並不順利,最後堅持做的只有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周老師,他是一位語文老師,幸好他堅持了下來。

解放周末:您對這個試驗是怎麼預想的?具體又是怎麼操作的?

葉瀾:我們當時沒有經驗,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老師必須放手,讓更多孩子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一開始,我給周老師計算上課時間,基本情況是: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有35分鐘都是老師在講,有幾個學生偶爾舉手發言。我對他說,你要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上有他自己學習的時間,哪怕讓他們自己讀兩遍書也好。他們學了以後,你再提問,讓他們回答或者進行小組討論。

研究中還有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試驗開始第一周,有一天,我找來了班裡的幾個小幹部,讓他們自己組織一次班會。我說不能找老師商量,要求只有一個,就是班裡所有同學都要參與活動。下午,我們幾個坐在教室後邊,班會活動開始了。那天正好是教師節,一開始他們組織有才藝特長的同學表演唱歌、跳舞,直到還剩最後5分鐘時,主持人說我們每個同學都要送周老師一句話作為教師節禮物。同學們立即挨個站起來表達對老師的祝福。我一下子興奮了,沒想到小學三年級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下周我們再去的時候,周老師告訴我,學生們要求以後的班會課都由他們自己來上。我很驚喜:孩子們真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啊!後來,他們不但承包了班會活動,還把班級工作全都包攬了。

我還給周老師出了一個主意:讓那些語文學得特別好的同學,有一個特殊「待遇」——可到圖書館去上語文課。一個星期5節語文課,3節在課堂上,2節去圖書館自由學。這些孩子非常開心,語文學習更加出色了。

解放周末:這些做法,現在聽起來也很有超前意識。

葉瀾:當時我只有一個主導思想,要讓孩子積極地投入,要開展互動,要真正發揮孩子的潛力,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研究後期,我再給周老師算上課時間,他一堂課最多講20分鐘,其他時間給了學生。3年後,他們班的平均考試成績達到全年級第一。而且,全班成績的曲線分布和別的班級不一樣,其他班級有幾個尖子生分數特別高,但試驗班級是整體水準提高了,大部分都在七八十分以上,還有一批尖子生。

這個結果讓我特別滿意,我不希望只有一兩個孩子冒尖,而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試驗讓我確信:教育基本理論對於教育實踐是有意義的,教師是可以改變的,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是可以在教育中喚醒的,人的自我發展能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專訪
    教育改革,是當代世界之潮,也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教育大國,我們能否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形成當代中國自己的理論和經驗?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是中國「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始人,從事「新基礎教育」研究和實踐長達20多年。她說:「基礎教育只要堅持改革,並積極踐行,便可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路。」
  • 葉瀾教授專著《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英文版發布
    領導專家的致辭肯定了葉瀾教授專著英文版發布暨研討會的重要意義,它意味著以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生成的方式,持續紮根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以「有根基」的中國原創成果,向世界發出了中國教育學的聲音。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進一步宣傳「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理念,從關注教育走向尊重、學習和懂得教育,中國教育才能實現從大國走向強國的夢想。
  • 看看葉瀾「新基礎教育」創造的「教育新生活」
    7位學者、專家主會場報告、3場分會場論壇(校長論壇、教研論壇、班主任論壇)、5所「新基礎」學校實地考察,滿滿兩天議程,內容不能再充實哦。小編親臨現場,切實感受到了我們此次盛會的強大氣場(有圖有真相)。葉瀾教授將近2個小時的主題報告,以及下午論壇的精彩主持,更讓小編激動不已。好東西,齊分享,會議集錦奉上,各位拿走不謝。
  • 葉瀾教授:教師不靜下來,怎麼反思、怎麼發展?丨關注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28 篇文章 -「在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為人的影響。」身為教師,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教師隊伍如何建設?葉瀾教授提出8點,值得老師、校長們深思。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召開
    他分別以小學教師李吉林、中學教師於漪、大學教師葉瀾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理論創新的「三大典範」,講述了她們和她們團隊的事跡,並表示她們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理論創新的一面面鮮豔旗幟。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明遠教育書院院長石中英著眼於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個人性假設,並以此為基點,對其內在的運演邏輯進行了深入分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鄧友超就類型化教育改革的問題,在學制意義的層面做了深入思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劉雲杉圍繞「如何回應教育改革的內外限度」這一核心問題,深入分析了理論創新的重要性與發展方向;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劉莉莉提出
  • 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幾大學派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考試也會常常涉及到,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代表人物:葉瀾.提出"新基礎教育"將基於生命價值取向的教育學研究與基於生命動態生成的教育實驗探索機地融合在一起,注重根據具體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調整,轉換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以及研究者的思維方式,關注對研究者自身學術生命的不斷反思與構建,強調教育學研究需要有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等。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傳授知識、開啟智慧、點化和潤澤生命。根本目的在於形成新的基礎教育觀念和創新型學校。
  • 閔行又有5所小學成為「新基礎教育」基地校啦!快看有沒有你家娃的...
    1999年,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開創的「新基礎教育」開始在上海市閔行區開展發展性研究。20年的堅守,「新基礎教育」研究促進了閔行基礎教育生態的根本變化,也成就了一批批學生、教師、校長和家長的成長。今天上午,來自全國「新基礎教育」各生態區的400餘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中小學校長、一線教師等匯聚在閔行區實驗小學,探討「新基礎教育」研究成果的區域推廣機制。會上,《葉瀾教育思想文選》正式發布。周到君現場獲悉,近年來,一批新學校加入「新基礎教育」研究。
  • 賈辰飛 | 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分析了泰國及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有關情況,特別是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認為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貫穿在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歷次的改革不但使泰國基礎教育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而且確定了相對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可以為中國提供良好的借鑑,而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更值得中國基礎教育在發展中深思和避免。
  • 中國設計教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王受之副院長專訪
    曾任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廣東省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現為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設計教育大國——我國目前的3000多所大學中,有1980所設有設計藝術專業,每年招收的設計藝術類學生超過50萬人。然而,要從設計教育大國成為設計教育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大學教授進小學 五大領域開展「新基礎教育研究」
    這是湖南省首次大學教授深入小學做長期深入的教學改革研究。嶽麓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鴻,嶽麓區政府主任督學李曉麗,嶽麓區教育局紀委書記黃海等參加了此次活動。會上,博才鹹嘉小學、師大濱江小學與湖南師範大學劉德華教授帶領的「新基礎」教育團隊進行了籤約合作。此次合作,旨在更好地促進學校大課程改革的發展,推動學校管理與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度轉型,培養具有新時代氣息與生命活力的教師與學生。
  •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葉瀾:享受雙重生命成長是教師職業的獨特幸福
    研討會上,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做了以「做一個幸福的老師」為主題的演講,娓娓道來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家的幸福觀。一起來看看。 >君子坦蕩蕩,就是幸福 葉瀾教授在演講中指出,按照說文解字,「幸」是吉而免兇,「福」是佑也。
  • 【建小研行】魅力課堂 引領成長—鞏義市建設路小學「新基礎教育」英語節點研討課
    在新基礎理念下,為了進一步提高我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鞏義市建設路小學於2020年11月3日進行了「新基礎教育」英語節點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建設路小學三個校區、鞏義市子美外國語小學和回郭鎮盧醫廟小學相互攜手,共促進步。王小燕老師執教的是《Unit3 Look at me》B Let's learn。
  • 葉瀾:用「是」與「不是」來讀懂教師
    導讀   本文原題為《「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文中一共闡述了與教師有關的四種關係,即教師與變革、學生、學科、自我的關係。每對看似複雜的關係,葉瀾均用「是」與「不是」來明確區分,正如她所說,「在『不是』與『是』的區別中讀懂教師,這是有針對性的表達,不是絕對的表達。」
  • 國臺辦2016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第四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在福州成功舉行
    該研討活動引起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國內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不僅在福建省內獲得了廣泛好評,在臺灣地區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是目前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由於該研討活動良好的社會影響,今年升格成為了「國臺辦2016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
  • 華東師範大學專家團隊為鎮海「新基礎教育」現場「問診把脈」,結果如何?
    金秋時節,華東師範大學「新基礎教育」專家團隊的葉瀾教授一行蒞臨鎮海區新基礎教育四所實驗學校,為各校「新基礎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進行了現場
  • 新基礎教育與班會論文初稿
    關注新基礎中學生被看做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他們的身上應該具備獨立學習、自己思考、富於創造等精神,具有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中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到了非常嚴格的管教。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在對待學生的教育行動時會忽視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家長標榜為了孩子的明天霸佔了他們今天的每分每秒的休息時間;老師宣稱為了學生的成績好從而讓他們的書包越來越重,眼鏡越來越厚。這就是我國學生的生存狀態。葉瀾教授提出和實施的「新基礎教育"改革實驗所包含的生命教育觀正是解決現實和理想狀態下矛盾觀念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自2014年發布新一輪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其中「基於現象的教學」吸引了全球關注,甚至有報導稱芬蘭將取消學科教學。那麼,什麼是「基於現象的教學」?芬蘭到底如何實施現象教學?這些問題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討論。
  • 教改專訪|梅文慧:「改革」要有「改觀」
    湖南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灣區(澳門)輿情與品牌形象協會會長梅文慧教授,近日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中國基礎教育基本為應試模式,且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本科教育,既是應試教育的調整,也是學子獨立創新發展的起點。而研究生教育,則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可以說是互通橋梁。
  •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有意義,即紮實 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課? 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