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幾大學派

2020-12-15 中公教師網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考試也會常常涉及到,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

一、生命·實踐教育學派

代表人物:葉瀾.

提出"新基礎教育"將基於生命價值取向的教育學研究與基於生命動態生成的教育實驗探索機地融合在一起,注重根據具體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調整,轉換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以及研究者的思維方式,關注對研究者自身學術生命的不斷反思與構建,強調教育學研究需要有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等。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傳授知識、開啟智慧、點化和潤澤生命。根本目的在於形成新的基礎教育觀念和創新型學校。

二、情境教育學派

代表人物:李吉林.

李吉林老師開創的情境教學從語文教學改革人手,探索出了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基本模式:①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②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③利用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④著眼實踐創新,促進索質企面發展。

操作要素: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美」為境界:以「周圍世界」為源泉.

三、新教育學派

代表人物:朱永新。

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五大觀點:①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②交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③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 ④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⑤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

十大領域: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以及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

四、生本教育學派

代表人物:郭思樂

基本特徵: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基本理念、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方法觀:全面依靠學生.課程與教學觀: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課程,大做功夫」,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體現「教少學多」。

教師觀:從「縴夫」到「牧者」;規劃兒童文化發展路徑; 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由「他律」變為·自律*:變「怕考」為「敢考」、「愛考」.

五、主體性教育學派

代表人物:裴娣娜、顧明遠等人

主體教育思想緣起於20世紀80年代。

主旨在於解決人的現代化發展問題,並試圖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和中國人現代素質的提高找到一條現實的途徑。

【例題練習】

1.關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學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命教育學派的根本目的在於形成新的基礎教育觀念和創新型學校。

B.生本教育學派主張「小立課程,大做功夫」,「教少學多」。

C.生命教育學派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傳授知識、開啟智慧、點化和潤澤生命。

D.新教育學派的主旨是解決人的現代化發展問題,並試圖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和中國人現代素質的提高找到一條現實的途徑。

【答案】ABC。解析:主體性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裴娣娜、顧明遠等人。主體教育思想緣起於20世紀80年代。主旨在於解決人的現代化發展問題,並試圖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和中國人現代素質的提高找到一條現實的途徑。因此D不選。

中公教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賈辰飛 | 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分析了泰國及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有關情況,特別是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認為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貫穿在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歷次的改革不但使泰國基礎教育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而且確定了相對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可以為中國提供良好的借鑑,而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更值得中國基礎教育在發展中深思和避免。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召開
    他分別以小學教師李吉林、中學教師於漪、大學教師葉瀾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理論創新的「三大典範」,講述了她們和她們團隊的事跡,並表示她們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理論創新的一面面鮮豔旗幟。 ,基礎教育的理論創新需要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方法、新經驗做出新的「理性分析」「探索突破」和「揭示預見」。
  • 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現代化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結題研討會,就上述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
    70年來,中國教育底子薄、基礎弱的面貌徹底改變,其中,基礎教育功不可沒。7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始終與時代發展的大潮同行,為人類教育凝練了中國經驗,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  秩序重建,邁入正軌  重建秩序、穩定局面,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基礎教育在摸索中逐漸規整。
  • 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
    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在中國,沒有一個家庭不關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國務院去年公布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目前,浙江、上海已啟動試點,各地也將逐步啟動改革「按鈕」。  那麼,高考改革開始破題的時候,基礎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基礎教育界該如何認識這次高考改革?如何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適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 中國當代教育所有失誤與問題的核心是大學教育的劣質化
    全社會對當代教育的批評不絕於耳,指出與指責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開出的治理藥方也是各有特色,各有側重。但歸結到一個核心點上就是:大學教育質量的低劣化!也是中國教育的最大的戰略性錯誤。具體的實操中,把大學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定位與質量觀恰恰做的本末倒置了。所以,解決中國教育的所有的問題的最好的入手及最治本的辦法是從機制上根本性的來解決大學教育質量的真實全面提升。
  • 「明德模式2.0」為中國現代基礎教育體制改革探路
    它在中國現代基礎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意義何在?它未來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內涵:三大提升開啟「明德模式2.0」時代在陳一丹眼裡,「明德模式 2.0」既建立在「明德模式1.0」的基礎上,同時面向未來內涵將更加豐富,在辦學體系、教育質量、改革創新三大領域將有實質性提升。
  • 當代中國改革賦予改革全新涵義
    原標題:當代中國改革賦予改革全新涵義 本文語粹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谷的時候,惟有中國奮起改革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當代中國的改革,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而且也要從根本上改變阻礙經濟體制改革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等因素,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 ●改革推動當代中國社會步入了向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四個巨大轉變。從生產技術形態、經濟運行方式和政治路線方針等層面完成了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創造了人間奇蹟。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閆若婻)8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廣西基礎教育研究院承辦,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與創新研究基地與《基礎教育》雜誌社協辦的「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 「白丁會客廳」│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
    白丁:我國基礎教育在讀、寫、算方面實力很強,與此同時,我國基礎教育創新仍非常迫切。多年來,您深度參與基礎教育改革,如何看待基礎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教育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今天中午(2017年9月11日),鳳凰衛視『天天讀報』嘉賓主持人李瑋先生中提到:英國劍橋大學已經計劃取消大學生的紙筆考試,因為學生字體過於潦草,不便於辨認,影響教師對學生水平的判斷,計劃以後只用計算機考試……一系列故事讓我們思考:中國學生的讀、寫、算普遍公認非常優秀,但基礎教育除了讀、寫、算的能力培養,還需要做些什麼?教育領域是否存在供給側改革問題?
  • 英國為何向中國基礎教育「取經」? 看中英基礎教育比較[1]- 中國...
    正在英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也提到了這部片子,並表示,他高興地看到,通過人文交流,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結合這些新聞熱點,我們採訪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王璐教授,請他們解讀英國希望向中國學習些什麼、英國基礎教育情況以及兩國基礎教育比較、有何可互相借鑑之處。
  • 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
    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廣度體現。終身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終身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點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深度體現。
  • 南開中學康岫巖入選'當代中國教育家'(圖)
    南開中學康岫巖入選'當代中國教育家'(圖) 06  來源:北方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 從「不掉隊」到「都成功」:美國基礎教育改革走向
    美國的基礎教育規模龐大,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即所謂的「K-12」教育制度。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公立學校佔據主導地位,但公立學校在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方面卻不能令人滿意,多年來美國的家長和學者們為此執拗地進行口誅筆伐,批判之聲不絕於耳。
  • 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改革推進會在濱州市召開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2月11日到12日,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改革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會議全面分析全省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部署今後幾年基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規劃。鄧雲鋒在講話中指出,要認清發展形勢,把握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原則。要深刻把握我省基礎教育所處的歷史坐標,切實找準所對應的全國方位,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基本形成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
  • 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尹弘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批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周曉荷12月24日,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省長尹弘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作出批示。副省長霍金花出席會議並講話。尹弘指出,基礎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是重大基礎工程和民生工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補齊發展短板、完善育人體系、提高育人質量、提升治理水平,紮實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加快發展素質教育。
  • 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 紮實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我們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大意義,從而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地高度負責地參與並做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各項工作。
  • 教育界的嶽麓峰會 聚焦了基礎教育改革這些熱點問題
    12月5日,由湖南大學主辦的首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在長沙召開。紅網時刻長沙12月6日訊(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張善超 )如何建立湖南高校與中小學的聯繫?12月5日,由湖南大學主辦的首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嶽麓峰會」在長沙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長沙、湘潭、嶽陽等地中小學的校長、副校長及相關管理者共計130多人齊聚嶽麓山下,共同研討中小學的改革發展問題。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夯實千秋基業 聚力學有所教|特別...
    70年來,中國教育底子薄、基礎弱的面貌徹底改變,其中,基礎教育功不可沒。7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始終與時代發展的大潮同行,為人類教育凝練了中國經驗,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秩序重建,邁入正軌重建秩序、穩定局面,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基礎教育在摸索中逐漸規整。
  • 改革引發「教育家」爭議:當代中國缺失教育家?
    改革引發「教育家」爭議:當代中國缺失教育家?    從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到當代的教育工作者,關於「教育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確實,我們面臨著這樣現實而沉重的問題:為什麼時代進步了,人文環境純淨、寬鬆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大了,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有關教育教學的理念也越來越多,像蔡元培、陶行知那樣的教育巨擘卻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