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課題結題座談會開幕 中國網 王東海 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曾瑞鑫 王東海) 5月30日下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中國發展出版社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大廳共同舉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結題研討會,就上述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部委專家參與討論。會議由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包月陽主持。
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致辭 中國網 王東海 攝影
隆國強在致辭中說,基礎教育是關係到民族素質與國家前途重大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要著眼於如何能夠適應創新的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而這需要從孩子抓起,從基礎教育開始。
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管所副所長李國強發言 中國網 王東海 攝影
隆國強說,激烈的市場競爭、國際競爭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他結合自己對對外開放、國際競爭等領域的研究,在實際調研中,很多地方企業給反映最強烈的是缺乏高素質技術工人談他的體會。他說,這裡的「高素質」包括兩個層面的要求:一個是勞動力技能高,他通過學校教育和各式各樣的技術培訓,在工作中學習、訓練、積累,形成勞動技能過硬。另一個是勞動者的敬業精神和勞動態度好。在實際中,很多地方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兩個方面都不能滿足:在技能上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有差距;在勞動力素質的精神層面上,吃苦耐勞精神、合作精神、誠信等等也有欠缺。也就是說,新的發展形勢給我們的基礎教育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有的是老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湧現出來,甚至有的老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對我們來說,確實需要從國家發展的高度,特別是從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待教育,怎樣能夠真正培養出合格的勞動者。他提到,當時德國的崛起時,有歷史學家評價,「德國崛起是在小學課桌上決定的」,因為德國是最早搞義務教育的國家。因此,從國家發展的高度來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要更好地培養適應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吃苦耐勞的、具有良好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但隆國強認為還有一個層面問題很重要: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勞動者,還要讓每個人更好地理解人生。教育歸根到底要以人為本,讓人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這裡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探索。
圖為中國科技戰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房漢廷發言 中國網王東海攝影
隆國強特別提到,教育在教我們知識的同時,怎樣能夠更好地真正從根本上滿足作為一個人對新知識的渴求,對未知世界的探求,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一直在說,活到老學到老,生活才有品質,人生才真正有意義。我們做教育就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教育絕不僅僅是給大家教一些知識、技能,也不僅僅是進行德育教育,把幾十年經驗、幾千年積累的美好道德品質教給學生,「我覺得還有一個特別深層次的問題是,怎麼讓我們這些經過教育的人永遠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能夠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裡邊確實需要做很多的探索,不是哪個教育家說這麼辦就可以,現在我們還沒有。」就此,他對崔其升校長的探索給予肯定,「我不敢說這一定是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但他很珍貴」,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傳統中國的基礎教育讓他學了知識,會背、會記,還鍛鍊了其他的能力,比如表達能力,很強的自信心等等。當然,讓學生永遠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好學是不是也有所幫助,但確確實實非常值得我們去調查、研究、總結,把一些好的東西通過課題、通過調研呈現給同行,讓大家在這個基礎上有更多的探索,這是這個課題更大的意義所在。
圖為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發言 中國網王東海攝影
近年來,各地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十分重視基層教育部門、學校、師生創造的新鮮經驗,去年以來,課題組分別赴山東杜郎口中學、廣州思源學校、江西臨川自主教育改革綜合試驗區、萍鄉長塘文化村鎮復興基地四地實地調研。尤其是對山東杜郎口中學、廣州思源學校創新性實踐「崔其升教育體系」進行了深入系統了解,並作為案例進行解剖,獲得許多有益啟示。課題組感到,「崔其升教育體系」是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方面的重要探索,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和做法,值得重視和進一步提煉、總結。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是在一所農村薄弱學校開展這項改革的,這種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改革精神在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階段尤其值得提倡和鼓勵。
圖為北京當代藝術學院袁銘 中國網王東海攝影
相關閱讀: 「崔其升教育體系」實踐
山東聊城茌平縣的杜郎口中學和廣州思源學校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他們分別在不同區域開展了「崔其升教育體系」的深化與實踐。杜郎口中學是一家初中教育學校,在校長崔其升接任校長之前在全區域排名為倒數第三,崔其升上任後利用2年的時間,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革,由過去的每節課45分鐘全部由老師主講,變為由學生自主主宰課堂,採用「小組合作、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師生互助、生生互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領導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廣州思源學校是由廣州崔其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改革並運營的(現已正式更名為廣東全贏自主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在廣州思源學校課堂上大部分交給學生,老師只負責10分鐘的答疑和引導性講解,學校採取無紙化教學和電子化書包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素質教育,建立以「全是贏家的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以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深受學生和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使崔其升教學體系在廣州思源學校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和提升。近些年,前來杜郎口中學和廣州思源學校考察學習的國內及港澳臺的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絡繹不絕,其教學理念得到了社會和同行的高度認可,得到了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高度肯定,並且親臨學校考察和給予勉勵。實踐證明,崔其升教育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創了改革創新的先河,其成功經驗值得研究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