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辰飛 | 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2020-09-17 芥末堆看教育

*來源:學刊微觀(xuekanweiguan),作者賈辰飛

基礎教育改革是泰國與中國發展教育的重要舉措。分析了泰國及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有關情況,特別是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認為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貫穿在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歷次的改革不但使泰國基礎教育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而且確定了相對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可以為中國提供良好的借鑑,而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更值得中國基礎教育在發展中深思和避免。

泰國作為東協國家的重要成員,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泰國自從建立現代教育體制後,基礎教育改革就沒有停止過。泰國持續一百多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變了泰國教育的整體狀況。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可以為同是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提供良好的借鑑和有益的啟示。

一、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

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有著漫長的歷史。與周邊被殖民的國家不同,泰國主動開展了現代化運動,建立了新式的教育體制,並在其後的發展中不斷修正,走出了一條以改革為主的教育之路。

(一)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

1.君主時期,初步建立了基礎教育體制

君主時期的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始於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拉瑪五世),他也是將泰國從傳統帶進現代化的國家領導人。這個時期的教育改革體現在:

一是培養改革人才。國王選拔優秀的年輕人去國外學習,委派他的親信考察日本等國的教育管理,這些人學成歸國後,均成為國家推動教育改革的領頭人物。二是籌建新式學校。1871年,泰國在宮廷內建立了第一所小學,面向皇室成員和貴族子弟招生,之後又相繼建立了幾所皇家學校。1884年,第一所平民學校Wat Mahanaparam(Wat泰語中有寺廟之意)建立之後,越多越多的平民學校建立。三是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在泰國的傳統教育中,僧侶擔當了教師的角色,他們是知識最廣博的社會群體,最早的學校也多建於寺廟中或者寺廟附近。但是,僧侶畢竟不是專業的教師,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平民學校所需教師的要求,故此,教師的培訓勢在必行。泰國政府把教師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面向全國的教師培訓計劃並抓好落實。四是建立教育管理機構。為顯示教育的獨特地位,泰國將教育從其他體制中分割出來,在1887年成立了專門的官僚機構(1892年改名為教育部)管理教育,將公立小學的預算包含在財政內。五是制定教育法規。出臺《小學教育法》,該法律規定,7歲到14歲的孩子必須強制性地接受3年免費義務教育。至此,基礎教育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

2.民主時期,基礎教育改革拉開帷幕

1932年泰國發生了政變,從君主專制變為君主立憲制。新上臺的政府宣布泰國走向民主社會,教育被認為是民主國家的六個主要支柱之一。新政府擴大了教育規模,規定每個村子至少建一所小學;延長學習時間,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4年的普通小學教育和2年的特殊教育。之後,有關教育法律陸續頒布,以鞏固改革成果。1960年頒布《國民教育計劃》,將義務教育年限由4年延長到7年,多出的3年為高等基礎教育,並規定了教育發展的4個目標:自我發展、人際關係、生活技能、公民教育。泰國在教學內容上學習美國,提供選修課供學生選修,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259。但因為這段時期內政混亂,很多政策並沒有得到落實,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3.現代政權穩定時期,基礎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泰國進入了穩定時期,給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發展空間。這個時期的改革逐漸奠定了現代基礎教育的基礎。重修教育計劃,將教育上升到國家層面,主要措施有:在學習時間上將基礎教育的小學部分從7年減為6年;在教學目標上將之前的4個變成9個,制定了學生的發展目標,確立了終身教育的主旨。基礎教育原由內政部管理,但內政部官員以政客和官僚為主,對教育並不了解,導致教育質量下降。1980年,泰國頒布了《國家初等教育法》,將基礎教育的管理權移交教育部,由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管理教育並主導改革。

4.新世紀之交,順應世界潮流和國家發展深化改革

新世紀之交,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繼續大步向前。同之前比起來,這個時期改革的幅度更大、更深入。制定15年的國民教育長期計劃,從學前到高中全部實施免費教育;制定相關法律,保障基礎教育的發展,如1999年頒布《國家教育法》,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基礎和源頭;管理分工更明確,將基礎教育的管理分為國家初等教育委員會、省初等教育委員會和區初等教育委員會,各部門互相協作配合,由國家基礎教育委員會辦公室(ONPEC)負責監督;實施有利於基礎教育發展的具體措施,如制定教學計劃,規定核心課程,增加學校數量,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教育形式,鼓勵動員社會力量發展教育等。新時期的改革著重於國家發展目標和教育培養目標的統一,從而為泰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基礎。

拉瑪六世瓦差拉冗,泰國很多基本制度都出自他

(二)泰國基礎教育改革成就

泰國的教育改革迄今為止已進行了100多年,且仍在進行中。從整體來看,基礎教育多年的改革不但改變了泰國教育的風貌,使之成為一個教育現代化的國家,而且在多個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使人看到了教育帶來的巨大改變和成就。

1.教育經費投入穩定

受益於多年的改革,泰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通過制定法律,將教育經費的佔比穩定在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居國家預算的首位,在東南亞國家中名列前茅,而基礎教育更是佔了教育總預算的44%[2]。經費的投入增加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如教育部2009年實施的15年免費教育,將學前3年、小學6年、中學6年完全納入免費教育的行列,學生的學費、校服、課本、學習資料和課外活動的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這反映了泰國為實現全民教育目標所作的努力。

2.義務教育得到保證

義務教育的成果是泰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效最直接的表現。隨著經費投入增加,中小學學校的數量逐步擴大,入學率節節攀升,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得到有效保證。2010年之後,泰國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始終保持在95%以上[3],國民的教育水平整體得到了提升。不管是東北部貧困地區,還是穆斯林民族居住的地方,適齡兒童基本都能入學接受教育。對於特殊兒童、移民家庭的兒童,政府也積極採取措施,保證他們與其他地區兒童一樣接受平等教育,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提供教育保障。

3.德育教育卓有成效

德育教育是泰國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泰國人心目中,德行是人生的核心品質。德行的培養除了家庭的潛移默化薰陶外,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教育。故此,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的核心課程,德育培養都是重要目標。泰國的德育教育是和佛教教義融合的,學校的教學課程將佛教寬厚待人、謙和有禮、表裡如一等主張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學習中,培養出良好的國民素質,向世界展示了泰國人民熱情、禮貌、溫和、誠信的民族性格特點。泰國被公認為是「微笑王國」,這些都離不開基礎教育中的德育培養。

4.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根據《基礎教育核心課程》的理念,泰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良好品德和公民,讓受教者幸福地生活,課程的目標設置一切都圍繞著受教者的身心健康發展方向,「快樂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泰國,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升學壓力,但沒有硬性的家庭作業和考試成績攀比壓力,課堂學習氛圍輕鬆活潑,課餘活動豐富多樣,學生把學習視為快樂的事情,心理隱患較少。相關調查顯示,泰國學生的情商(EQ)成績達到國際標準[4],顯示出較強的生活技能。

(三)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出現的問題

泰國的基礎改革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限於國家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改革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質量不高

按照泰國的教育體制,學生花在課堂上的時間每年在1000到1200小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的時間是800小時。但是,這麼長時間的校內教育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數學能力為例,2009年組織的數學評估中,泰國在65個國家中排名第50位,遠遠落後於新興的東協之虎越南(第17位)[4]。2015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每三年舉行一次)覆蓋的72個國家中,泰國的數學排名第57位[5]。2017年的國際學生綜合評估,泰國的總體成績處於中下層,可見教學質量並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

2.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泰國城鄉之間的學校教育質量有很大差別,原因在於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邊遠地區的學校普遍存在資金來源、教學資料和高水平教師短缺的問題。泰國的大城市如曼谷等地20%的教育工作者擁有研究生學位,但在泰國北部的湄洪森省,只有9%的教師擁有相關資格證書[6],這種情況也可見於少數民族的教育中。又如2010年的泰語O-Net中,沒有一個東北省份的成績達到全國前一半,充分表明了城鄉之間的差距[6]。

3.教育政策和管理者的無序性

泰國官員任期很短,調動頻繁,這就使得教育政策很難統一有序,影響了實際的執行力度。泰國基礎教育的管理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按照教育法律,特大規模與大規模學校的校長擔任該職位不超過2年就引退,中等和小規模學校的校長之間輪流更替,教師可以根據個人所需有權申請更換學校,這種流動制嚴重影響了學校的長遠發展目標。

二、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

(一)改革內容

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歷史較為短暫,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建立於傳統體制下的基礎教育儘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不足也很明顯。舊有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不但無法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不了信息化時代國家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不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因此,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從四十年的發展來看,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體制改革。1985年,我國出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將權力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逐步引導基礎教育走出原有的體制模型。1993年,國家通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01通過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加大了改革步伐。在教育經費方面,將之前的政府單一補貼變成多渠道的經費來源,同時放寬了對辦學力量的限制,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推動了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

二是立法改革。立法改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基本法的頒布,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出臺,規定了九年義務教育體制,並將之定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另一個是相關方面的法律頒布,如前文所提到的兩個法律文件,都是在基本法的基礎上做出的補充與闡釋。這些法律法規針對社會新的形勢和需求,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有利於使教育改革更加穩健地實施。

三是培養目標改革。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培養目標,曾在一定時期內緩解了國家人才需求的不足。但社會進入良性發展後,應試教育的滯後性開始凸顯。針對這種變化,國家開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在原有基礎上改革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的基礎教育發展理念,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及未來國際競爭的需求。截至目前,素質教育已成為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改革成就

一是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一定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很明顯,導致基礎教育在不同省區發展情況不一;即使是同一省區,各縣市之間也難以達到統一平衡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改變了「一刀切」的傳統管理方式,於2002年4月確立了基礎教育「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7],將財權、人權、物權等下放到各地區的教育部門,由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的辦學方針和目標。學校可以獨立處理招生、教學等內部事務,統籌安排自身發展。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各地的基礎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競爭有序的良好局面。

二是義務教育得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脫胎於1986年4月12日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時在會議上確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2015年之後,全國人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但核心思想和內容不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義務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年年攀升,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數量日益減少。根據2019年教育部對全國開展的調查統計顯示,全國92.7%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其中教育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縣數佔比達到90.5%[8]。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標誌著各項教學資源的優化使用,是檢驗義務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比義務教育升學率更有代表意義,體現著教育的發展質量。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到2020年全國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縣比例將達到95%[8],徹底落實全民普及教育。

三是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得到落實。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局限和思想認識的不到位,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設置模糊、導向不明,對各個階段的學生培養定位也不明確。進入新世紀,為了更好地培養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教育不但是「立德樹人」,而且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開發學生的共同性、基礎性、關鍵性和生發性特點[9],從學習能力和個人品德等多個方面,培養優秀的人才。「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對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更新與升華,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以2015年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測評結果來看(2018年的結果將在2019年11月3日公布),中國不同地區的學生在科學、閱讀、數學三個測試中都處在第一梯隊水平,在歷屆的測評中,第一梯隊基本都被發達國家佔據,中國是為數不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①,可見基礎教育的顯著成就。

(三)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一是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21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時期,現代科學技術的突破和推廣應用,使人類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的成就超越了過去歷史的總和,世界的變化給我國發展帶來深刻的思考,未來的競爭將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則依賴於國家教育的發展。為了搶佔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對基礎教育進行改革,中國在這個大環境下也不例外。但是,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基礎教育因為涉及地域多樣、面對人數眾多、規模龐大、情況複雜,改革整體步伐緩慢。如2001年的改革大綱頒布之後,教育部預計用10年時間逐步完成大綱設置的目標,但截至目前,部分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仍未實現改革的各項指標[10]。儘管在一線城市基礎教育已取得了明顯成就,但就全國部分地區來看,改革的進度並不明顯。不管是從課程體系的建構抑或是教材的更新、教師的培養等方面,現有條件和力量都顯不足,更多是在有限的地方修修補補,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是應試教育仍然佔據主流地位。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雖然已成為共識,但「應試教育」仍然佔據主流的思想地位。如體音美等只能從屬於「技藝」,而非「學藝」,而現有的中考、高考制度更是加深了這種觀念,即使有家長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其他能力,但最終仍將孩子的考試成績放到首位,尤其是高中階段,一切技藝都從屬於學習。而對於承擔著育人重任的學校來說,即使學校願意設置相關科目或開展提升素質的教育活動,只要佔用了學習時間,都會遭到家長的極力反對。在目前的環境下,應試教育仍然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學校的目標只好一切向升學率看齊。社會大眾的評判目標更是如此,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雖然經濟較好地區的學校會發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力所能及地在現有目標條件下擴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於大多數地區的學校來講,學習仍然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制定的相關改革政策雖好,如果不能與學生學習成績相關聯,那麼這個政策就很難推行。因為,不管是教育管理部門或是學校自身以及家長要求,都很難接受不以學業成績為主的教學改革。

三是思想解放任重而道遠。改革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改革者不但要有宏大的視野和前瞻意識,而且諳熟教育規律,了解教育發展趨勢,善於借鑑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吸取精華,為我所用。我國的現代化歷史較為短暫,教育發展的歷史也很短暫。加上改革開放前的僵化體制導致了思想的僵化,對於教育的改革認識遲遲不到位。直至開放20年後,基礎教育才開始邁出改革的步伐,在原有基礎上步步推進。但即使改革的幅度不明顯,也遭受到很多質疑,尤其是一些思想和心理均保守的群體,他們滿足現狀,習慣用固定的行為方式解決問題而避開新穎的、創造性的道路[11],對於他們來說,變動會引起混亂和衝突,更有甚者認為是向西方腐化思想靠攏。教育雖然不是打開所有理想之路的鑰匙,但它卻是人類發展進程中最科學的一種手段,只有教育才能提供大量的人才基礎。《韓非子·說林上》中提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這裡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鑑[12],而文化文明的最終根源也追溯到教育的層面上,教育是發展的基礎。改革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是推動基礎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的核心導向。基礎教育要不負眾望地承擔培養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將改革真正落實到位,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一)穩定的財政投入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基礎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命脈,決定了國家的人力儲備和發展動力,但教育的公益性又決定了它必須依賴政府的財政投入,政府的重視力度越大,教育的發展程度越高。泰國在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可給我國提供良好的範例。泰國雖為發展中國家,但對教育的投入卻讓很多發展中國家無法望其項背。進入新世紀,泰國教育立法愈加規範,政府將教育的投入穩定在國民生產總值的20%,除了個別年份,普遍都超出了這個數字②。相比起來,我國的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比較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足4%。近年來隨著投入的加大,經費佔比呈現出微弱的上漲態勢。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公告顯示教育經費佔比上漲到4.22%,2017年的教育部公告顯示該數據為4.14%③。泰國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也令人矚目。截至2017年,泰國的基礎教育經費佔教育總預算的44%[13],顯示出泰國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我國的基礎教育所佔教育總預算的比例則達不到泰國的水準。因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在教育總預算中各個省區的比例不一,根據教育部2017年的統計,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基礎教育佔教育總預算的25%以上,但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則不足20%[14]。為了更好地發展基礎教育,我國在財政投入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教育質量的提高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中泰兩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基礎性人才,提高國民競爭力,在世界舞臺上佔據有利地位。與中國相比,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進行的時間長,涉及範圍廣,改革的步伐也很大。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從教育質量來看,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成效。進入信息化社會後,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最有力的武器,但泰國基礎工業相對落後,科技創新更是無從談起。這個問題,讓人深思教育的成效。眾所周知,工業和科技的基礎是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的人才培養則源於基礎教育。泰國工業和科技方面的落後,彰顯了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不足。在泰國,一方面,從事基礎教育的許多教師不喜歡數學和理科,缺乏培養和啟發科學思維與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泰國的快樂學習氛圍導致學生不願接受壓力,偏向於學習輕鬆的人文社科,這種教與學的互相影響,直接導致泰國理工科教育質量方面的缺陷。相對而言,中國在這個方面可謂是正面典範。新世紀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實力逐步增強,製造業舉世矚目,科技創新頻發,得益於基礎教育紮實的培養目標,雖然文理分科曾經成為教育學界的詬病,但不可否認這種做法培養了大批的理工科人才。雖然近年來推行通識教育,逐漸消除文理學科之間的鴻溝,但基礎的核心課程沒有變化,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仍是初高中生必須學習的科目,並不會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質量。這種重視基礎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關注,目前,中國的高考成績已受到世界眾多高校(包括一流大學劍橋)的認可。《紐約時報》稱,「中國的教育系統以嚴苛著稱」[15],可以說,正是因為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中國的教育質量才有資格走向世界舞臺,展現出驕人的成果。

(三)基礎教育改革要順應國際大勢兼具時代性與特色

泰國的基礎教育在歷次改革中,始終堅持兩條原則:追趕國際教育的步伐,同時保留民族特色。從改革初期,泰國政府就注重從西方國家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備,力爭與世界教育潮流保持同步。在具體的改革內容中,對中小學生開展的信息化教學、外語教學、以人為中心、快樂教學等教學內容,不但符合時代所需,而且融合了「以人為本」的學習精髓。同時,多次的改革並沒有完全拋棄傳統,而是保留了眾多民族特色,如將佛教的精髓融入中小學的德育課本中,將君主制與民主化國家結合、宗教與國王融為一體,共同形成了泰國人的精神信條;又如獨特的童子軍制度,從幼兒時期就引導孩子樹立健身強體的理念,訓練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同時,泰國還根據本國習俗推出了獨特的宗教考試,如國家教育考試服務學院2009年針對穆斯林民眾推出的伊斯蘭國家教育考試(被稱為I-NET),2012年針對佛教徒推出的佛教全國教育考試(B-NET)。這種考試形式用於考察學習者的信仰程度和學習質量,肯定了人們在信仰方面的成就[16]。以上都可以給我國提供良好借鑑。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也要形成統一的思想共識,摒棄傳統落後的授課內容,將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內容融入中小學教育中,如STEM(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教育的推行,確保學生所學的是國際同步的知識。在德育上則將愛國主義的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起來,創造出獨有的精神面貌。

(四)基礎教育改革要避免階層鴻溝兼顧效率與公平

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儘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較為明顯的是因貧富分化帶來的求學中的公平問題,這是泰國固有體制和傳統文化積累多年的結果,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改變。根據瑞士信貸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2018年10月份發表的《2018年度全球財富報告》(CS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8),泰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④。因為泰國的貴族兼精英階層控制了大批的社會資源,與下層民眾之間存在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導致整個國家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即使國家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再多的改革和創新,也很難激發普通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上進心。因為財富和權力的壟斷,出身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通過學習實現自身階層的跨越,這不但影響了普通學生求學的積極性,而且導致整個國家的人才不能進行良性的循環,長久看來會影響國家的發展。為了避免出現泰國的這種情況,我國在基礎教育改革中要提高警惕,將兼顧效率與公平作為一種長期的改革導向始終堅持,不管是在教育的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還是在地域的名額分配方面,都要將效率和公平作為核心的發展目標,縮小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走出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注 釋:
① 該數據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網站中PISA的不同榜單統計而得。網站地址:http://www.oecd.org/pisa,2018-4-2。
② 根據泰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上數據統計而得。
③ 數據來源於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2016、2017年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④ 該數據來源於《瑞信研究院:2018年度全球財富報告》中文網際網路數據諮詢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 814160.html,2018-12-29。
參考文獻:
[1]Waraiporn SANGNAPABOWORN.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ailand and Present Challenges:From Qunatity to Quality through Effective Management[M].Chiba: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2007.
[2]Nongyao Nawarat.Discourse on migrant education policy:Patterns of words and outcomes in Thailand[J].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7(8).
[3]Thailand Education Statistics Reports(2011-2015)[EB/OL].Offie of the Education Council.
http://www.moe.go.th/.2016-9-30.
[4]Daniel Mawell,Peerasit Kamnuansilpa.Low IQ levels a wake up call for Thailand[EB/OL].
https://www.bangkokpost.com/opinion/opinion/584201/low iq levels a wake up call for thailand.2015-6-6.
[5]The Challenge in Education[EB/OL].
https://www.unicef.org/thailand/what we do/education.2018.
[6]https://oxford business group.com/overview/learning curve despite premium placed learning sector has struggled show positive results0.2017.
[7]楊娟.戰後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09(4).
[8]餘俊傑.教育部全國92.7%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EB/OL].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2019-3-26.
[9]陶西平.基礎教育改革的八大走向[N].中國教師報,2018-01-10.
[10]卜玉華.新世紀十年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展、問題及趨勢[J].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11]林丹,柳海民.漸進改革 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選擇[J].教育研究,2009(7).
[12]夏勇敏.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EB/OL].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0.
[13]Nongyao Nawarat. Discourse on migrant education policy:Patterns of words and outcomes in Thailand[J].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7(8).
[14]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於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教財〔2018〕14號)[DB/OL].教育部網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1810/t20181012_351301.html.2018-9-30.
[15]除了劍橋,還有這些國外大學認可中國高考成績,你知道嗎?[DB/OL].新浪新聞綜合.
http://news.sina.com.cn/c/2019-03-25/doc-ihtxyzsm0403100.shtml.2019-3-25.
[16]Rachiel Michael,Stefan Trines.Education in Thailand.World Education NewsReviews[EB/OL].
https://wenr.wes.org/2018/02/education in thailand2.2018-2-6.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刊微觀」。配圖來自網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長沙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份長沙的教育改革文件,引發株洲不少家長關注。近日,長沙市教育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指出:從2021年起,所有中學託管的小學,全部退出集團化管理;從2021年起,取消集團辦學對口直升生計劃。多年來,株洲教育優質資源被長沙虹吸。
  • 「明德模式2.0」為中國現代基礎教育體制改革探路
    它在中國現代基礎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意義何在?它未來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內涵:三大提升開啟「明德模式2.0」時代在陳一丹眼裡,「明德模式 2.0」既建立在「明德模式1.0」的基礎上,同時面向未來內涵將更加豐富,在辦學體系、教育質量、改革創新三大領域將有實質性提升。
  • 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現代化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結題研討會,就上述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以科技立國,歷來重視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強調要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1996年,柯林頓政府於發布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NETP。鑑於薄弱的教育基礎設施,NETP 1996強調美國應建立世界領先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並明確提出每個教室都需要擁有能連結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優質的學習軟體和接受過良好培訓的教師。
  • 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幾大學派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考試也會常常涉及到,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代表人物:葉瀾.提出"新基礎教育"將基於生命價值取向的教育學研究與基於生命動態生成的教育實驗探索機地融合在一起,注重根據具體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調整,轉換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以及研究者的思維方式,關注對研究者自身學術生命的不斷反思與構建,強調教育學研究需要有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等。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傳授知識、開啟智慧、點化和潤澤生命。根本目的在於形成新的基礎教育觀念和創新型學校。
  • 臺灣基礎教育給我們的五個啟示
    通過實地察看、聽取介紹、觀看學生表演、查閱資料等方式,我們對臺灣地區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也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   臺灣的學校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稚教育、義務教育(小學、中學)、高級中等教育(高級中學和高級職業學校)、高等教育(專科、獨立學院、大學、研究所)。   入學方式:幼稚園是自由入學,義務教育是就近入學,其它均為考試入學。
  • 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
    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廣度體現。終身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終身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點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深度體現。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
    70年來,中國教育底子薄、基礎弱的面貌徹底改變,其中,基礎教育功不可沒。7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始終與時代發展的大潮同行,為人類教育凝練了中國經驗,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  秩序重建,邁入正軌  重建秩序、穩定局面,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基礎教育在摸索中逐漸規整。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8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共同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廣西基礎教育研究院聯合承辦,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中國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與創新研究基地與《基礎教育》
  • 為全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導航
    借鑑國際趨勢和經驗 助力我國課程改革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總體部署和規劃中,在「網際網路+教育」「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面向2030的課程、教材建設和改革需要放在寬廣的國際視野、前瞻且高遠的站位和精準的戰略設計中去思考和抉擇,深度剖析全球課程發展特點及趨勢,批判性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和啟示。
  • 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
    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在中國,沒有一個家庭不關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國務院去年公布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目前,浙江、上海已啟動試點,各地也將逐步啟動改革「按鈕」。  那麼,高考改革開始破題的時候,基礎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基礎教育界該如何認識這次高考改革?如何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適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 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尹弘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批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周曉荷12月24日,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省長尹弘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作出批示。副省長霍金花出席會議並講話。尹弘指出,基礎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是重大基礎工程和民生工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補齊發展短板、完善育人體系、提高育人質量、提升治理水平,紮實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加快發展素質教育。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 美國ESSA下的學前教育改革及啟示
    依據ESSA,美國各州通過在州ESSA計劃中規劃學前教育、將學前教育納入學校改進策略、支持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發展、以及創設順利過渡的學習環境等措施進行學前教育改革。美國學前教育改革啟示我們,學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點、幼兒園質量評估與改進體系建設、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
  • 「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閆若婻)8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與廣西基礎教育研究院承辦,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與創新研究基地與《基礎教育》雜誌社協辦的「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 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教育部作出新部署
    10月22日,教育部在山西省長治市召開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工作會議,總結近年來各地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教學工作經驗,分析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 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 紮實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 紮實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王湛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貫徹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我們召開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正是貫徹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一項具體而又重要的舉措
  • 英國為何向中國基礎教育「取經」? 看中英基礎教育比較[1]- 中國...
    結合這些新聞熱點,我們採訪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王璐教授,請他們解讀英國希望向中國學習些什麼、英國基礎教育情況以及兩國基礎教育比較、有何可互相借鑑之處。一位在上海學習過數學教學經驗的英國老師在給小學生們上示範課。
  • 過去一年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回顧
    深化綜合改革 提升育人質量 ——過去一年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回顧  過去一年,對基礎教育而言,是對根本辦學方向更加堅定、更加明晰的一年,是重點領域有所突破、落地有聲的一年,也是國家對質量提升頂層設計、系統部署的一年,更是立足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一年
  • 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改革推進會在濱州市召開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2月11日到12日,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改革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會議全面分析全省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部署今後幾年基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規劃。鄧雲鋒在講話中指出,要認清發展形勢,把握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原則。要深刻把握我省基礎教育所處的歷史坐標,切實找準所對應的全國方位,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基本形成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