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

2020-12-13 中國教育在線

  高考改革破題後,基礎教育咋「辦」?

  田慧生:新課改給我們的課堂送來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但是我感覺還缺關鍵的「臨門一腳」。

  尹後慶:如果學校沒有自主權,整個課程改革都是聽命於上級,我們今天的課程目標,是沒辦法實現的。

  張志勇:過去選修課可以不開,但是現在,如果不開,就沒有辦法來應對未來的高考。

  竇桂梅:我們做「1+X課程」結構與整合,強調基礎和整合,並不意味著我們丟掉課程原來的屬性。

  田俊:其實,最需要翻轉的,是我們要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轉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

  嘉賓:

  田慧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尹後慶 上海教育學會會長,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巡視員

  張志勇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竇桂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田 俊 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

  當前,中國教育改革正在進入一個深水區,進入一個關鍵階段,其中很重要的推動力就是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在中國,沒有一個家庭不關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國務院去年公布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目前,浙江、上海已啟動試點,各地也將逐步啟動改革「按鈕」。

  那麼,高考改革開始破題的時候,基礎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基礎教育界該如何認識這次高考改革?如何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適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對基層學校、對一個區域的教育來說,當前全面深化課程改革,重點抓什麼?

  11月8日至11月10日,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清華大學百合公益基金主辦,世紀明德教育集團承辦的2015明德教育論壇暨第十四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聚焦基礎教育改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慧生等多位中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知名人士就高考改革破題後,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及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解析。

  新一輪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會有哪些深刻影響?

  問:部分教育界人士,包括一些局長、校長對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沒有多少概念,他們認為,改什麼最後不還是要考試嗎?不還是要看分數嗎?顯然,這次高考改革並不像部分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國家考試中心原主任戴家幹這樣形容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意義,他說:「沒有1997年的高考改革,中國走不到今天,沒有2014年高考改革,中國沒有未來。」那麼,這次高考改革到底改了什麼,有何意義?

  張志勇: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復高考之後,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也是最困難的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是最全面的,是涉及考試制度、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最系統的,是涉及整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改革;也是最深刻的,將逐步地突破「唯分數論」,突破「一考定終身」,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是開始給學生和高校雙向自主權;這次改革也是最困難的,因為涉及的利益訴求極其多樣化,考生、高校、管理部門等各個利益相關方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

  新一輪高考改革在內容上,首次把學生的高中過程性學習成果納入高考,首次把學生的學業學科選擇性科目納入其中,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充分表明改革最重要的原則是以人為本,意在通過這次改革,讓教育回歸本質。

  招生錄取體制的改革,可以概括為「兩依據,一參考」,「兩依據」即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一參考」則是考生在高中的綜合素質評價情況。這就像打開了一扇多元錄取的窗戶,什麼孩子上什麼大學?首先要有一個除了分數之外的標尺,要把孩子的過程性學習和素質納入高考的過程當中,這正是改革招生錄取機制的要理之所在。

  這次高考改革還加入水平考試和等級考試。等級考試要考選修課,我們搞了這麼多年選修課,為什麼困難重重?因為和高考沒有關係。這次高考改革最大的技術突破就是必修必考、選修選考。長期以來,我們考什麼教什麼,今天倒過來了,教什麼就考什麼。用考試的制度來確保課程的設置開始了,大家要看到這是高考的重大變革,過去選修課可以不開,但是現在,如果不開,就沒有辦法來應對未來的高考。

  這輪改革的另一重點,是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我們在評價人的時候,看到分數,還要看到人,而「人」,就在過程當中,在一個個記錄當中。也就是對於每個人的發展,要從過去的看冷冰冰的分,到要看到活生生的人。

  問:這一輪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到底有哪些系統性的影響?

  張志勇:可以說,這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對基礎教育的影響是系統性的,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變革。過去,有什麼老師、有什麼條件,就開什麼課,學生跟著課程和教學轉,並沒有考慮學生的差別和個性,更沒有把它作為辦學主導和指導思想。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們給了孩子那麼多考試選擇的機會,考試的次數裡邊涉及每一個學科的選擇,涉及學習方式的選擇,涉及學習學科的選擇。當我們想到這麼多選擇的時候,我們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相比過去,必將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和個性,從長遠來看,教育資源的配置將從學校走向學生,也就是說,學校的運轉將圍繞學生的需求來配置所有資源。

  第二是基礎教育課程觀的變革。十多年前,我們就提出要選課走班,要有選修課,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卻難以真正落實。因為在很多校長、老師和學生頭腦裡有個問題,選修課對我高考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所以選修課在一些高中裡是可以過濾的。今天我們在新的高考制度設計下,對整個基礎教育來講,課程觀從必修一統天下,走向必修與選修並舉,這個課程觀已經比較現實了。

  第三是學校課程資源供給方式的變革。將走向由批發加學生個性化的定製。目前我們的老師,在考試科目上,基本上都是超編的,而過去不考的科目,現在大部分都是缺老師的,這個問題在浙江和上海已經開始出現,物理老師已經開始出現短缺,在選課走班情況之下,教師結構性短缺,會成為對教師隊伍的重大挑戰。

  第四是教學方式的變革。一是必修課的學科分層教學,二是選修課走班教學,三是實踐性教學、社團教學方式的變革,此外信息化將深刻影響教學變革。

  第五是學校管理架構的變革。學校管理架構課程化,把課程管理方式從校長、副校長到中層到教研到教師這樣有機架構進行扁平化管理。另外,單一的行政管理到行政班的教學管理,是未來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是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關係的變革。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給他們學校的學生做報告時,說:「你們這些孩子上中國海洋大學,我可以斷定你們將來在海洋科學方面不會有多大出息,為什麼講這個話。因為你們在高中期間考海洋大學,只是因為分數夠了才走進了海洋大學。你們並不是因為喜歡海洋科學而走進海洋大學。第二,你們並沒有在高中期間為今天學習海洋科學而學習相關課程,專業基礎沒有。第三,在高中學習期間,沒有為今天學習海洋科學奠定學科基礎。」

  說到底,今天的高中教育和大學有什麼銜接?目前來看,只有一個分數的對接,別的銜接做得不夠。將來的高考制度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將會從單純的分數對接,走向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對接、專業學習基礎的雙向連接。

  第七是學生評價方式的變革。將更加注重綜合評價。

  第八是學校發展模式的變革。今天,我們的高中學校為什麼「千校一面」,因為我們在進行同質化競爭,也就是學習的知識水平的競爭,只不過是有層次的競爭而已。下一步,我們為什麼要推動學校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因為選擇來了,選擇來了之後,我們學校多樣化發展產生一個新的格局。

  第九是教師職業角色的變革。今天,職業角色要從一個學科老師走向一個育人的老師。從教學科知識到培育素養,教師的職業角色發生新的變化,要重建師生中的關係。我想,教師角色的三位一體的局面很快就會到來。

  最後,是學校教育支持系統的變革。未來,單一的學校教育將無法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單純的校內教育資源供給無法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社區、家庭將會成為學校教育支持力量。

相關焦點

  • ——福建省三明市基礎教育改革啟示錄(上)
    曾幾何時,一個由兩縣而得名的地市,被「閩南金三角」的耀眼光芒所掩蓋;現如今,初中「壯腰」、書法「示範」、評價改革的大手筆,讓這裡「一飛沖天」、站在了舞臺的中央。  山區小市辦成了「大」教育,財政窮市辦出了「富」教育,「藏」在閩西北疊嶺層巒裡的革命老區——福建省三明市,是如何確定突圍的方向,辦出了「一鳴驚人」的教育,創造了福建基礎教育的「三明現象」?
  • 賈辰飛 | 泰國基礎教育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泰國自從建立現代教育體制後,基礎教育改革就沒有停止過。泰國持續一百多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變了泰國教育的整體狀況。泰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可以為同是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提供良好的借鑑和有益的啟示。一、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泰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有著漫長的歷史。
  • ...學生「減負」……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這樣「解題」 | 教育2020...
    0 1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強化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高度重視基礎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全面部署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出臺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這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全面系統部署,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政策保障,整體提升水平,推動基礎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 玉溪: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 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
    原標題:玉溪緊扣當前教育發展突出問題—— —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9月7日,我市出臺《玉溪市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緊扣當前全市基礎教育發展中最突出的學前教育上公辦園難、義務教育上中心城區學校難
  • 馬學雷:民辦中小學面臨基礎教育的系統改革
    綜合施策、四箭齊發的第三是通過兩次會議和三個文件奠定了整個基礎教育理念、方向和方法的系統性改革。大會內容中和民辦基礎教育有關的主要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做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關鍵詞給基礎教育的發展定下了基調,隨後的幾步都是在落實教育大會的精神。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 玉溪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
    來源:玉溪網9月7日,我市出臺《玉溪市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緊扣當前全市基礎教育發展中最突出的學前教育上公辦園難、義務教育上中心城區學校難、普通高中上市直高中難「三難」問題,突出問題導向,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從方向、目標任務、方法路徑、保障四個方面提出了13條改革措施,加快中小學、幼兒園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重塑玉溪教育輝煌
  • ——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歷程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總方針,標誌著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義教育轉變。  根據教育總方針,1951年頒布的新中國第一個學制文件《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地位、年限和互相銜接的關係作了新的規定,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
  • 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關於教改與高考改革的思考
    4、改革後的招生錄取改革後的招生錄取有3條路徑,高考招生、自主招生、根據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這樣人為操作的空間更大了!歷史上有察舉、科舉。我覺得綜合素質評價就相當於察舉,是被我們老祖宗拋棄的。自主招生、根據綜合素質評價招生是為中產及以上的階層提供的上升通道。照此發展將來可能憑推薦信上大學。這擠佔了普通民眾子女的上升通道,教育公平將被打破,而天下是共產黨帶領窮苦人打下來的。
  • 第四場:介紹「十三五」以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
    「『十三五』以來,基礎教育堅持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崇高使命,以推進公平發展、質量提升為中心任務,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呈現格局性變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眾教育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教育部今天在北京舉辦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四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以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這樣總結道。
  • 擇校熱、課後"三點半"...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這樣"解題"
    0 1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強化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高度重視基礎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全面部署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出臺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這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全面系統部署,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政策保障,整體提升水平,推動基礎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 ...課後「三點半」、學生「減負」……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這樣「解題」
    0 1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強化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高度重視基礎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全面部署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出臺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這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全面系統部署,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政策保障,整體提升水平,推動基礎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 擇校熱、課後「三點半」、學生「減負」……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這樣...
    一、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強化黨對基礎教育的全面領導。「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高度重視基礎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全面部署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出臺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這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全面系統部署,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政策保障,整體提升水平,推動基礎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 過去一年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回顧
    自《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後,「公益普惠」這4個字成為制定學前教育政策的邏輯起點。2019年初,以國辦名義印發《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聚焦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移交、辦園等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一園一案」開展治理,推動進一步擴大普惠性學前資源。
  • 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
    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廣度體現。終身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終身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點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深度體現。
  • 北師大張志勇:新高考改革,需聯動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二個就是要統籌新高考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新高考改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我們要全面深刻系統地認識新高考改革。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應該說1977年那一次高考改革最偉大的意義是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
  • 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
    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10月3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閉幕。為期一天半的會議全面總結了8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經驗,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出席會議並講話。
  • 教育資源不均衡,青島這樣「破題」……
    如何破題「教育資源不均衡」?市級教育集團著力向薄弱區市布局,帶動薄弱區市基礎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姜林同時透露,目前,市北區、西海岸新區、膠州市、平度市均已啟動集團化辦學。區級教育集團著力向農村學校布局,帶動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提升。
  • 半島時評:高考後 人生才剛剛破題
    7月9日是新高考等級考的第一天。截至9日下午5點,對於那些選擇了物理、政治和化學這一組合的考生來說,今年的高考已經畫上了句號。10日,島城其他考生也將結束最後一天的鏖戰。選擇「物政化」這一組合的考生人數較少,他們「連下三城」,三天之內結束了戰鬥。9日下午,其他一些省份的高考也已結束,考生放飛心情的聲音已瀰漫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