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在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比活動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獲獎率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十六年來,葉瀾教授帶領華東師範大學「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的各位專家,走進學校、深入課堂、悉心指導,帶領常州22所學校開展新時期教育變革的深度研究,引領常州基礎教育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基礎教育領域裡政府設立的最高級的業務獎勵,葉瀾教授及其團隊發起的「新基礎教育」改革是中國轉型時期現代學校建設的典範。以「新基礎教育」研究為代表的首次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對我國未來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領價值。
追求有質量的公平、實現內涵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時代課題。課程改革創新是中小學健康發展的核心手段,聚焦課程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學習,是世紀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今後基礎教育發展中心將轉移到學校內涵發展、品質提升上來,課程教學將成為大家關注的核心。教育成果獎的評選和推廣是今後全面深化課改、推動基礎教育變革的重要抓手。
20多年以來,「新基礎教育」的研究成果成功推動了學校的轉型性變革與發展。之所以成功,正在於「新基礎」研究團隊對教育研究本真價值的長期堅守,對學校變革智慧的持續追求,對日常生命實踐的努力踐行。
今天,這項聚焦於學校整體轉型、師生生存狀態更新為目的的研究,已經開始產生國際性影響。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在內的國外研究者對新基礎研究形成的理論成果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新基礎教育研究、「生命•實踐」教育學將在更高的平臺上,對當代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學建設產生更加深刻和久遠的影響。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常州一部分學校主動尋求發展路徑的成功典型。通過研究和實踐,實現了課堂變革、師生成長、學校轉型。當前,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從少數到全體、從結構到過程、從外延到內涵的偉大轉型時代。優化教育過程、豐富教育內涵、提升每一個人的發展質量,成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改革和發展成為教育的新常態,我們必須主動迎接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努力引領新常態。
設立國家級基礎教學成果獎意義深遠,說明基礎教育的改革探索成果在國家教育研究中也有高精尖以及對整個社會而言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
新時期教育改革必須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立德樹人的導向;二是新時期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深化、綜合;三是創新推進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式方法。教育改革還需要整合三股力量:一是有識之士;二是有志之士;三是有權之士。「新基礎教育」研究正是這三股力量整合發揮成效的典型案例。希望「新基礎教育」在未來的輻射面更廣,在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邁向新時期之際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四個「讀懂」,解構「新基礎教育」研究內生力
內生力是指內部有一種成長的力量。任何事物真要長大,光靠外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內生力。我把內生力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我們的目標,即成人成事。成人是在成事(學校變革)的過程中完成,通過成人也更好地促進這一場變革;第二個是要有發展的自覺。以學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在新基礎教育過程中,我們一直貫穿四個「讀懂」:一是讀懂時代召喚,喚醒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覺,不懂時代就無法知道改革的價值在哪裡;二是讀懂學校,明晰研究性質為整體轉型的自覺,提升學校的生命質感,是變革的內在核心;三讀懂教師,提升教師轉型發展的自覺,任何教育改革沒有廣大教師的真誠投入是不可能成功的;四是讀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雙方致力於建構新型關係的探究自覺。教育改革不能無視教育理論的價值,要實現「理•實」雙向轉化和滲透。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從改變校長、老師的思維方式開始的學校變革研究
教育研究或改革從課程、教法開始並不新鮮,但從思維方式的變革開始,把思維方式的變革看作研究的起點,這倒是很罕見。而「新基礎教育」研究正是這樣一場從改變校長、老師的思維方式開始的學校變革研究,多年下來,參與者的思維方式在大量的實踐反思、重建中煥然一新。「新基礎」倡導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現在追求的核心價值上。核心價值主要包括學生立場、融通思維兩個維度。二是體現在話語方式上。「新基礎」強調教與學的互動生成,兩者關聯融通,相互滲透;倡導研究課、日常課、家常課。認為日常、家常的教學才是底色,研究就是把抽象的理念瀰漫滲透到日常的家常課中。三是體現在獨特的變革經驗,「新基礎」學校在發展規劃、教學管理、課程改革、班隊建設都有各自獨特的經驗。利用「課型」研究,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改革的任務是多重而複雜的,為了實現理念和實踐的架構,我們利用課型來做研究。「課型」是各種教學要素的結構化圖示和有機整合,是對某一類教學的內容、對象、過程,以及相應的教學環境關係的有機把握,是根據內容的類型對各要素的關係進行整體抽象。因此課型比理念具體,但比某一節課又要抽象,兼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性質,達到溝通理念和實踐的過程。
把握一個課型,意味著要能回答該類知識蘊含的核心育人價值問題、課程教學目標問題、教學過程結構問題、學生積極性激發問題以及評價方式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課型」理解為某種教學模式,因為模式是僵硬封閉的,而「課型」作為一種思想圖式則是變化開放的。實際上,真正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決定性力量是教師自己,「課型」只是一種「中介」或是「橋梁」而已。
讓學生過一種有靈魂、有目標、有生命活力的班級生活
當前,學校班級生活的價值取向、內容結構、主體參與、關係形態,及結果狀態等都不能令人滿意。「新基礎教育」研究旨在重建班級建設的價值取向與育人目標,建構學生在班級中豐富、多元的生活,讓學生過一種有靈魂、有目標、有生命活力的班級生活。
在內部,班級要有豐富的組織形態、學生真正介入的文化建設以及富有生命力的活動;在外部,要形成班級建設與學科教學、學校活動、家庭生活、社區生活、大自然、大社會的綜合融通。班級是孩子人類學意義上的生命中心,因此要以班級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建構起一個真實而豐富的學生發展的關係。
「新基礎教育」追求一種全納性的班級,每一個孩子都是班級中不可缺失的一員;追求一種創新型班級,有著源源不斷的內動力;追求一種生長型的班級,班級與外部世界是保持有機聯繫的。
「新基礎教育」帶來了區域教育改革的新認識、新生態和教育新生活
16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讓我們對區域教育改革有了新認識:教育改革不是「刮一陣風」,需要區域持續深化,達成價值共識;教育改革不是「空喊口號」,需要深入每一所學校,形成推進路徑;教育改革不是「做做花樣」,需要進入課堂和班級,追求真做真改;教育改革不等於「完成任務」,校長、教師的成長更關鍵。16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也帶來了區域教育改革的新生態以及師生學校教育的新生活。在「新基礎教育」大家庭中,每所學校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
「新基礎教育」已經成為引領常州基礎教育發展的精神力量。無論是百年老校,還是薄弱學校,都在「新基礎教育」的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長路徑。經過「新基礎教育」歷練後的課堂呈現了嶄新的狀態:以學生「資源生成」為目的的「有向開放」;以促進「動態生成」為目的的「交互反饋」;以促進「拓展生成」為目的的「開放延伸」;以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為核心的「互動生成」。此外,「新基礎教育「生態區」建設研究也為學校發展形態的多樣性創造了可能。
堅持把理論假設和研究「回歸」到學校真實實踐中
「新基礎教育」研究的獨特之一,就是始終堅持把理論假設和研究「回歸」到學校真實的「研究性變革實踐」中,在理論與實踐多元、多層的交互轉化中實現新的「突破」。這一「草根情結」既提升了理論研究的生命意義,又提升了實踐變革的理論價值。進入紮根研究,在持續的自培和研修過程中,我們的領導團隊創新了管理思維,生成了諸如「日常管理:向科學要質量、向簡約要效率」「教育科研:不需無病呻吟,更不能有病不治」等管理理念,孕育了「目標清晰、策劃智慧、踐行紮實、引領超越」精神氣質。整合融通課堂教學、班級建設活動和學校管理活動
「新基礎教育」的性質是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學校轉型性變革,轉型性變革是一種系統更新式的變革,作為學校教育重要領域的課堂教學、班級建設活動和學校管理活動,都要從整體綜合的視角出發,通過整體內不同要素的綜合融通推進變革實踐,從而實現學校系統整體發展性的變化。
學校轉型性變革中的整合融通,至少表現為「學校領導管理領域」的整合融通、「學科教學與班隊」的整合融通,它們共同匯聚並走向「學校教育新生活」的整合融通,進而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整合融通。在實踐創造只有把握了關係思維、整合思維,才能產生整體大於部分的教育效應。
藝術,讓師生的生活更有意義
藝術節是我們學校常規活動,是提升師生生命成長需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一個節點事件。「人人參與」「勾連生活」「藝術創造」是學校藝術節的關鍵詞。我們引導師生過一種「藝術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關注藝術的存在,讓師生建立起「享受藝術就是享受生活」的認知,並通過藝術創造培養師生的創新意識。「每一天都是新的」是我們學校的文化表達。而與藝術節相伴而行的是對全體教師的藝術喚醒,對教師全程的培訓和提升。從活動回到課堂,教師進一步思考如何深化藝術教育課堂變革,如何在學科育人價值中滲透融合藝術教育。藝術,讓師生生命更有質感。基於「新基礎教育」生態區,打造互惠共生的「群研究」
三年多來,由上海市閔行區12所學校構成的「新基礎教育」華坪生態區,從最初的「便於接觸、方便活動」的「地域性劃分組織」,發展為一個「多元融合、互惠共生」的研究群,始終保持「熱鍋爐」效應,生成、傳遞和升華了智慧、情感和正能量。
生態區建設打破了學校優質資源單位使用、單位發揮作用的局限,而是在生態區這樣的一個時空中,注重優質資源的流轉與分享,既不稀釋優質學校的骨幹團隊,又幫助更多學校形成校本骨幹。目前,生態區正以「多元組合、差序推薦、交互學習、同根共生」的群研究,創造學校教育新生活。
打破「條件決定論」,小學校走出創建大教育的自我變革之路
在加入「新基礎教育」研究進程中,我們這樣一所學生生源中隨遷務工子女達到七成以上、只有五百來名師生的小學校開啟了「連著」大中國的自我變革之路。幾年下來,我們更新教育價值觀,在選擇判斷中明晰「多元融合」方向,師生心態發生了改變,理想信念更加清晰;突破「條件決定論」,在建設改造日常中實現「校內融合」,開展了「共生文化」引領下校園生活的綜合改造與創生;重建家校新關係,在互動合作中走向「家校融合」,家長成為了教育的同盟軍;整合「地區資源」,在文化共建中邁向「學校與社會融合」,創設了「社•企•校」文明共建的開放辦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