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教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王受之副院長專訪

2021-02-15 上科大創藝


王受之——1946年出生於廣州,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曾任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廣東省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現為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設計教育大國——我國目前的3000多所大學中,有1980所設有設計藝術專業,每年招收的設計藝術類學生超過50萬人。


然而,要從設計教育大國成為設計教育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順應未來的發展,中國的設計教育應該怎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記者專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

在中國,學設計的學生沒有不知道王受之的。

20世紀90年代,王受之先生的《世界現代建築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等著作成為國內大學設計專業的主要參考教材。他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祖籍廣東的王受之先生看起來非常精幹,說起話來語速很快,故事感十足。

2019年9月,在美國和中國廣東教了大半輩子書的王受之,在73歲的年紀隻身來到上海,參與籌建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的專業學科。


解放周末:您為什麼在70多歲的時候決定來上海一所新的學院做設計學科?

王受之:這個故事說起來挺長的。我得回顧一下自己走上現代設計研究這條道路的經歷才能說清楚。

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到廣州美術學院創建了工業設計研究室。那時候我就明顯感覺到,在工業產品設計方面,國內和西方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消費產品。我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的,主修美國史。因為對設計非常感興趣,所以從1982年開始對設計理論進行研究。

最早從事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一批學者,大多從國外帶回了最新的設計理念和知識。比如,清華大學的柳冠中先生,他1981年被公派到德國斯圖加特設計學院學習工業設計。還有江南大學的張福昌先生,他是去日本千葉大學留學,學習工業設計的。而我當時主要是通過書和資料來了解國外設計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能是因為學歷史的關係,研究設計史我比較得心應手,所以我才30幾歲就在國內出名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成了「學術網紅」。


解放周末:當時的「學術網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王受之:到處去講學,從甘肅講到東北,從北京講到上海。記得1983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講課,是在南京路上的上海廣告美術公司。上海當時還沒有美術學院,上海廣告美術公司是專業做設計的,所以他們請我去講現代設計史。當時的講課現場真是人頭攢動。

我的第一本書《世界工業設計史》也是在上海出版的。我記得,長樂路上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是當時國內最好的美術出版社之一。

解放周末:您對上海的路名還記得這麼清楚。

王受之:是的,我對上海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很喜歡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緻和成熟。這就是為什麼兜兜轉轉幾十年,我又來到上海工作的原因。

在國內學術界出名後,隨著對設計理論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1984年,我來到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講學。在香港,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豐富的物質世界,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從1987年到2011年,我一直在美國教書。當初為什麼出國?因為我想有更開闊的眼界。

2011年,我到了退休年齡。因為我是終身教授,當然還可以繼續在那裡教書。但是我覺得,在美國繼續教書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而回到國內教書,則是雪中送炭。為什麼這樣說?現在也有很多有留學背景的老師回到國內任職,但他們都是教設計的,幾乎沒有人教設計史。設計史這門課,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你的設計可能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操作。而設計其實應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承上啟下的文脈。此外,我在美國從事設計教育這麼多年,我也很願意把那些經驗帶回國內。

王受之(左)擔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期間,與柳冠中教授(右)

從2012年到2018年,我出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後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正好要創建專業學科,問我願不願意參與,我們一拍即合。2019年9月,我正式來到上海工作。

王受之是那種天生屬於講臺的人。

1987年,他第一次到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當訪問學者,同時兼授一些設計課程。

後來,他轉到美國設計教育的權威學府——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教書。他連續13年被選為最受歡迎的理論專業教授。1997年,王受之成為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終身教授。

教書之餘,他經常開車到美國的其他大學去聽課。去過的學校、聽過的課越多,王受之越能深度觀察美國的設計教育,也越發了解美國設計教育的特色所在。

王受之在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解放周末:您認為美國設計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王受之:最大的特點是差異化顯著,每個設計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生也各有特色。而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創意文化,需要不同的人才,從而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

美國的藝術學院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大學裡開設的藝術設計系或者學院,是屬於大學的一部分;另一類則是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這類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又分兩種,一種是營利性的,一種是非營利性的。當時在全美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藝術與設計學院一共有26所。現在可能多幾所,但是數量依然很少。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經常去各個學校聽課,了解什麼樣的才是美國最好的設計學校。如果你想研究藝術史,那麼哈佛大學的藝術系無疑是最好的,它是研究藝術史最專業的地方。如果你想學習設計,那麼應該選擇去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在20世紀,美國有兩家獨立的設計學院最著名,一家是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Providence),另一家就是我任教的位於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我當時比較了一下,羅德島設計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傳統的綜合性學校,專業包括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而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特點是實用性特別強,產品設計突出,它有交通運輸工具系,主要從事汽車、飛機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設計,還有電影系、插畫系。這些專業都更符合我的喜好,課程內容更前衛,所以我選擇了到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去教書。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生作品展


解放周末:設計學院如何做到與眾不同?

王受之:學校會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教學體系。在美國,設計學院並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什麼統一的規定,辦學的自由度很高。以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為例,這所學校當時有一個奇怪的制度——只招收大學本科畢業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而從這所學院畢業的學生,也還是大學本科學位,這就等於獲得了雙學位。所以,我教的學生不僅來自幾十個不同的國家,而且原來學什麼專業的都有,有學生物的,有學化學的,也有學物理的,甚至我記得有一個學生是哲學博士。總的來說,這些學生都有非常好的人文和科學基礎,學習起來進步很快。

這所學校面向全世界招生,當時的錄取率很低,在20%左右。並且,採取淘汰制,第一年結束後,會篩掉一半不合格的學生,剩下的都是很有潛力的學生。

從本質上說,這所設計學院更像一所高級職業學校,它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技巧、創意和實戰經驗。每年,這所學校的很多畢業生直接進入大企業工作,比如迪士尼、蘋果、各大汽車公司和電影製片廠等。


解放周末:學校如何保證它的教育質量呢?

王受之:質量控制是多元化的。當時學校採取學生給老師打分的方法,來決定是否和老師繼續籤約。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會給每個老師打分,然後,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得出一個平均分。如果老師的得分低於4.0,學校將不再和這個老師籤訂合同。這所設計學院是靠這樣的制度,把好的老師留下來。

此外,在學校層面,也有一個評級制。在美國,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和那些綜合大學的藝術設計系或學院組成了一個叫作「美國全國藝術與設計學校委員會」的學術聯盟。通過互相評審打分的形式,每4年公布一次每所學校的得分情況。得分低的學校,自然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去報考。他們以這種方式保證了學校的教育質量。

我覺得,美國學校的做法和我們很不一樣,因為制度和背景很不一樣。但是無論如何,學習他們的長處,彌補我們的短處,這應該是我們能夠做的事情。


1946年,王受之出生於廣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身上,有著揮之不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他的祖父王仁宇於清朝末年留學日本帝國大學,曾任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父親是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院的音樂老師,母親在中山圖書館工作,舅舅周令釗是設計國徽的藝術設計大師。

從美國回國後,王受之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奔波於各地講學。他總是被一個念頭纏繞著:什麼時候中國的設計才能追上國外?

他說:「我要努力把路鋪好,讓學生走得正一點。」


解放周末: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中國人的設計創意似乎比不過國外。近年來,這種狀況是不是有所改觀?

王受之:確實,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設計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比如,中國的汽車設計很流暢,細節上做得很好,和國外相比並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在創意方面,尤其是信息文化產品的設計上,中國人的設計創意相比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說到創意上的差距,我認為這恐怕不僅僅是設計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教育問題。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教孩子背誦《三字經》、唐詩等等。記得我小學讀書的時候,手要放在背後,人要坐得筆直,非常嚴格。中國文化比較注重規矩。而且,中國人講「天地君親師」,老師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老師怎麼講,學生都得認真聽著。

但事實上,這種傳統觀念在另一方面妨礙了學生和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在美國,3小時的一堂課中,有2個小時我都在和學生們討論問題,甚至爭論,過程中會產生有趣的思想火花;而在中國,一堂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我在講課給學生聽。

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國內一個普通的學生,出國後一下子冒尖了,這是為什麼?因為國外的環境鼓勵冒尖,鼓勵你把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而我們的許多教育是鼓勵孩子聽話,鼓勵大家照標準答案去做。所以,我希望在課堂上,能夠多給學生一些啟發,讓他們去找更多的答案,這是我努力去做的。

王受之教授參與授課的《創意思維》

帶領學生設計從2D到3D的空間轉化


解放周末:在設計教育方面,我們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受之:以前的設計教育是在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要求學生具備素描、色彩等繪畫基本功。但是,這些繪畫的基本功到底是不是設計專業的基本功呢?我看未必。以我這些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有繪畫功底的學生越多,培養出的設計人才越是集中於一種類型,他們往往技巧很好,但缺少那種腦洞大開的想法。

此外,國內的設計學院普遍存在師生數量比例失調的問題。

對設計專業而言,我認為師生比例在1:7或者1:6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說,一個老師帶六七個學生。因為設計教育是以獨創性為靈魂的,設計課程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性,它不像語文課,可以100個人同時聽課、做筆記,然後統一考試。上設計課,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比如,設計一個杯子,每個人的創意不同,設計出的杯子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不斷溝通。一個老師輔導10個學生還可以勉強應付,但如果要輔導20個甚至30個學生,上課效果肯定不好。這就像一碗湯,小碗的湯放一點鹽,味道夠鮮;而如果是一個大缸,還是放這點鹽,就寡淡無味了。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藝術類院校的收費較高,所以很多大學一窩蜂地開設了藝術和設計系(或學院),從而導致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好在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

解放周末:您認為,從事設計教育的老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

王受之在我看來,從事設計教育的老師必須具備兩個素質:第一個是敏銳感。能夠敏銳地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同時能夠敏銳地解決問題。設計歸根到底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必須首先具備這種能力。第二個是老師要把自己的這種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具備這樣的能力。這就是一個好老師必須具備的素質。

我覺得目前中國設計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學生,而恰恰是老師。與國外相比,中國缺少一批把設計教育做得風生水起的導師。用一種傳統模式教育出來的同質化的老師,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創造性思維、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


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的校舍,是4棟簡潔現代、四四方方的大樓。學院目前正處於籌備專業學科的階段,計劃於今明兩年內招收第一批新生。

每天,王受之先生都「兩點一線」,奔波在辦公室和宿舍之間。除了開會、招聘員工這些大事,他還管著很多小事,比如買什麼辦公家具、怎麼布置環境。僅有的一點業餘時間,他都用來畫畫,裝飾大樓的牆面。

對今年75歲的王受之來說,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新起點。

解放周末:這個籌建中的設計學科,將來會與眾不同吧?

王受之:確實可以這麼說。首先,我們招收的學生全部是理工科學生,不是文科生,也不是藝術類的學生。因為上海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前沿理工學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

當然,我們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這些學生都具有很強的理工科背景,比如他們都會電腦編程,但是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品位是需要提高的。同時,怎樣把他們的理工科專業強項和設計結合起來,設計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也將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2020年10月上科大創藝學院舉辦首屆「娛樂設計論壇」

解放周末:聽說,該學院將開設一個全新的娛樂設計專業?

王受之:在國外,娛樂設計(entertainment design)已經開始出現。可目前國內還沒有這個專業,我們應該是國內較早提出來的。娛樂設計,它是敘事、美學、技術結合在一起的體驗式設計,它一定是文化和產業的融合。

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開設過一門選修課,叫作「娛樂設計導論」。當時我發現,學生有學插畫的,有學電影的,有學做道具的,而他們其實都在做與娛樂有關的事情,於是我就把這些內容綜合起來開了這門課。沒過多久,學校就創立了娛樂設計系。現在,娛樂設計系已經成了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最大的系,學生佔總人數的1/4。

我20世紀80年代去美國,眼看著美國的娛樂產業變得越來越大。我們國內的娛樂市場這些年發展迅速,比如電視連續劇的產量也很高,但是我們的片子基本是在國內放映,很少能真正走向國際市場。為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缺少娛樂設計的大戰略。

在美國,娛樂設計戰略最成功的例子是漫威電影公司。漫威有一種職位叫項目經營,他們在拍第一部《鋼鐵俠》時,就想好了第二部、第三部以及後面的內容,想好了全局。就好比拍一部《水滸傳》,可不可以橫向拉出一條林衝的故事線,再拍5集的《林衝別傳》呢?我們有很多豐富的故事資源,但是做來做去就是根據原著改編,缺少設計和創意策略。我相信,只要學生具備了敘事和視覺表達的能力,他們畢業後可以從事各種與娛樂相關的工作。

現在,國內有些設計學院的專業劃分越來越細,有的甚至開設了十幾個專業。但我們不希望把學生變成細枝末節的人,而是要把他們培養成複合型人才。我們創意與藝術學院計劃開設娛樂設計和智能設計兩個專業,我相信它們正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一片土壤。

《銀翼殺手2049》的概念設計師Mike Hill(中)、《流浪地球》視覺特效總監黃燦洲(左)、美術設計總監王志堅(右)


解放周末:在創辦這個設計學科的過程中,您覺得最難的是什麼?

王受之:最難的是找老師。現在國內大學一般不鼓勵兼職老師,特別是以研究為主的學校,兼職的老師就更少。但是我們這個專業的特點是,所教的都是產業前線最新的內容,日新月異,每天都在變化。比如說電玩,3年前的電玩現在已經沒有人玩了。所以,我們需要相當數量的兼職老師,而且是業界最前沿的頂尖人物。幸好,上海集聚了大量娛樂行業的人才,為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雖然這件事很難,我們正在做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工作,辦一個以前沒有過的設計學科;但是我很期待,這所學院能為國家培養出第一代新型的設計人才。就像賈伯斯,像埃隆·馬斯克,他們這樣的人才可能並不是學校能夠培養出來的,但是我想:我們的學校能不能創造一種氛圍,去為這種人才的產生創造一些條件呢?這就算是我的夢想吧。

上科大創藝學院擬在2021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工業設計本科學生。更多信息,請關註上科大創藝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中國設計教育失敗嗎?專訪王受之:為什麼外國人創意比我們強?
    原創 鐵佳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收錄於話題#大師專訪17#設計4ⓒ 採訪:鐵佳ⓒ 受訪:王受之前幾日我們又見到王受之老師了無數設計學子讀著他寫的書長大>《世界現代建築史》《世界平面設計史》…如今,他是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在十月末的那幾天,29到31日他主持了一場娛樂設計會議聽聞他欲在中國開創一門新學科,娛樂設計於是,我們趕了過去和老先生探討了中國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 創新設計「大家談」09回顧|王受之:設計教育發展趨勢和方向
    王受之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之一,多年擔任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自2019年擔任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人類新階段產品的創新離不開大時代環境的推動,2020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設計師是否能在未來創作出適合隔離狀態的教學新設備?
  • 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王受之: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設計?
    原標題: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王受之: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設計?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許多本質性的變化;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迫使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思考AI與設計結合的可能性與局限。 種種因素交織的時代變局下,王受之先生為我帶來了他關於未來工業設計的思考。
  • 這所大學新設的工業設計專業,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21所滬上高校新增38個本科專業(全部新增專業目錄見今日公眾號二條),其中上海科技大學新增了工業設計專業,將於今年起開始招生。據悉,這個專業將與大家之前了解的其他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有很大不同。日前,解放日報解放周末採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一起來了解一下這裡的工業設計有何不一樣?上科大創藝學院發布了一個介紹短片,對工業設計感興趣的家長同學可以簡單了解一下。
  • 王受之:大都市發展模式侵蝕人居幸福感
    王受之: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減輕大城市負擔 老百姓才有好日子不管人們願不願意,農村人進城了,城市化來了,這是難以阻擋的歷史潮流,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都市化問題」在王受之看來,中國大都市多以「功能純化」理念分割城市肌體,將所有功能壓在很小的面積上,中心區域不堪負荷,但周邊城市只承擔單一功能,於是,功能純粹的「睡城」相繼出現,與「睡城」相應的就是「堵城」。審視目前的中國城市現狀,王受之坦言,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中國未來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專訪
    教育改革,是當代世界之潮,也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教育大國,我們能否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形成當代中國自己的理論和經驗?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是中國「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始人,從事「新基礎教育」研究和實踐長達20多年。她說:「基礎教育只要堅持改革,並積極踐行,便可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路。」
  • 江西財經大學MBA教育學院副院長金欣接受中國MBA教育網專訪
    >2020年8月8日下午,由中國MBA教育網發起的第四屆MBA/EMBA項目聯展暨2021招生政策發布會(長三角地區專場)在杭州隆重舉行。江西財經大學MBA教育學院副院長金欣受邀參加發布會並做了 MBA/EMBA項目宣講。
  • 這個將在國內大學首次開設的娛樂設計專業,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在中國,學設計的學生沒有不知道王受之的。20世紀90年代,王受之先生的《世界現代建築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等著作成為國內大學設計專業的主要參考教材。他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祖籍廣東的王受之先生看起來非常精幹,說起話來語速很快,故事感十足。
  • 王受之建築素描作品將在北京首展
    由「建外樓下畫廊」策劃的《記憶中國——王受之作品北京首展》將於2013年6月19日下午3點開幕,展覽將展示王受之先生近年來創作的紙本木炭建築素描作品。作為國際知名設計史與設計教育學者,此次展覽不僅是王先生對中國建築歷史的一次致敬,也是他本人延續藝術創作的一次新契機。本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18日。
  • 王受之一席開講 | 深刻反思現在的設計教育
    我就覺得我們的設計教育、藝術教育,現在就是做規模,做大、做紅、做國際,到這個時候,倒過來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設計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的設計出了什麼問題?各位好,我叫王受之。 當時全國都走這條路,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這些學院都在大規模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並且很多人是以做到項目為榮耀。原來是「三來一補」,來樣加工,是外國的設計我們來做。但中國的企業經濟一引進來以後,我們把加工學會以後,很快連設計也掌握了,所以現在中國的東西做得非常地好。
  • 設計教育理念國際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阮昕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相關背景和主題:一是探討設計教育應當如何應對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二是希望主要探索設計教育中的歷史、技術、美學和倫理問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努力聚集有才華的科學家、學者和實踐設計師,在「中國智造」向「中國設計」轉型的廣闊前景下,推進設計類人才培養和實踐研究。
  • 王受之:現在的設計教育就是遊泳池裡面放的鹽,寡然無味
    當時全國都走這條路,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這些學院都在大規模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並且很多人是以做到項目為榮耀。原來是「三來一補」,來樣加工,是外國的設計我們來做。但中國的企業經濟一引進來以後,我們把加工學會以後,很快連設計也掌握了,所以現在中國的東西做得非常地好。
  • 國際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接受專訪如是說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上,國際機構點讚中國經濟,認為中國可能成為今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並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支持。國際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怎樣研判經濟復甦態勢?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還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又該如何發力?圍繞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很顯然,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全球經濟相比,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是非常積極正面的,這也是客觀的。」蔡昉說,中國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 2018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重點考點
    針對書目: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 專訪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書記、副院長潘傑
    在接受中國MBA教育網專訪中,潘傑副院長分享了屬於他的亞沙心得。除了學院的大力支持,在前幾年的賽事中,潘傑副院長更以個人身份捐款幫助大家採購裝備。「同學們訓練確實非常辛苦,我想身體力行地告訴大家,他們不是自己一個人、一個團隊在戰鬥,整個學院都在全力以赴地推動這個『項目』前進。」
  • 「中國設計」如何走出去?三峽集團上海院智慧化轉型構築新業態
    三峽集團上海院局部圖 供圖 三峽集團上海院「中國設計」如何「走出去」?上海院總經理周紹武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上海院以尼泊爾市場研究為基礎,形成了國際業務全過程戰略研究與業務規劃能力。目前,上海院在尼泊爾構建了多元化業務全過程服務平臺,開展尼泊爾電力市場動態研究、水資源規劃諮詢、優質水電投資項目培育及水電項目勘測設計。
  • 專訪:中國高鐵「走出去」真正意義第一單--中國央企新聞網--權威...
    原標題:專訪:中國高鐵「走出去」真正意義第一單   專訪:中國高鐵「走出去」真正意義第一單   ——訪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應爾強    新華網墨西哥城11月4日電(記者陳寅 實習生梁爽)當地時間4日上午,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應爾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發表時間:2017-06-21 11:12:32 作者:馬麗 來源:
  • 世界現代設計史筆記重點課後答案詳解王受之考研真題電子書下載
    德國人在1953年成立烏爾姆設計學院,之後聯繫布勞恩公司,形成德國新理性主義風格;義大利人很快走出美國式的「國際主義」陰影,出現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和大師。2.維克多·巴巴納克關於設計的觀點(1)含義堪薩斯大學教授維克多·巴巴納克在他的《為真實世界的設計》一書中認為,設計是指為賦於有意義的次序所作的有意識和有動機的努力。
  • 專訪葉瀾教授: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 關注
    由此,我更堅信教育實踐能滋養和激發教育理論的生長。解放周末:這個調查經歷了多長時間?葉瀾:大約兩年。調查結束後,我們把調查報告匯總起來出了一本書,題目叫作《走出低谷》。第二件事情是1990年,參與調查的時任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劉荷華突然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