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末,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已拉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大幕。
城市,本該讓生活更美好,但發展步伐太快,空氣汙染、交通擁擠、資源緊張等「城市病」逐漸顯現並加劇,正削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王受之: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減輕大城市負擔 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不管人們願不願意,農村人進城了,城市化來了,這是難以阻擋的歷史潮流,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它來得太著急,在城市還沒做好思想準備之時。於是,管理者在面對轉型考驗之際只能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交通擁擠就限購,住房緊張就開發新區。
「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都市化問題」在王受之看來,中國大都市多以「功能純化」理念分割城市肌體,將所有功能壓在很小的面積上,中心區域不堪負荷,但周邊城市只承擔單一功能,於是,功能純粹的「睡城」相繼出現,與「睡城」相應的就是「堵城」。
審視目前的中國城市現狀,王受之坦言,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中國未來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城市規划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作者雅各布斯也曾說過,城市之所以生動,在於城市功能的綜合性,而不是單一性。於是,王受之提出解決方法:從行政層面平均分配資源,讓中小型城鎮的發展超越大都市,也就是說,只有減輕大都市的負擔,完善周邊城市的教育、文化和醫療配套,才能讓老百姓在小城市裡過上舒服生活。
政府應正確投入低收入住房 經濟放緩房產品質更好
房價一路飆升,面對「融不進」的困境,有人選擇迷途知返,也有人苦苦掙扎,但欲望仍刺激著更多的人夢想進來,挑戰城市原有人口忍耐力的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中國農轉工規模史無前例,在西方發展史上絕無相似模式可參考」研究國外都市化發展多年的王受之如是說,「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
廉租房與經適房為城市管理者解決矛盾的法寶之一,但目前亂象橫生,王受之也批評現有的經適房政策很容易養成懶漢思想,希望政府能夠多考慮如何正確投入低收入住房。「我們可以向香港和新加坡借鑑成熟經驗」對於學習對象,王受之認為不必捨近求遠,我們身邊地區就有做得相當不錯的。
鑑於政府考慮多執行難等一系列問題,學者王受之更願意與地產商合作,即使不到3%的實現機會,他仍用這種方式將國際居住理念帶給中國。對於目前中國房地產存在的問題,他也看到很透徹——克隆DNA,將產品固定化。即使無奈,即使看不到新城市化產品的多元化,但他也深知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只有經濟放緩了,賣樓速度慢下來,才有成熟的地產項目,產品品質也才會更好」,王受之說。
居住未來方向——現代物質中國精神
西方文化因素湧入中國城市,並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不少人漸漸形成這樣的意識:西式布局的房子彰顯主人地位,西方生活也更尊貴。然而,這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們幻想的西方生活並在不存在,大部分西方人都無法享受。為此,王受之出版《巴黎手記》、《威尼斯手記》等作品,希望引導大家認識真正的西方。
面對中國生活的改變,有人認為是崇媚洋外,有人認為是社會進步,但王受之更願將它看成階段性發展產物,並歸咎於民族的不自信。對於未來,他依然信心滿滿,原因很簡單:我們骨子裡始終是中國人。他堅信,若干年後,中國人一定會更喜歡傳統室內家具,更喜歡中國水墨畫,但這還需要一個階段:等經濟發展起來,民族的東西自然會浮現。
不管怎樣,西方人創造的現代物質文明給予更多的方便,今天的我們應盡情享受,使用現代化交通工具,住現代化結構建築。除此之外,我們應該更享受5000年沉澱下來的中國精神文化,也只有它讓我們更充實,更有共鳴感。採訪結束之際,王受之堅定地說:「現代物質與中國精神的結合,這就是中國居住未來的發展方向」。
(下頁有鳳凰家居採訪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