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大都市發展模式侵蝕人居幸福感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2011末,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已拉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大幕。

城市,本該讓生活更美好,但發展步伐太快,空氣汙染、交通擁擠、資源緊張等「城市病」逐漸顯現並加劇,正削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王受之: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減輕大城市負擔 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不管人們願不願意,農村人進城了,城市化來了,這是難以阻擋的歷史潮流,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它來得太著急,在城市還沒做好思想準備之時。於是,管理者在面對轉型考驗之際只能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交通擁擠就限購,住房緊張就開發新區。

「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都市化問題」在王受之看來,中國大都市多以「功能純化」理念分割城市肌體,將所有功能壓在很小的面積上,中心區域不堪負荷,但周邊城市只承擔單一功能,於是,功能純粹的「睡城」相繼出現,與「睡城」相應的就是「堵城」。

審視目前的中國城市現狀,王受之坦言,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中國未來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城市規划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作者雅各布斯也曾說過,城市之所以生動,在於城市功能的綜合性,而不是單一性。於是,王受之提出解決方法:從行政層面平均分配資源,讓中小型城鎮的發展超越大都市,也就是說,只有減輕大都市的負擔,完善周邊城市的教育、文化和醫療配套,才能讓老百姓在小城市裡過上舒服生活。

政府應正確投入低收入住房 經濟放緩房產品質更好

房價一路飆升,面對「融不進」的困境,有人選擇迷途知返,也有人苦苦掙扎,但欲望仍刺激著更多的人夢想進來,挑戰城市原有人口忍耐力的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中國農轉工規模史無前例,在西方發展史上絕無相似模式可參考」研究國外都市化發展多年的王受之如是說,「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

廉租房與經適房為城市管理者解決矛盾的法寶之一,但目前亂象橫生,王受之也批評現有的經適房政策很容易養成懶漢思想,希望政府能夠多考慮如何正確投入低收入住房。「我們可以向香港和新加坡借鑑成熟經驗」對於學習對象,王受之認為不必捨近求遠,我們身邊地區就有做得相當不錯的。

鑑於政府考慮多執行難等一系列問題,學者王受之更願意與地產商合作,即使不到3%的實現機會,他仍用這種方式將國際居住理念帶給中國。對於目前中國房地產存在的問題,他也看到很透徹——克隆DNA,將產品固定化。即使無奈,即使看不到新城市化產品的多元化,但他也深知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只有經濟放緩了,賣樓速度慢下來,才有成熟的地產項目,產品品質也才會更好」,王受之說。

居住未來方向——現代物質中國精神

西方文化因素湧入中國城市,並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不少人漸漸形成這樣的意識:西式布局的房子彰顯主人地位,西方生活也更尊貴。然而,這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們幻想的西方生活並在不存在,大部分西方人都無法享受。為此,王受之出版《巴黎手記》、《威尼斯手記》等作品,希望引導大家認識真正的西方。

面對中國生活的改變,有人認為是崇媚洋外,有人認為是社會進步,但王受之更願將它看成階段性發展產物,並歸咎於民族的不自信。對於未來,他依然信心滿滿,原因很簡單:我們骨子裡始終是中國人。他堅信,若干年後,中國人一定會更喜歡傳統室內家具,更喜歡中國水墨畫,但這還需要一個階段:等經濟發展起來,民族的東西自然會浮現。

不管怎樣,西方人創造的現代物質文明給予更多的方便,今天的我們應盡情享受,使用現代化交通工具,住現代化結構建築。除此之外,我們應該更享受5000年沉澱下來的中國精神文化,也只有它讓我們更充實,更有共鳴感。採訪結束之際,王受之堅定地說:「現代物質與中國精神的結合,這就是中國居住未來的發展方向」。

(下頁有鳳凰家居採訪實錄)

相關焦點

  • 創新設計「大家談」09回顧|王受之:設計教育發展趨勢和方向
    中國設計教育者除了要追上西方不斷創新發展的步伐,也要面對本要出國留學,卻因為疫情而選擇國內教育的同學他們的教育問題與責任。最後,韓挺教授主持了後面的提問討論環節,並再次強調了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方向。王受之教授作為設計教育的前輩,與參會的設計學子就設計與教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包浩斯學院當時的設計教育體系對現代中國設計教育有哪些借鑑意義?
  • 中國設計教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王受之副院長專訪
    順應未來的發展,中國的設計教育應該怎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記者專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在中國,學設計的學生沒有不知道王受之的。20世紀90年代,王受之先生的《世界現代建築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等著作成為國內大學設計專業的主要參考教材。他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 人居環境提檔 沛縣楊屯鎮農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原標題: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這裡的農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金秋時節,行走在楊屯鎮的鄉村院落,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整齊劃一的水泥路面直通村民家門口,休閒涼亭裡三三兩兩的村民在閒聊、下棋……一幅清新美麗的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
  • 突破大城市人居困境專家想到了新市鎮模式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房地產業的繁榮,城市中心區域人口過度密集、公共資源嚴重不足等主城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大都市的發展道路。從國外城市發展的經驗來看,「新市鎮」可能是解決城市人口居住困境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
  • 王受之建築素描作品將在北京首展
    由「建外樓下畫廊」策劃的《記憶中國——王受之作品北京首展》將於2013年6月19日下午3點開幕,展覽將展示王受之先生近年來創作的紙本木炭建築素描作品。    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新版的《世界現代建築史》中文字描述當代中國是「一個建築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最快的國家,一個建築量在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國家,一個建築師人數全球最多的國家」,此次展覽呈現的是他用畫筆帶有強烈歷史情結描繪的「記憶中國」,展覽的作品分為「中式傳統園林及民居」、「中式現代建築早期探索階段」、「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中式現代建築」四個系列。
  • 第17屆未來人居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12月14日,「建築迭代×數字賦能×社區幸福,助力住房消費」——由精瑞人居獎勵委員會、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清華大學建築設施研究院、全聯房地產商會、精瑞人居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共同組織的第17屆未來人居發展論壇在京圓滿舉行。
  • 做好鄉村發展「大文章」增強村民幸福感
    該村黨總支部、村委會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出發點,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以來,福新村開展了美意田園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民房前屋後的衛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如今,村內道路乾淨、綠化設施好,村內處處是美景。
  • 【鄉村振興】改善人居環境、發展支柱產業……丹山鎮這樣建設美麗...
    近年來,雁江區丹山鎮著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全面推動小城鎮建設,大力培育創建「小而美」「特而優」的特色村居,在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處處彰顯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 專訪王受之:為什麼外國人創意比我們強?
    原創 鐵佳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收錄於話題#大師專訪17#設計4ⓒ 採訪:鐵佳ⓒ 受訪:王受之前幾日我們又見到王受之老師了無數設計學子讀著他寫的書長大▲王受之手繪在學位泛濫的情況下,每個公司還注重學位,我覺得這不是很妥當。現在有很多人在國外待一兩年,讀一個短期培訓回來就要叫海歸。連英語都還沒有講通,卻在國內擁有霸權地位,年紀輕輕大談設計教育的教學模式,題目虛到大家都聽不懂。我覺得此風不可漲。
  • 西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蝶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讓西安的鄉村美了「面子」,舊貌換新顏,也讓村民借環境生態之美,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小康之路,實實在在富了「裡子」,引發了一場場鄉村振興的西安「蝶變」。    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太乙村提升改造了「五化」道路 7 條,以「戶分類、村收集、街轉運」模式,全域推行垃圾分類,衛生廁所普及率 99%,建成並使用汙水處理站(廠)7 個,2020 年底實現農村汙水處理、截汙納管全覆蓋。
  • 建築迭代×數字賦能×社區幸福 第17屆未來人居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此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人居建設發展、建築設計研究、數字生態科技領域的專家、企業高管、行業媒體等數百位嘉賓參與,會上多家獲得2020年度精瑞人居獎的企業嘉賓進了精彩的分享。2020疫情突如其來,「數位化生存」模式下,中國經濟經受住了這場全球「大考」,與此同時,數字力量也在社區現代化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 武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
    通過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村莊生活汙水治理,以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計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鄉村生態短板,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效。為新時期構建武漢「三農」新發展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基礎。
  • 走進「詩畫鄠邑」,探訪人居環境整治「鄠邑模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4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美麗家園記者走基層」採訪活動,記者團一行首站走進西安市鄠邑區,通過實地走訪鄠邑區祖庵鎮魯村、玉蟬街道三旗村和西澇峪口村、蔣村鎮、石井鎮等地,感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鄠邑區取得的成果。
  • 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華安•克洛斯博士(Dr. Joan Clos)同濟...
    同濟大學裴剛校長、伍江副校長對華安•克洛斯博士一行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陪同到場迎接的還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振宇、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副院長李翔寧、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景觀學系主任王雲才、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李風亭、副院長王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新哲、及聯合國人居署-同濟大學合作項目協調人黃怡教授等。
  • 陳江根:「十四五」人居發展八大趨勢
    12月14日,「建築迭代×數字賦能×社區幸福,助力住房消費」——由精瑞人居獎勵委員會主辦的第17屆未來人居發展論壇在京圓滿舉行。會上,精瑞人居獎勵委員會秘書長陳江根代表獎勵委員會以「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為題,分享了對未來人居發展趨勢的預判以及2021年行業新標準的編制落地工作。
  • 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王受之: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設計?
    原標題: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王受之: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設計?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許多本質性的變化;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迫使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思考AI與設計結合的可能性與局限。 種種因素交織的時代變局下,王受之先生為我帶來了他關於未來工業設計的思考。
  • 繪藍圖 聚合力 建設農村美好人居環境
    /珠江商報記者周焯傑攝  政府行動:重點打造首批12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片  順德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以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為契機,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健全農村長效管護機制、提高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 實地·昆明常春藤|智慧人居再啟新篇
    從人們開始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每一次科技的進步,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本身,還有隨之而來的幸福感。如今,實地·昆明常春藤每一次科技的創新,都始於每一次需求的更迭升級,智能化社區的出現,也是為了契合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
  • 板橋鄉開展「整治人居環境讓美麗農村迎新貌」工作
    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城鄉發展,順應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11月17日,板橋鄉開展常態化「整治人居環境讓美麗農村迎新貌」工作。板橋鄉組織各村組成清潔隊伍,對村莊的人居衛生進行整治。
  • 堅持高標準治理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本報訊(記者 代建新)12月21日,市委副書記王振利深入驛城區調研督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部署要求,聚焦重點任務,堅持高標準治理,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