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家棟:「一帶一路」倡議超越傳統地緣理論

2020-12-20 泡泡網

佟家棟:「一帶一路」倡議超越傳統地緣理論

「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經濟學以控制者獲取最大限度利益為目的的生存法則,強調所有參加國"共享"一帶一路所創造的經濟環境給各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共商、共建、共享"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思想,即是強調以經濟全球化為目標的新地緣政治經濟學。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創造一個陸地和海洋,乃至全球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的國際經濟環境,而這種環境的建設要以"共商、共建"的原則開啟,形成各國商量著辦的國際經濟治理模式,並以"共享"作為"一帶一路"的目標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報告為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對外開放總體戰略的實施勾畫了藍圖,充滿了新時代的深刻思想內涵。從筆者的理解看,「一帶一路」倡議是經濟全球化理念下的新地緣政治經濟思想,超越了傳統的地緣政治經濟學。

地緣政治經濟學強調以地理空間為平臺,通過對特定區域的控制,追求政治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實現或保持一國(或國家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勢地位。這種優勢以海權和陸權(心臟地帶)的統治或控制為關鍵點。歐洲學者哈爾福特·麥金德(H.Mackinder,1861-1947)的觀點是,東歐是大陸的心臟,誰統治了這一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即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統治了世界,因此東歐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太平洋地區,東南亞作為重要物資運輸的通道是海權的必爭之地。

從歷史的考察中也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陸權方面,前蘇聯佔據絕對優勢;在海權方面,美國具有壓倒性優勢。冷戰結束後,歐洲通過經濟一體化,力圖運用經濟手段,實現政治上的一個歐洲(SingleEurope)。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海上的唯一超級大國。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倡議並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更引起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應該說,該倡議的形成是有特殊的歷史背景的。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是應對美國為首的國家在亞太地區,建立跨太平洋合作夥伴關係的積極回應。2008年後,美國在金融危機乃至經濟衰退中受到沉重打擊,經濟恢復乏力,處於長期低速增長狀態;另一方面,美國希望掌握主動權,引領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和國際規則的重製。在美國的主導下,2015年10月5日,12個亞太國家草籤了建立跨太平洋合作夥伴關係的協議(TPP),等待各國國會通過後執行。在該協議中,提出了更加嚴格和高規格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準入標準,並將中國排除在外。在美國與歐洲的合作中,美國提出建立跨大西洋的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同樣具有排斥中國的目的。客觀上要求中國加以應對。

其次,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抗衡和抵消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後,也進入了「三期疊加」的調整期。產能的過剩、產品的庫存和產業升級的壓力同時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為此,需要藉助多方力量,特別是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走出去、引進來」加以具體推動。客觀上要求中國尋找新的需求,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著眼於內部調整,也需要在外部尋找出口路徑。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智慧」的關注。以美國為首的12國草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後,2016年11月9日,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在上任伊始,首先籤署文件退出TPP,儘管其它11個國家仍然希望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將達成的協議繼續維持,但美國的退出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企圖停滯下來。加之川普「美國優先」的利己主義態度,令人們普遍擔心經濟全球化能否持續貿易自由、投資便利和金融自由化的環境能否保持?

總之,無論國內或國外,無論理想或現實,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都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一帶一路」倡議顯得更加重要。同樣,人們也更期望「一帶一路」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一種長期的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意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一方面,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從陸路方向實現經濟帶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聯繫,實現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保持和發展經濟全球化態勢,避免貿易保護主義,避免逆全球化在沿線國家的出現。

從沿線國家的需求看,一些中亞、東歐國家在實現了政治獨立之後,多數國家選擇了市場經濟,加入了歐洲聯盟,取得了經濟的發展。然而有兩大因素迫使他們尋求新的發展支持。一是,這些國家所加入的歐洲聯盟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機制,歐盟雖給予這些新成員國以廣闊的內部市場,但是這些國家在尚未建立起工業化、缺少迎合發展的基礎設施之前,難以享受這些市場。二是,歐盟在金融危機中同樣受到較大衝擊,因而金融危機後10年,其經濟始終處於脆弱的恢復期。因此,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合作共贏的主張充滿期待。

中國對「一帶一路」合作的需要是,以良好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替代被排斥的TPP成員國可能減少的貿易市場,進而實現產能的轉移。

這種潛在的經濟合作機遇被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但是,從西方傳統的地緣政治角度看,我們力圖大力開展合作的地區也是地緣政治理論指出的「心臟地帶」。中國提出的「16+1模式」旨在與包括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保加利亞、波赫、波蘭、黑山、捷克、克羅埃西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匈牙利等16個國家開展合作。應該看到,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對中國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通過合作,幫助這些國家、地區建立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通過直接投資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區,換取我們缺少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在中國看來,這種合作是必然的,既然要從地理上將陸路連接成為一個經濟帶,必然要抓住該經濟帶的關鍵環節,而東歐、中亞正是「一帶一路」在地緣方面的關鍵環節或地區。

從海上絲綢之路看,東南亞地區是中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口岸和地區。據專家們統計,中國的主要海上航線有36條,其中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有21條航線,佔中國主要海路航線的三分之二左右。因而,要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地區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點也與傳統地緣政治理論所強調的「海權」的關鍵港口和航線理論觀點相印證。

然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強調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強調國家之間的政策溝通,以便推動沿線各國之間的貿易自由、投資便利和金融自由化,因此更強調地緣經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9世紀末以來,在地緣政治理論指導下,解決政治問題的最高形式是戰爭,而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人類深刻地認識到,靠戰爭取得對世界的控制權必然是兩敗俱傷。因此,各個大國特別選擇經濟的方式,實現對特定目標市場的控制,以期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二是,歐盟在過去65年的時間裡做出了很好的榜樣。1951年法國、西德(當時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在成員國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升級的同時,成員國的數量也不斷擴大,從6個,增加到9個、10個、12個、15個、25個、28個。儘管英國在談判「脫歐」,仍然沒有改變歐盟從地緣經濟的角度推進歐洲一體化的決心。歐盟的政治家們始終認為,建立統一歐洲(singleEurope)才是歐洲一體化的根本追求。從本質上,歐盟依據地緣政治經濟理論,即通過地緣上的經濟控制手段,實現統一歐洲的政治目標。歐盟的成功給世界經濟中的一體化進程提供了和平的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現代地緣政治經濟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以地緣連接為手段,而是以經濟政治合作為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參加一帶一路的各個國家一律平等,從本國利益出發,共商合作模式、共建合作機制。因此,能夠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貫徹執行是以務實的態度,從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具體需要出發,實行多種形式、多個模式的經濟、貿易、投資合作,乃至金融信貸合作。其次,「一帶一路」合作強調不建立合作的統一機制或機制性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各合作成員以較大的自由度,地緣只是各國經濟合作的基本線索或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經濟學以控制者獲取最大限度利益為目的的生存法則,強調所有參加國「共享」一帶一路所創造的經濟環境給各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共商、共建、共享」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思想,它是強調以經濟全球化為目標的新地緣政治經濟學。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創造一個陸地和海洋乃至全球的貿易自由、投資便利、金融自由化的國際經濟環境,而這種環境的建設要以「共商、共建」的原則開啟,形成各國商量著辦的國際經濟治理模式,以「共享」作為「一帶一路」的目標。

中國扮演的角色首先是一個橋梁。據專家統計,在所有的6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80%的國家比中國經濟相對落後,20%左右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先進。因此,中國所扮演的是帶動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成工業化的任務,同時與發達或先進國家合作,實現中國產業升級換代和工業現代化的任務。

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倡議中客觀存在著自身利益的追求。這種追求是,中國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首先,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驗證明,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個全球化的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的經濟環境是中國延續其發展態勢的關鍵。相反,逆全球化、以鄰為壑、搞貿易保護、投資保護、乃至金融保護都不符合中國的發展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本身所要營造的經濟全球化環境包含著中國的根本利益;其次,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不希望國際經濟的新秩序、新治理模式是排他的、遏制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規則,而是要「共商、共建」,有助於所有國家經濟的發展;第三,中國強調,當今世界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都不是一個國家受到的衝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已經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避免經濟負面衝擊,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福利是引導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既符合中國利益,更符合世界各國長遠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超越傳統地緣政治經濟學的新地緣政治經濟學理論。

(作者系南開大學副校長)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個理論視角
    「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個理論視角 2019年05月05日 09:28 來源:《現代國際關係》 2018年第12期 作者:傅夢孜 字號 關鍵詞:「一帶一路」;內生動力;理論依據
  • 田賜: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9年4月22日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也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風俗習慣,是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
  • 趙惠冉 楊守明:中法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差異及原因探析
    具體而言,中法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差異集中在「一帶一路」是地緣政治戰略還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寬泛模糊的計劃還是面向世界的合作框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國內利益國際化還是打造命運共同體、是為了成為全球發展治理的楷模還是實現民族復興,「一帶一路」將加劇中歐競爭還是促進中歐合作、「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設立的制度規範是替代性的還是補充性的六個問題上。
  • 日本對「一帶一路」倡議態度轉變及其機遇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地緣政治 第三方市場合作【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3.011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有5年多,該倡議得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內容也被納入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中
  • 學者:「一帶一路」應著重經濟層面 減低地緣政治色彩
    (徐穎荃攝)作者:任其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要取得成功,取決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係基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具體項目也需要形成較為規範的規則和標準。學者建議,該倡議應著重經濟層面,減低國際地緣政治競爭的色彩,以減少美國的敵意,同時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
  • 斯洛維尼亞HADRIAETAU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原標題:斯洛維尼亞HADRIAETAU作為合作共贏促進者和貢獻者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網訊 (郭俊魁)近日,斯洛維尼亞HADRIAE TAU公司作為國際諮詢和協助公司和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SRCIC)新成會員,參與「一帶一路」懇談會。
  • 《「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不僅意義重大,並將持續激發西方學界針對「如何以多種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將對中西方的政策產生何種影響」等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這部手冊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展示中獲得熱烈反響。內容涉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傳承、產生與框架、「五路」、「五通」、六大經濟走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國際上相關行動計劃等11個主要部分,涵蓋近年來與「一帶一路」有關的117個詞條。這部手冊全面、完整、系統地展現「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及與之有關的概念和領域,是迄今為止一帶一路理論和實踐初步成果的階段性匯總。
  • 「一帶一路」開創新型全球化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超越並揚棄傳統全球化,開創新型全球化。  一、全球化悖論  上個世紀 80 年代,裡根—柴契爾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推動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並最終幫助西方陣營贏得了冷戰。
  • 「一帶一路」倡議下翻譯教育亟待優化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應時而生,國際社會應勢而為。在傳播絲路符號、弘揚絲路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各方積極對話,互通互信。對話與互通,翻譯先行。翻譯服務愈彰其珍、愈彰其貴。合理布局語種結構、培養職業化翻譯人才、提升多元文化意識是翻譯服務在「質」與「效」上實現優化的有力措施。
  •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全文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2日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風俗習慣,是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都歡迎參與。
  • 立足香港,放眼全球,香港首創一帶一路國家碩士課程等你來!
    「一帶一路國家國際關係」與「一帶一路國家國際工商管理」一帶一路國家國際工商管理碩士是兼綜合性但亦專注國際理論與實踐的工商管理課程
  • 「一帶一路」與「歐亞倡議」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原標題:「一帶一路」與「歐亞倡議」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新華網記者王凡攝   新華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畢秋蘭 王凡)「『一帶一路』和『歐亞倡議』兩者有高度契合點,合作前景廣闊。」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孔鉉佑在「一帶一路」與「歐亞倡議」國際研討會上表示。   14日下午,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與「歐亞倡議」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 【思享家】精準化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傳播交流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家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持續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共促文化發展、實現民心相通,維護「一帶一路」利益共同體發展。在出口地域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為地緣文化相似或相近,市場更為活躍。
  • 闡述中國方案 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2016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提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其對外傳播首要任務是明確話語的核心內涵。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尋找其與絲路精神的契合點,在政治話語的指導下凝練出「一帶一路」民間話語內核,能夠增強「一帶一路」話語的感召力和親和力。
  • 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執行長:盼「一帶一路」促歐中關係
    原標題:盼一帶一路促歐中關係  歐盟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密切合作,有利於世界不同地區的包容性發展,有利於鞏固歐盟與中國互為主要貿易夥伴的地位,最終也有利於整個世界    過去幾年,世界局勢的動蕩不安令世界經濟大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12國青年代表點讚「一帶一路」倡議
    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中國對當前發展機遇的把握,更是對未來的投資,其它參與其中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同樣。我想向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領導人問好。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一帶一路」使地球變得更美妙  不丹  Dorji  我的國家參與了「一帶一路」倡議建設。
  • 【和諧邊疆】「一帶一路」與邊疆概念內涵的重塑——兼論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 邊疆; 新時代; 邊疆治理; 治理現代化      「一帶一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在現實中的具體反映,也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創造性實踐。「一帶一路」從理念誕生到現實轉化,都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邏輯中對於邊疆的刻板理解。
  • 綠色金融與「一帶一路」倡議:評估與展望(上)
    曹明弟 董希淼「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戰略性公共產品。基於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差異性、生態脆弱性、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不斷提高的國際環境標準和中資企業 「走出去」在投融資 方面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綠色金融體 系。
  • 「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成都倡議正式發布
    開幕式結束後,建立夥伴關係—深化「一帶一路」旅遊合作部長會議舉行。會上,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江誦讀了「一帶一路」旅遊合作成都倡議,得到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斯裡蘭卡、柬埔寨、馬達加斯加、保加利亞等國的積極響應和評價。  倡議全文如下:  自古以來,悠悠絲綢之路商旅不絕,舟楫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