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普通話",古人怎麼交流

2021-03-03 極簡史

作為一個把普通話當母語的人

(真的!相信我)

史六在大學那會兒就一直羨慕別的室友

和家人通話時自帶加密功能

然鵝

說方言的孩紙可能更想少學一門外語

不然也不會流傳著

民國 or 新中國之初

粵語 / 四川話 / 陝西話 / 洛陽話等各種版本的

只差一票沒成普通話的謠言

 

普通話這個名字是新中國以後才有的

但是在此之前

幾乎歷朝歷代都會通行某種共同語

這多半是在「大一統」的思想下

基於政治中心的自然選擇

 

最早能確定的共同語起源於周

 

周人用「禮」把有的沒的一切事物

都按照親疏遠近的次序安排好

語言當然也是以天子所在為尊

周朝起先定都鎬京(今西安附近)

後東遷於洛邑(今洛陽)

官方語言大體上是河洛一帶的方言

 

(大概就是這裡)

 

周朝還專門有一種從事翻譯的官職

名曰「象胥

每隔幾年各諸侯國的象胥都要進京學習

然後回去教鄉民官方語言

_____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

——《周禮·秋官·大行人》

春秋戰國時代

周王室逐漸沒落

各諸侯國幾乎都不怎麼鳥它了

 

但諸子百家這時都在搶著推銷自己

要想儘快成名

沒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是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

說話得讓更多的人聽懂

因此共同語非但沒被廢棄

反而更有存在的價值了

 

孔子門下弟子多達三千

他講學就得用周朝的共同語

而不能是魯國方言

 

《論語》給這種共同語起了個名稱

叫「雅言

「雅」即是「正」

_____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論語·述而》

 

秦始皇滅六國以後雖統一了文字

但秦朝二世而亡

對漢語音系並無多少發展

這裡略去不表

 

 

在公元前三世紀的中國

中原地區仍是絕對的中心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以後

曾打算定都洛陽

後來因為考慮到根基不穩

要做好軍事防禦

才選在了長安

_____

劉敬說上者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背河鄉雒,其固亦足恃。」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於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漢書·張良傳》

 

漢代的共同語又叫「通語

基本繼承自周代的雅言

融合了關中、河洛兩地的方言

 

漢朝後來尊儒家為正統

孔夫子的主意更是要聽了

於是但凡要學習儒家經典

雅言是一定要會的

 

不過

這個時候

文字一般只能記錄詞彙

例如漢代流行的《爾雅》是一部名物訓詁之作

簡單講就是用雅言告訴人們

這個東西叫什麼

那個東西叫什麼

 

至於發音的標準

一般只能靠口口相傳

難保不變味兒

 

就像這樣

 

所以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到了漢末

通語已經不大可能是從孔子嘴裡說出來的樣子了

 

漢末天下大亂

之後又是長期的南北分治

於是通語也分成了北派和南派

 

北方在東晉南渡以後

少數民族政權走馬燈似的輪番上場

一度相當地混亂

直到北魏穩定局面

出了一個華夏文明的鐵粉

——孝文帝拓跋宏

 


這位鮮卑族皇帝

推廣起漢語普通話來比漢族人都賣力

甚至把它和官員考核掛鈎

要想保住烏紗帽

普通話必須得說好

_____

高祖曰:"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書·鹹陽王禧傳》

北派的通語雖仍以洛陽雅音為根基

但肯定會受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

至於在南方

掌握話語權的大都是從北方逃過去的世家大族

這些人以講一口標準的洛陽話為榮

然鵝

他們免不了被南方人的口音拐跑

最終以南朝歷代都城建康(今南京)為中心

形成了南派通語,又叫金陵雅音

南北兩派雖都已不得雅言真傳

但各自卻都自視甚高,互相看不起對方

(開地圖炮的傳統真是早已有之)

_____

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

——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


南北再度統一以後

唐宋兩朝都以關中、河洛一帶為中心

北派通語佔據了優勢,被稱為中原正音

 

自東漢末年

反切法被發明出來用以標註漢字的讀音

學習正音逐漸變得有章可循

隋人陸法言所著的《切韻》被唐朝官方定為正統標準

納入科舉考試範疇

在這樣的「應試教育」下

唐代的讀書人吟誦詩文一般都要使用正音

例如詩仙李白雖然長於蜀地

但是賦起詩來得用長安話作韻才對勁

 

但就像現在人們常常覺得

說普通話就像穿別人的衣服

不如家鄉話來得自在

古人也認為有些話只有方言才夠味

但最多只能點到為止

_____

句法欲老健有英氣,其間用方俗言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穎脫不可幹之韻。

——釋惠洪,《冷齋夜話》

唐人雖然有了韻書做教材

但仍有一事困擾

反切法是用兩個常用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

前一個字取聲母,後一個字取韻母

 

這說白了就是以字解字

難免陷入死循環

口語一代代傳下來逐漸變了味兒

也就跟原來的韻書對不上號了

於是只好更新換代

《切韻》之後有《唐韻》

到了宋代又修《廣韻》

靖康之後

金朝佔據中國北方

宋室南遷

共同語又發生了第二次南北分化

 

金人將大批中原漢民遷往河北、遼東

甚至遠至上京府(今黑龍江省阿城附近)

同時又遷女真、奚、契丹族人到中原

_____

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實京師。

——《金史··張覺傳》

金人於天輔六年(1122年)驅燕山士庶,多有歸中京、遼水者。

——《大金國志·太宗文烈皇帝紀》

(1128年)遷洛陽、襄陽、穎昌、汝、鄭、均、房、唐、鄧、陳、蔡之民於河北。

——《金史·太宗紀》

廢劉豫後,慮中州懷二三之意,始置屯田軍,非止女真,奚、契丹家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給以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

——《大金國志·屯田》

由此

在整個中國北方

多民族雜居並相互融合

 隨著少數民族自覺、不自覺地漢化

漢語成了金朝上下的主要語言

原來通行的中原正音逐漸演變成

雜糅了各路腔調的北方官話

由於金元兩朝都定都於今天的北京一帶

所以官話的中心區也從中原向北轉移

 

同一時期

宋人的情況與上次衣冠南渡大抵如出一轍

不過

由於受到外語的薰染較之北方要少

因此對唐代中原正音的繼承更好些

例如對入聲的保留就多於北方官話

 

等到了元代

「四等人制」讓南人備受歧視

南音也更不受主流待見

只好等到明代才能再扳回一局了

 

明初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

南京官話也跟著取得了優勢地位

 

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

北京官話理應重歸正朔

但自安史之亂以後數百年

北方屢屢遭受戰亂

到了明代

南方的GDP早已超越了北方

文化事業也甩開北方幾條街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甚至出現過一次科舉取士

中榜者全是南方人,北方全軍覆沒的情況

_____

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於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

——《明史·劉三吾傳》


北人在仕途上競爭不過南人

自然不易掌握官方話語權

因此

有明一代

在整個中國的範圍內

標準的官話更偏南京一系

 

清軍入關以後

滿人對漢人多有忌憚

漢臣只能身處權力外圍

官話自顧自地發展

大抵仍延續明代

 

直到清中後期

漢語在官場的地位逐漸超過滿語

北京的政治中心的作用才發揮出來

至清末

北京官話已成主流

不過到這個時候

所謂的「官話」仍是一個很大的概念

並沒有嚴格統一的標準

南腔北調各有特色

彼此之間只是大體都能聽懂罷了

 

宣統三年(1910年)

清政府決定製定標準,統一國語

可還沒來得及開展工作

就被改換了天地

 

後續的事情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

1913年

政府召開「國音統一會」

起初決定國音以北京音為基礎

但是與會的很多南方代表表示不服

最後商定的辦法居然是對每個漢字的讀音進行投票

搞出了一套南北混合的人造讀音

實踐中根本沒人這樣說話

也找不到能教這種國音的教員

空有一套標準無法執行下去

 

最終在「五四運動」之後

生造的「老國音」被放棄

「新國音」以實際通行的北京話為準

 

民國時期的注音符號由獨體漢字改制而成

這套符號目前在臺灣省仍在使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

由於國語已經推廣了一段時間

普通話只是在它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1955年正式規定普通話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這前兩句好理解

可是所謂「典範的現代白話文」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其實也好辦

只要去翻翻語文課本

裡面的白話文都是按這個標準選的

魯迅先生的遣詞造句我們可能不太習慣了

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還是適合作為典範的

 

講到這裡

史殼郎才感覺到

新中國的普通話推廣真的是前所未有

以前聽毛爺爺、蔣校長那些鄉音濃重的講話

竟不知其實他們說的都是「國語」

 

這是一個有聲音的gif

- End -

本文由史殼郎6號編寫 

插畫設計:史殼郎5號/其他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完整複製並保留文末二維碼

合作請加微信號:efa2013

相關焦點

  • 沒有普通話,古人怎麼交流?
    這時你說著一口現代普通話解釋時,對方一臉茫然,然後你就被當作異族間諜被抓捕入獄了。雖然我們的文化一脈相承,但是歷朝歷代的官方口語都是不盡相同。先秦時期的雅言,唐朝時期的金陵洛下音,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他們的「普通話」。
  • 華玉振:與"擺地攤"感同身受
    當共和國總理在莊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城市管理要為"擺地攤"寬容時,我的眼睛溼了。三十四年前剛畢業的那年夏天,在家鄉小集鎮的稅務所,因拒絕"出外勤"向"地攤"收稅的風波又勾起我的回憶。所長安排我"出外勤"上街。所謂"出外勤",就是上街丶入村丶進廠,挨家挨戶收稅。我從小厭煩稅務官。據父母講太祖父、祖父都曾經因為挑擔擺攤賣杏、賣黃花菜而被稅務官盤剝過。
  • 【簡訊】吉林省大安市兩家一中舉辦"我的研——學之旅"​校本主題研修匯報交流活動
    我校舉辦"我的研——學之旅"校本主題研修匯報交流活動
  • 新高考"3+1+2"模式下,怎麼選科?
    新高考"3+1+2"模式,把哪些學科救上岸,哪些學科推下水?我認為,談不到把哪個學科"救上岸"或"推下水",改革是大勢所趨,高考也不例外。新高考模式下,對語文、數學、外語沒有什麼影響,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對化學科目是一個弱化。
  • 自閉患兒幹預路上最重要的一項"關係"
    家有特殊孩讓許多父母總是埋頭於孩子的康復教育,心裡唯一的盼望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早日恢復成"正常"的樣子,每天有不同的幹預課程,天天在機構與家裡間不斷的來回波奔。在忙碌中甚至無法關注與特殊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可是,特殊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難道不重要嗎?當然不是。
  •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中國高考題 VS 加拿大"省考":這難度差的豈止一個高中三年?!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6月7日,史詩級大片:高考在中國上映了。現在,大家終於只剩下坐等結果了。。。很多在加拿大的小夥伴們可能沒經歷過高考,那你們是幸運的。啥,你說:"但是我們也有省考啊!沒有選擇題,全是要自由發揮的文字題!"詭異的光"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而且,連文章原作者都不知道要怎麼答:
  • "生孩子"也要AA制嗎?
    她是這樣寫的:"我懷孕六個月了,沒上班在家待著,自己也沒多少存款,我老公今天說生孩子的時候花的醫療費用我倆一人出一半,平攤,我很震驚,想了一天都沒想通他怎麼會這樣說,為什麼呢?"看了之後,我也驚著了。難道是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嗎?還是現在的夫妻樣樣都實行AA制,包括生孩子呢?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於是便將這故事當新聞說與朋友聽。朋友聽後一陣哈哈大笑,我被朋友笑懵了,問他很好笑嗎?
  • 親身經歷,分享我是怎麼從"躺贏式家長"到「模範家長」的
    剛接觸這個詞時,是在熱搜上看到,看對於"躺贏式家長"的種種分析,才發現我在育兒過程中完全就是從"躺贏"到"模範&34;,一個完全的「模範式家長」
  • 「I love You」的真正意思其實不是 "我愛你"
    肯定會有人說:"這個啊,地球人都是知道!"我愛你"唄是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告白的話,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它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宣言,既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也是情人之間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語言. 但是,你知道嗎,這8個字母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當你聽到或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呢?
  • "我,36歲,和甜蜜男談了一場戀愛,傾家蕩產!"
    英語口語此生能遇見你,已然幸福得一塌糊作為大齡剩女中的一員,她很想談戀愛。但工作朝九晚五,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男性,機緣巧合通過交友軟體結識了劉磊,讓她動了芳心。劉磊的頭像給小琳的第一印象是事業有成的精英男。通過聊天,小琳發現此人不但話語溫情,談吐也很有教養,這讓兩個人越走越近,很快確立了網戀關係。
  • "兒臣" 的帳單與 "額娘" 的神回復火了 !
    只是深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的起點是父母懷抱,你的未來是修齊治平,弘毅致遠。所以額娘才狠心讓你歷練,吾兒可知"有多殘忍有多愛"。當然,吾兒自立並非始於今年今日,是家風使然。額娘一介弱女,尚能十九歲離家三千裡獨自求學,深信吾兒勝之。
  • 戰"疫"響了,情感深了!
    2020,註定是多事之秋,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新年的第一天給大家特殊的拜年方式"居家拜年"。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聽從安排,作為一名黨員我絕對服從命令聽指揮。 形式越來越緊,學校要求上報的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所以每天都要在班級群裡發不同的通知,分享不同的文件精神,不停地催促家長朋友回覆信息,填寫表格……有時感覺家長也挺累的但是沒有辦法,特殊時期不能掉鏈子。
  • 網絡"遊戲"的泛濫,你孩子的人生是否被偷換了概念?
    人類的生命本質是公平的,但是這種本質的公平已經被"經濟"所打破。這"經濟"當然不僅僅指的是金錢和物質,它當然包含一種無形的、也是比金錢更具威力的"經濟"~那就是"名"。所謂的"名",當然是指那些出了名的人名,統一稱呼為"名人"。名人當然也就不同於一般的人名,他們具備一呼百應的能力。特別是在當下的網絡時代,這名人效應尤為明顯。
  • 科普|為什麼自閉患兒總是"聽不懂話"?
    ",而"聽不懂"好像變成了星孩的生活日程,當父母叫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就只會呆站在一旁。當父母給予孩子指令時,不要一次說很多件事情,而是應該要清晰的給孩子一個指令,如:幫媽媽從盤子裡拿一顆蘋果,而不是"幫媽媽從盤子裡拿些蘋果過來",清晰的指令可以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要他做什麼。
  • "我談了一場戀愛卻傾家蕩產!"比仙人跳悲劇 10000倍的,居然是這種騙局!
    英語口語此生能遇見你,已然幸福得一塌糊吉米老師前言: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工作朝九晚五,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男性,機緣巧合通過交友軟體結識了劉磊,讓她動了芳心。劉磊的頭像給小琳的第一印象是事業有成的精英男。通過聊天,小琳發現此人不但話語溫情,談吐也很有教養,這讓兩個人越走越近,很快確立了網戀關係。
  • 遠離心理疾病,就要大膽的和這類人說"不"
    它的可怕之處就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我們要警醒失敗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一定要時刻的記住,失敗都是暫時性的,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現在覺得困難事,在明天都可能會有轉機,一切皆有可能。培養這種樂觀的去看待事情的心態,就能避免"習得性無助"心理的形成。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家委會學習心得體會
    12月17日晚,由權棟部長主講的"做智慧父母,陪孩子成長"的家長課堂,令與會家長收益匪淺。權部長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針對父母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教育,逐漸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問題,做了翔實生動的講解。其中有兩點令我印象深刻:第一點,成功路萬條,不必拘泥一格。正如權部長所說,孩子各有天性,特長不同。
  • 古人喜歡千裡馬.現代喜歡草尼瑪!
    "我們學校讀書好的叫學霸,你們技校技術強的叫?" "技霸!"去醫院打針,是一個實習護士, 我安慰她說:別緊張,誰都有第一次,不疼的。 結果她很不領情:嗚嗚嗚,你不說就蹭蹭,絕不進來嗎!醫生正在打石膏,問病人:怎麼骨折的? 病人:我腳裡進了沙子。醫生:跟這有毛線關係。
  • 這個母親的"瘋狂"舉動,卻引得旁人拍手稱讚
    你在購物或就餐,旁邊人的孩子突然哭鬧起來,大人怎麼也勸阻不了——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煩人? 1 啼哭的女孩和"瘋狂"的母親 幾天前,我正陪著孩子購物,突然聽到一陣小孩的哭聲。 見媽媽沒有買的意思,小女孩索性嚎啕起來,一屁股坐在地上,怎麼也不肯走了。
  • 從心理學上看程璐思文離婚:兩個"好人"是很難維繫婚姻的
    這個回應問題的視頻我看了好幾遍,可以說通篇都是"乾貨"。兩人思路清晰,真誠而又直率地做了各自的回答。與其說他們是在給觀眾做交待。更像是再次給自己的婚姻做總結。倆人都是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中慣性職業素養使然"輕鬆"的開聊。但卻無法掩飾她們對分開的傷感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