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味道原創詩詞,觀唐絕句5首,第101-105篇,依照舊例前面是老街詩作,後面是唐人簡介與原詩。
觀唐絕句101夜別(用裴夷席上夜別韻)@老街味道
雁鳴月正圓,情多杯又滿,
明日隔天涯,路長良夜短。
...........
裴夷直,生卒年不詳,憲宗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任右拾遺。 唐朝的又一個做過拾遺的詩人,裴夷直傳下來的詩多為絕句,五七律很少,內容以感懷酬贈之作為多。 下面這首《席上夜別張主簿》是一首仄韻的古體詩,也是一首送別詩,不愁路長,卻愁良宵苦短,燭光不滅,酒杯常滿,但是良辰美景終有盡時。
席上夜別張主簿(唐·裴夷直)
紅燭剪還明,綠尊添又滿。
不愁前路長,只畏今宵短。
觀唐絕句102秦淮懷古(用杜牧泊秦淮韻)@老街味道
燈火秦淮千萬家,新詞不唱後庭花。
年年紫燕雙來去,煙水迢迢浪裡沙。
...........
杜牧(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赫赫有名的小李杜之一。名號太多,一一道來,因祖居長安下杜樊鄉(今陝西長安縣東南),稱「杜樊川」;嘗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稱「杜書記」;曾官司勳員外郎,稱「杜司勳」;官至中書舍人,稱「杜舍人」;開元中曾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故又稱「杜紫微」;世人為區別於杜甫,又稱之為「小杜」。
小杜和老杜都有個大名鼎鼎的二爺爺,不過小杜的爺爺杜佑官職更大,身居宰相之位,老杜的爺爺詩名更高。
杜牧在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去世時候為為中書舍人。 杜牧為晚唐傑出之詩人與散文家。好讀書,善論兵,曾注《孫子》。自詡留心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以濟時命世為己任。 有點像後來的辛棄疾,有理想有抱負、有理論有實踐。
其詩學杜甫,其五古如《感懷詩》、《郡齋獨酌》、《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堪稱晚唐獨步。然長於律、絕,其絕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揚州韓綽判官》、《華清宮絕句三首》等尤為膾炙人口。杜牧與李商隱齊名,時號「小李杜」。詩文之外,書法、繪畫皆有相當造詣。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觀唐絕句103塞下曲(用許渾塞下韻)@老街味道
昨夜家書至,平戎幾日歸?
時時勤拭淚,不肯染徵衣。
...........
許渾 (788?—858,—說791—858),字用晦,一字仲晦,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登進士第。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
據說許渾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後人於此毀譽懸殊。
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評價杜牧、溫庭筠、李商隱、許渾四人:「俊爽若牧之,藻綺若庭筠,精深若義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錚錚者。」 其「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為歷代傳誦之名聯 。
塞下(唐·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徵衣。
這首詩可以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一起讀,詩意一樣,陳陶約公元841年前後在世,不知與杜牧比,二人誰先誰後。
觀唐絕句104送客(用雍陶送蜀客韻)@老街味道
灞橋折柳幾回春,寄語風光日日新,
再讀君詩應有恨,從今俱是異鄉人。
...........
雍陶 , 字國釣,成都(今屬四川)人。少貧。大和三年,南詔侵蜀,攻陷成都,擄子女工匠數萬人,陶在蜀中,有詩記其事。後人京,大和八年(834),登進士第。 八年,出刺簡州,世稱雍簡州。
雍陶長於律絕,自比謝朓、柳惲。與白居易、王建、賈島、姚合、劉得仁、殷堯沈、李廓、章孝標、無可、廣宣等交往唱酬。 下面這首詩,後二句值得回味,不要奇怪我為什麼送行走這麼遠, 今天送的是去我家鄉的蜀客,因為我思念自己的家鄉啊。
送蜀客(唐·雍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自緣身是憶歸人。
觀唐絕句105詠瀑布(用李忱瀑布韻)@老街味道
倚天白練出雲高,日夜奔喧豈不勞。
但使人間稻梁足,何妨萬裡作波濤。
...........
李忱(810—859),這個人的地位高了,是唐朝的皇帝。唐憲宗的第十三子。武宗會昌六年,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為皇太叔。及即帝位,罷斥李德裕黨,重用牛僧孺黨。在位時最大的一件事,是在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歸唐,自肅宗、代宗以後,河西隴右盡沒吐蕃,在唐宣宗李忱時代河、湟克復。
李忱即位後,決定宰相的人選時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大詩人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於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後來唐宣宗曾與宰相令狐綯謀誅宦官,未成。以服長生藥致死。在位十三年。史稱李忱「備知人間疾苦」,虛襟聽納,勤政恭儉。「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瀑布聯句(唐·李忱)
題註:《詩史》云:「帝遊方外,至黃檗,與黃檗禪師同觀瀑布聯句。」《佛祖統紀》云:「帝至廬山,與香嚴閒禪師詠。時黃檗在海昌,《詩史》誤。」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黃檗)。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帝)。
@老街味道
觀唐絕句96-100 莫計古來徵戰地,幾人埋骨幾人侯
知道這6項就明白 該怎樣讀懂一首古詩
十分鐘說明白 學習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詩進化過程
讀懂了他們就讀懂了宋詞 10個人和10首詞(下篇南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