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匯局就我國全口徑外債、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答記者問

2021-01-11 中國政府網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我國全口徑
外債、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情況答記者問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涉外數據質量和透明度,充分體現人民幣國際化成果,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公布了我國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數據,相應調整了我國外債數據口徑,公布了包含人民幣外債在內的全口徑外債。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SDDS是什麼?

答:SDDS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公布特殊標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96年制定的關於各國經濟金融統計數據公布的國際標準,英文全稱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簡稱SDDS。

為提高成員國宏觀經濟統計數據透明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了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和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兩套數據公布標準。二者總體框架基本一致,但在具體操作上,SDDS對數據覆蓋範圍、公布頻率、公布時效、數據質量、公眾可得性等方面要求更高。採納SDDS的國家需遵照標準的要求,公布實體經濟、財政、金融、對外和社會人口等五個部門的數據。

目前,已有73個經濟體採納SDDS,其中包括所有發達經濟體,以及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我國此前一直按GDDS對外公布宏觀經濟數據。

二、我國為何要採納SDDS?

答: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提高數據質量、彌補數據缺口、增強數據可比性和提高數據透明度成為共識。我國積極響應與國際通行數據標準接軌的倡議,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G20布裡斯班峰會上正式宣布,中國將採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經過一系列技術準備工作,目前按SDDS標準公布數據的條件已經成熟。

採納SDDS,符合我國進一步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有利於提高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推進統計方法的完善;有利於進一步摸清宏觀經濟家底,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防範與化解經濟風險;有利於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提升國際社會和公眾對國內經濟的信心。

三、外匯儲備按照SDDS進行數據發布具體有哪些內容?

答:外匯儲備按照SDDS進行的數據發布,包括「官方儲備資產」和「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兩部分。「官方儲備資產」包括了外匯儲備、基金組織儲備頭寸、特別提款權(SDR)、黃金、其他儲備資產等五個項目,其中「外匯儲備」這一項目對應我們過去公布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包括官方儲備資產和其他外幣資產、外幣資產預定短期流出淨額、外幣資產或有短期流出淨額、備忘錄等四個表格。

在發布頻率上,兩部分數據均按月發布,其中「官方儲備資產」一般不晚於每月初第7日發布上月數據,「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一般於每月底發布上月數據。由於本次是首次發布,我們同時發布了兩部分數據,便於大家對照,以後將會分別按照相應的時間要求進行發布。

在統計方法上,完全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一標準開展相關數據統計。

四、對比過去公布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這次公布的數據有哪些要點?

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這次公布的外匯儲備與過去公布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口徑完全一致。過去我們公布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已經是按照SDDS的相關方法與標準進行統計的。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為3.69萬億美元。

(2)新增公布了其他外幣資產。截至2015年6月底,央行其他外幣資產為2329億美元。

(3)調增了黃金儲備規模。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黃金儲備規模為5332萬盎司(折合1658噸)。

五、根據本次公布的黃金儲備數據,我國黃金儲備較2009年4月底以來的規模增加了604噸。我國為什麼要增持黃金儲備?

答:黃金儲備一直是各國國際儲備多元化構成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多數央行的國際儲備中都有黃金,我國也是這樣。黃金作為一種特殊的資產,具有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屬性,與其他資產一起,有助於調節和優化國際儲備組合的整體風險收益特性。我們從長期和戰略的角度出發,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國際儲備組合配置,保障國際儲備資產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六、近年來,國際黃金價格波動性較大,我國此輪增持的黃金儲備是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渠道增持的?未來是否會繼續增持?

答:與其他商品和金融資產的價格一樣,國際黃金價格也有漲有落。過去幾年,黃金價格在持續攀升到歷史高點後,逐步回落。我們基於對黃金的資產價值評估和價格變化分析,在不對市場造成衝擊和影響的前提下,通過國內外多種渠道,逐步積累了這部分黃金儲備。增持渠道主要包括國內雜金提純、生產收貯、國內外市場交易等方式。

黃金具有特殊的風險收益特性,在特定時期是不錯的投資品種。但黃金市場的容量與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相比較小,如果外匯儲備短時間大量購金,易對市場造成影響。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產國,也是黃金消費大國,「藏金於民」的情況一直在發生。未來需繼續統籌考慮我國民間投資需求與國際儲備資產配置需要,靈活操作。

七、按SDDS公布數據後,外匯局是否有進一步擴大外匯儲備信息透明度的考慮?

答:近年來,外匯儲備信息透明度不斷提高。我們通過外匯局網站、新聞發布會、媒體專訪、專家座談會等各種形式,以及外匯局的「年報」、「國際收支報告」等方式不斷對外發布外匯儲備相關信息。外匯儲備信息披露完成從GDDS到SDDS升級,也是我們按照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外匯儲備信息透明度的新舉措。

今後,我們將繼續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和國際規範,綜合考慮外匯儲備資產安全和經營操作的需要,進一步做好提高外匯儲備信息透明度的相關工作。

八、此次外債口徑調整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根據2003年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外匯局聯合發布的《外債管理暫行辦法》,我國外債是指「境內機構對非居民承擔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未包括人民幣對外負債,在口徑上較國際標準範圍偏窄。近年來跨境人民幣業務迅猛發展,人民幣外債規模不斷增加,為更全面反映我國外債總體規模,國家外匯管理局前期已經按照SDDS對我國外債進行分類和統計,並在公布國際投資頭寸表(IIP)時公布了全口徑外債總量數據。為全面採納SDDS,從2015年起,國家外匯管理局按季對外公布我國全口徑外債數據,以便於社會各界更全面了解我國詳細的外債情況。將人民幣外債納入總體外債統計,僅是外債統計方法上的調整,不會增加實際的對外債務償付金額。因此,外債數據口徑的調整不會引起我國外債償還責任的變化。

經過上述調整,我國對外公布的外債數據口徑將進一步完善,實現了與最新國際標準的接軌,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我國外債的數據標準和國際可比性。

九、全口徑外債餘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截至2015年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餘額為102768億元人民幣(等值16732億美元),主要是由於外債統計口徑調整引起的。其中,首次納入統計範圍的人民幣外債餘額為49424億元人民幣(等值8047億美元),佔全口徑外債餘額的48.1%。若按調整前口徑(外幣外債)計算,我國外債餘額較2014年末減少3%。

十、我國人民幣外債在全口徑外債中的佔比接近一半,對此怎麼看待?

答:目前,中國已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大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2009年7月人民幣國際化啟動以來,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結算額從2009年的36億人民幣擴大到2014年的近10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跨境收付佔我國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例逐年攀升,從2010年的1.7%提高至2014年的23.6%,2015年1-5月上升至27.7%,人民幣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5年5月,人民幣穩居全球第5大支付貨幣,較2012年初排名提高14位;市場佔有率達到2.18%,是2012年初的8.7倍;同時,人民幣穩居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

從2015年3月末我國人民幣外債的構成來看,主要是非居民存款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兩者合計佔比近60%。其中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存放於我國境內銀行產生的外債,這部分存款雖然在統計上屬於外債範疇,但與我國境內機構從境外直接借用的狹義外債有較大區別,說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較強,有利於更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基於進出口貿易背景,主要是境內金融機構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的融資產品而產生的對外負債,這部分外債實質上是伴隨我國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佔比增加而自然產生的。

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領域和範圍逐步擴大,為全球金融市場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明顯上升,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這既是對中國經濟發展信心的體現,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效的肯定,實質上反映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發展。今後,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等,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產形式表現出來的人民幣外債仍然會繼續增長。

十一、人民幣外債和外幣外債有什麼不同?

答:人民幣外債與外幣外債在計價貨幣與償付貨幣上存在本質區別,在面臨匯率劇烈波動及在對外償付債務時對一國外匯儲備造成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從而對本國經濟運行和金融體系造成的影響也有較大區別。具體地說,外幣外債易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在發生危機時可能加重債務人的償債負擔;而人民幣外債不存在貨幣錯配風險和匯率風險等,特別是沒有外匯償付風險,並不直接消耗外匯儲備。

從國際上看,由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國際化程度高並已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其本幣外債佔比普遍較高,如美國和德國2014年末本幣外債佔外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3%和72%;對貨幣國際化程度低的其他經濟體而言,其外債則以外幣外債為主,本幣外債佔比一般較低。相比之下,我國本幣外債佔比(48.1%)低於歐美發達經濟體,但高於主要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因此,對債務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國而言,相比於外幣外債,本幣外債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小,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較低,風險較小。(見表1)

十二、外債的總體風險如何?我國短期外債佔比較高,是否存在結構性風險?

答: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發展融資2012》和《外債數據小手冊2012》,2010年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債務率、負債率、償債率、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分比為69%、21%、10%和137%,而我國2014年的數據分別為35%、8.6%、1.9%和562%(見表2),說明用上述指標衡量的我國外債可持續水平較高,總體風險不大。

按照債務期限劃分,2015年3月末我國短期外債佔比超過70%,但這部分1年期以下的債務中,一半以上是與貿易有關的信貸。由於我國一直以來是對外貿易大國,因此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如:企業間貿易信貸、銀行貿易融資、與貿易有關的短期票據等融資性債務佔比也較高。但在我國的短期外債中,這部分外債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償付風險有限。另外,我國短期外債與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相比規模不大,短期外債風險可控。

相關焦點

  • 國家外匯局就2020年11月外匯儲備規模變動情況答問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就2020年11月份外匯儲備規模變動情況答記者問  問:國家外匯管理局剛剛公布了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請問造成2020年11月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原因是什麼?今後的外匯儲備規模趨勢是怎樣的?
  • 通俗解釋什麼是外匯儲備
    作者 / 小六圖片 / 網絡小六身邊有不少朋友特別喜歡關注財經新聞,但是對於財經新聞裡的一些專業術語表示一臉懵逼,這不,昨天又被問到了外匯儲備這件事情,那今天小六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新聞裡經常提到的「外匯儲備」。
  • 我國外債結構優化 四大指標均在國際安全線以內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我國外債結構優化 四大指標均在國際安全線以內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  外債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這是國際衡量一國外債狀況是否健康的四大指標。
  • 央行、外匯局出手了!時隔9個月下調這一重要參數
    12月11日,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金融機構應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國家外匯局:11月末外匯儲備31785億美元 環比升1.61%
    人民網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杜燕飛)國家外匯管理局今日公布的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1.61%。
  • 劃重點 | 外匯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答記者問要點
    10月23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了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外匯收支情況,並就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跨境資金流動趨勢、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外匯政策支持特殊經濟區域建設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中國連續減美債後,外匯儲備三連漲,黃金儲備兩連漲,意味什麼?
    我們曾提及,如果這些脆弱市場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護城河,其債務困境的指數也會大為降低。無獨有偶,對於中國讀者朋友們關心有中國外匯儲備問題,我們注意到,事情又有了最新的進展。2月1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1月份中國外匯儲備數據顯示,1月中國外匯儲備30879.2億美元,高於預期的30800億美元。
  • 香港外匯儲備超4300億美元,內地外匯儲備近3.1萬億美元,什麼概念?
    來源:小白讀財經據央行數據,5月我國外匯儲備較上月增加102億美元至31017億美元。香港金管局也表示,香港有4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支持,彈藥充足。顯然,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小金庫」,具有重要的作用。
  • 央行、外匯局重磅出手:下調這一關鍵指標 什麼信號?
    匯率環境已經大為不同,時隔9個月,央行、外匯局聯手再將這一重要參數進行調整。12月11日,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
  • 我國首次披露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等數據
    國家外匯管理局7月28日在其官網公布的2018年年報中首次披露,2005年至2014年,我國外匯儲備經營平均收益率為3.68%。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中也首次披露了我國外匯儲備貨幣結構,美元佔比從1995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58%。
  • 全球央行搶購黃金儲備年增22% 中國也「不淡定」
    全球央行搶購黃金,中國也「不淡定」了!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 臺灣媒體報導,從2018年第三季度起,各國央行競相囤積黃金。其中,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在時隔26個月後,去年12月首次增持黃金。各國央行購金潮湧起,讓黃金的投資前景充滿想像空間。
  • 阿根廷央行對美元實施極端管制以控制外匯儲備不斷失血
    央行外匯儲備拉響警報  阿根廷人對美元的需求與日俱增。7月份,有390萬人購買了7.53億美元,而8月,估計有500萬私人儲戶購買了1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央銀行的儲備。 以這種速度,估計9月份的需求可能超過12億。
  • 全球央行恢復淨購金,預計將持續增加黃金儲備
    國家外匯管理局2020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外匯儲備31784.90億美元,較10月增加505.08億美元,增幅約1.6%。11月末中國央行黃金儲備量為6264萬盎司,即1948.3噸,與10月末持平。
  • 馬來西亞外匯儲備回穩
    據《星洲日報》12月23日報導,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出臺政策,在外匯儲備上月底跌破4000億馬幣關口後,截至12月15日已恢復穩定,外匯儲備提高1億馬幣,從3996億馬幣增至3997億馬幣(約合964億美元)。
  • 我國11月外匯儲備31785億美元 較上月上升505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公布了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造成2020年11月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原因是什麼?今後的外匯儲備規模趨勢是怎樣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1.61%。11月,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穩健,市場預期保持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
  • 外匯儲備是什麼?我國外匯儲備擁有3萬億美元,如何影響個人?
    外匯儲備,是綜合國力的一大體現,我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佼佼者。過去幾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穩居全球第一,即使是第二名的日本,與我國之間也有將近一半的外匯儲備差距。 二.外匯儲備的來源有哪些? 我國只能印人民幣,那麼這些外匯儲備從何而來呢?一般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從事出口的企業與勞動者。他們將商品賣到海外時,一般會以外幣結算,但我們普通人拿著外幣在國內很難消費,於是會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部分外幣就會成為外匯儲備。
  • 時隔9個月 央行、外匯局重磅出手,下調這一關鍵指標,什麼信號?多次...
    12月11日,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金融機構應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穩定幣設計依據:各國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
    以上這些原因以及新冠肺炎的大流行,都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的轉變。現狀目前大約有180種國家貨幣,但只有少數幾種被廣泛用於國際交易,例如開發票,支付進口貨款,發行債務或在海外投資。這些貨幣包括美元,歐元,在較小程度上還包括日元,英鎊和其他一些貨幣。當危機來襲時,公司們和投資者通常會依靠美元來尋求安全。
  • 外債管理改革助企業降成本
    2017年初,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擴大境內機構跨境融資空間,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跨境擔保外匯管理實現基本可兌換。2014年外匯局進一步放鬆跨境擔保外匯管理,取消跨境擔保的數量控制,取消擔保籤約和履約等所有事前審批,取消大部分業務資格條件限制,僅保留登記管理要求。  在系列便利政策的推動下,銀行金融機構也積極為企業境外融資提供便利。
  • 外匯知識:外匯儲備通俗解釋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幹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一國的經濟發展,國際事務的開展,都需要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支持。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