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白讀財經
據央行數據,5月我國外匯儲備較上月增加102億美元至31017億美元。香港金管局也表示,香港有4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支持,彈藥充足。顯然,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小金庫」,具有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所擁有的外匯資產,是國際清償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體現,在某些時候也是調節匯率等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國的外匯儲備一般由外匯(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主要結算貨幣構成)、IMF儲備、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四部分構成。在大多數國家,外匯儲備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出口:當本國外貿企業出口賺回的外匯,或國外投資機構在國內直接投資,然後這些外匯去銀行將外匯兌換成本幣流向國內,而銀行所收到的這些外匯,變成了外匯儲備。
內地和香港外匯儲備變動,原因幾何?
1、銀行結售匯和央行的外匯市場操作。前者指的是銀行兌換本幣所形成的外匯,後者指的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通過買入或賣出外匯所擁有的外匯。據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統計,5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在50億美元左右,央行交易因素導致外匯儲備損耗量可能在780億美元左右。
2、匯率變動。由於美元是國際主要結算貨幣,因此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也主要是美元,而美元指數或匯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外匯儲備。據統計,5月美元指數98.26,環比下降0.76%。預計由於美元匯率波動導致5月份我國外匯儲備增加94億美元左右,即匯兌收益94億美元左右。
3、海外直接投資。海外資金來華辦企業,都屬於這類。他們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投資,而銀行拿到的這些美元便形成了外匯資產。此外還包括一些間接投資,比如買基金等做資產配置。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股票、債券、貸款和存款餘額達到6.38萬億元,折合約9046億美元,較2019年3月末增加約921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特殊用途」
記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嗎?當年索羅斯做空泰銖,而泰國央行則必須要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去買回索羅斯拋售的泰銖,才能避免泰銖泛濫而大幅貶值。可惜泰國央行的美元儲備根本不足以抵禦索羅斯的拋售。資料顯示,在泰銖危機發生前,泰國債務曾高達790億美元,而泰國的外匯儲備只有300多億美元。此前在捍衛英鎊的反擊戰中,英國政府也以消耗了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代價宣告失敗。
但是在98年6月份索羅斯大肆拋售港幣時,中央政府給予了香港全國外匯儲備的支配權,把索羅斯的空單全部買回。雖然最終香港資本市場財富蒸發了2.2萬億港元,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香港的實力仍存,依然繁榮向前。
時至今日,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以及新興貨幣的崛起,美元儲備地位還能維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