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部農博會開幕在即。
中部農博會是農業品牌的盛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以精細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下「繡花」功夫打造農業品牌,不斷提升「湘字號」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
近幾屆中部農博會上,湖南立足主場優勢,各區域公共品牌特裝亮相,「一縣一特」品牌抱團參展,與國內外名牌農產品同臺打擂,自信展示農業大省的「精氣神」。
三湘四水五彩茶,蔬菜產自湘江源,洞庭魚米香天下……湖南農業品牌「群星」閃耀。
品牌為帆,助力「湘字號」農產品遠航,邁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打造品牌「金字塔」
湖南素稱「魚米之鄉」,享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多年來,湖南的稻穀、生豬、柑橘、茶葉、淡水魚等農產品總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過去,靠大水、大肥、大藥粗放式生產,過於追求產量,導致農業大而不強,品牌競爭力弱,農產品銷售「粗而不精」。
品牌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多年來,省委、省政府一直探索品牌強農的新路子。
大湘西地處綠茶黃金產業帶,茶業是當地脫貧的主導產業。長期以來,1000多個茶葉品牌「散、小、弱」,陷入價格惡性競爭,茶業壯大面臨「瓶頸」。
省茶業協會秘書長王準介紹,進入「十三五」,省政府推進茶葉品牌整合,每年投入上億元項目資金,加快茶園改造,統一加工、包裝的標準,重點打造「瀟湘綠茶」公共品牌。
今年受疫情影響,茶葉總體銷量、價格下跌。在高橋茶葉市場,來自保靖縣的茶商張明告訴記者,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都統一打「瀟湘綠茶」公共品牌,在高橋市場開店統一營銷,銷量、價格基本穩定。否則,今年會很難「熬」。
目前,大湘西地區已有逾100家企業共用「瀟湘綠茶」品牌。在近幾屆農博會、農交會上,大湘西地區茶葉企業抱團參展,唱響「神韻大湘西、生態瀟湘茶」,湖南綠茶在國內茶市的影響力穩穩提升。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精細農業發展戰略。按要求,品牌打造要精緻。省政府重點建設農產品省級區域公共品牌、片區公共品牌和「一縣一特」等地方特色公共品牌,形成湖南農產品公共品牌的「金字塔」格局。
做強「大而優」的省級區域公共品牌。立足全省糧、油、茶、果、豬等大產業,成功培育了湖南紅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湖南菜籽油、湘江源蔬菜、湖南辣椒6個省級區域公共品牌,加快打造湘南柑橘、優質湘豬、湘九味中藥材、瀟湘竹品等品牌,全面提升「湘字號」農產品整體競爭力。
做實「特而廣」的片區公共品牌。在培育南縣小龍蝦、嶽陽黃茶等5個片區公共品牌基礎上,繼續扶持湘贛紅、洞庭香米、湘西獼猴桃、洞庭水產、黔陽冰糖橙、臨武鴨、湘西莓茶等品牌。
做精「小而美」的「一縣一特」品牌。立足各地傳統優勢產業,每個縣打造1-2個知名地理標誌品牌,已形成湘潭湘蓮、祁東黃花菜、洞口雪峰蜜橘、石門土雞、桃江竹筍、永豐辣醬等30個耳熟能詳的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
打造公共農產品品牌,各地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逾2000萬元,組建專門班子和專家團隊,統一標準,引導龍頭企業打造示範基地。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稱,全省形成「區域公共品牌+特色品牌+產品品牌」鏈條,大品牌「頂天立地」和小品牌「鋪天蓋地」相得益彰,助推精細農業加快發展。
生態底色「綠而美」
瀟湘綠茶、安化黑茶、湖南紅茶、嶽陽黃茶、桑植白茶,組成公共品牌體系,叫響「三湘四水五彩茶」。
從外觀看,五彩湘茶各有特色,但內質卻擁有共同特徵,就是綠色生態品質,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其實,看湖南菜籽油、崀山臍橙、南縣小龍蝦、湘江源蔬菜等公共品牌,雖然各有「賣點」,但底色也必然是「綠色」。只有如此,品牌才有活力,才能行之久遠。
綠色優質農產品,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和土壤。
汝城縣泉水鎮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辣椒品質好、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全鎮辣椒種植面積達6000餘畝,與御廚香、康師傅、老乾媽等國內大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年銷售收入過億元。
泉水鎮卓越辣椒合作社理事長胡寶松說,合作社按照綠色生產規程,為種植戶提供各種服務,堅決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他跟記者算帳:種辣椒的成本高了,但品質安全、風味口感好,訂單價遠遠高於市場價,農民還是得實惠。
在全省評出的首批10個農業特色小鎮中,汝城縣辣椒小鎮(泉水鎮)榜上有名。
同樣的故事,在靖州楊梅基地上演。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獨特的氣候和優良的生態,孕育了靖州楊梅酸甜多汁、美味可口,被譽為「江南第一梅」。2017年,靖州楊梅被評為湖南十大區域公共品牌後,名氣更響,銷路更廣。目前,該縣楊梅基地發展到10萬畝,年產鮮果6.9萬噸,年產值達14.6億元。
近年來,針對每個區域公共品牌,相關專家團隊制訂可操作的質量標準,農業部門重點把握產品上市的幾項關鍵指標,倒逼生產經營者按照有關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完善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過程質量監控,確保區域內所有產品的綠色品質。
品牌農產品的綠色品質,既要靠「產出來」,也要靠「管出來」。全省嚴格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加強產地環境監測和產地環境保護。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利用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對使用公共品牌的產品實行「一品一碼」賦碼標識,憑「證」上市。
「在中部農博會上,全省主要公共品牌都已確認參展。」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所有品牌農產品都帶有賦碼標識,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碼,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參展產品的來源、生產檔案、企業信息和產品檢測情況,綠色品質有保障。
擦亮品牌「勤吆喝」
吃油不長油、長智不長脂、防病又去病——這就是湖南茶油。
為了推廣湖南茶油公共品牌,省林業局局長胡長清多次帶隊,參加農博會、綠博會和香港美食周。如今,許多香港市民對湖南茶油的好處已耳熟能詳,每公斤茶油市場價穩居200元高位。
「有好產品,還要勤吆喝。」省油茶專家陳永忠說,農產品要賣出好價錢,品牌才有意義。
為打響「湘字號」品牌,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助力湖南茶油、安化黑茶、湘江源蔬菜等品牌完善視覺識別系統,拍攝區域公用品牌形象宣傳片,還創作崀山臍橙、嶽陽黃茶等公用品牌原創歌曲。省政府每年在長沙舉辦中部農博會,加力推廣農產品公共品牌。
「如今,湖南農產品的外觀和內質,都有大的飛躍。」 舜華鴨業公司董事長胡建文回顧創業歷程,連續10多年,公司輾轉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年年參加農交會、農博會,展播「臨武山水鴨天下」的宣傳片,年年發布新品,品牌越來越響,臨武鴨亮翅飛全國。
「打響公共品牌,企業抱團參展,有利於開拓市場。」湖南黑茶商會執行會長彭接班說,政府組織黑茶企業參展,費用有補貼。政府還投放招牌廣告,往往黑茶未到圖片先到,激發市民的購買慾,安化黑茶店開一家、成一家。
從傳統的邊銷茶,變身都市「白領茶」。安化黑茶一路進北京、進濟南、進長春,紅遍大江南北。如今,安化黑茶品牌估價32.99億元,獲評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
「農博會是展示品牌的舞臺,也是產銷對接的平臺。」中部農博會組委會介紹,去年農博會上,永州打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的牌子,湘江源蔬菜受追捧。全省14個市州都與廣州市籤署合作協議,搶抓粵港澳「菜籃子」合作商機。
打響公共品牌,疏通銷售渠道。近兩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各市縣,舉辦32場產銷對接活動,通過大規模的集中展示展銷,邀請採購商洽談,累計籤訂銷售合同168億元。
在沅陵縣五強溪庫區,1.3萬畝茶園撐起茶農致富的希望。沅陵縣茶葉協會會長張幹發告訴記者:「早春採摘嫩芽,加工瀟湘綠茶;夏秋採制湖南紅茶,茶農收入每畝增收5000元,就像在庫區建起一個『綠色銀行』。」
短短3年,湖南紅茶綜合產值提升到152億元,成為湘茶千億產業的增長點。湖南茶油產業總產值達到505億元,佔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湘江源蔬菜供粵港澳基地面積突破35萬畝。去年,全省重點培育的20個「一縣一特」公共品牌實現綜合產值近400億元,真正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記者 張尚武)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