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東北菜。因為東北菜隨了東北人粗狂率直的性格,無論是做法和分量都是十分豪爽。不過在眾多的東北菜中有一道菜,它酸酸甜甜,口味有些想江南的糖醋小排。在眾多東北「大漢」的簇擁下,它的每一次出現都讓人聯想到帶著幾分嬌羞的大小姐,它就是東北菜中與眾不同的鍋包肉。
作為東北菜的傑出代表,鍋包肉這道菜幾乎走遍天下無敵手。它的主料是豬裡脊,切片醃製好後,裹上麵漿下油。在一陣刺啦刺啦的聲響中,裡脊肉變成金黃色,如果覺得顏色不好看,可以回鍋再炸一遍。另起一鍋製作勾芡的汁。現在的鍋包肉大多是酸甜口味的,也有鹹鮮口味的芡汁。鍋裡的芡汁冒泡的時候,把炸好的裡脊肉投進鍋裡,讓醬汁均勻地包裹在肉片上,這道菜就做得了。
我第一次吃過鍋包肉,是在一家北京的東北飯館。這家店從老闆到服務生都是一水兒的東北口音,店不大但是生意特別好。他家的看家菜中就有這道鍋包肉。每次鍋包肉上桌都是剛出鍋,好像還能聽到吱吱的油炸響聲。裡脊片炸得金黃,被晶瑩剔透的湯汁包裹著,一片片摞成一座小山。夾起一塊肉放在嘴裡嚼得「咯吱咯吱」,很像吃爆米花的聲音。所以很多人盛讚鍋包肉,都會在色香味俱全的後面,加上「聲音好聽」四個字。也難怪,這裡脊片下油鍋早就炸得酥脆,再配上酸甜的醬汁,吃每一口都想過年一樣。
有次我和老家在東北的朋友聊天,他特意給我講了鍋包肉的來歷。這道菜,誕生於晚清的光緒年間,出自哈爾濱道臺府的首席廚師鄭興文之手。說話這鄭大廚雖然是遼寧人,小時候卻一直跟隨父親在北京生活。他的父親是賣茶葉的商人,經常帶著兒子出入各種飯局,因此鄭興文從小就嘗遍美食,並對做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爸爸覺得當廚師太辛苦,但最終還是從了兒子的意願,還把兒子送到恭王府學習廚藝。24歲的鄭興文收到家人的資助,在北京東華門開起了飯館,名為「真味居」。怎奈他只追求菜的品質,不懂經營,過了幾年小店就關張了。
但是鄭大廚尋找真味的腳步並沒有停下。受人舉薦,他來到哈爾濱進入當時的濱江關道衙門,當上了大廚,專門給首任道臺杜學瀛做菜。道臺府當時有很多來自俄羅斯的賓客,但是鄭大廚做什麼菜好像都不對他們的口味,於是鄭興文想出一招。當年他在恭王府學了一道宮廷菜叫作「黃金肉」,後來在北京開飯館之後,改名叫「焦燒肉條」,大概是炸裡脊條過上鹹鮮醬汁的做法。他大膽改造「焦燒肉條」,把芡汁由鹹鮮改成了酸甜口味。
這種炸得酥脆酸甜可口的美食,果然大受俄羅斯客人的歡迎,並開始流行開來。原來這道菜叫作「鍋爆肉」,但是俄羅斯人對「爆」這個字的聲調不能完全掌握,總是從四聲變成一聲,讀成包,久而久之大家就乾脆叫它「鍋包肉」了。
如今,鄭大廚的後人還在哈爾濱繼續著「真味」。在百多年後,依然能品到「真味」的我們更是覺得此生有幸。很多時候,幸福非常樸素而簡單,它就藏在你的舌尖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