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十歲這年入學,學校是翠亨村馮家以祖廟的名義開辦的。說是村塾,實際上還是私塾。那時的老師稱塾師,教的是《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和四書五經一類。
對於小孩子說來,《幼學故事瓊林》雖然不盡可信,總還說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而《三字經》、《千字文》則是「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些使他們莫名其妙的話,學起來很乏味。塾師又不管懂不懂,圈點了就叫背。孫文的老師也是這樣。有個王塾師,綽號叫「渠王」。就是蟾蜍,也叫癩蛤蟆。從這個綽號可見學生對他的印象不太好。《大學》最難懂,他同樣也不講解。只管逼著背,背不下來他就責罵。大學之道,道……」好幾個學生都在這兒停住背不下去他們越是背不出,心裡越緊張,越緊張越想不起來,而王塾師這時候就越聽越火,越看越氣道,道到底還是背不出!」孫文看著同學們難受的樣子,對王塾師很不滿。
再說,學這些東西他本來就另有看法,心想,輪到他的時候,他也不使氣力背。他想到村上的事和太平天國,心裡產生過許多疑問,總想弄個明白。比如老百姓祖輩受苦直到現在,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怎麼辦?洪秀全的辦法不是很好嗎?就算不好,又有誰出來說個好辦法?先生不提,書上也沒有。清朝搞得我們這個國家太不像話了!跟誰打都失敗,誰欺負向誰討饒。英、法、日、俄、葡萄牙,都提著刀子割我們的肉。我們民族不是有很多英雄人物嗎?洪秀全且不說,飲差大臣林則徐、水師提督關天培都很行。香山縣的水勇在廣州白鵝潭狠教訓英國佬,也大快人心過!怎麼不讓他們好好幹呢?上學就應該知道這些道理。不為弄懂這些道理,光背「人之初」、「大學之道」有什麼用處?「先生!」孫文終於站了起來。
「誰?孫文!你在幹什麼?」我覺得這樣背書沒意思!」「什麼?豈有此理?!讀聖賢書沒意思,什麼有意思?出海下田呢,還是舞槍弄棒?」王點師這話是有所指的。孫文下田插秧,跟外祖父出海取蠔是常有的事,當然他知道;就連跑到外村三合會武館去看練武,很多人也都知道了。看起來,已經傳到了王塾師的耳朵裡。三合會是反清的秘密組織天地會的重要支派,多少年來一直活動在各地,在珠江三角洲尤其活躍。附近的石門坑、大象埔都有三合會的武館。對於少年孫文來說,一則出於好奇,再則出於對洪秀全太平軍的崇拜、嚮往,常夥同村塾同學楊帝賀、孫梅生等,偷偷跑去看,他們對舞槍弄棒興趣極濃。
回到家還模仿武館的武器做了幾件,空下來便擺弄不止。王塾師說這話,證明他早就有氣a這有什麼不好?孫文想。嶽飛不習武怎麼能精忠報國?戚繼光不習武怎麼能戰敗倭寇?三合會會員不習武又有什麼用處?你王塾師那一套能富國強兵嗎?至於出海、下田更是少不了的。不君人成名的故事然,就是你有的吃,我還沒的吃呢!餓著勝子去喊「字宙是怎麼形成?他於是回答道:「出海下田、舞搶弄棒都有意思!」「先生,是的!不明白還讀它有什麼用?」放肆!來「熟讀成誦,自然會明了的!」王塾師氣得發抖,把手一揮說:「你們都坐下,聽孫文背書!這一來,孫文更不服氣了,他覺得先生不講道理。的你是背得出的,要不然不會…你背!」塾師又對孫文說。孫文為爭口氣,硬著頭皮往下背:「大學之道,在,在,在明明德……」雖然很勉強,畢竟背完了這一段。畢竟是孫文能背出,王塾師的火氣也因之息了不少,而後輕輕地說:「坐下!」哪想到,孫文不坐。「你,怎麼啦?」
王塾師覺得這個孩子不一般,引導地說:「古來有為之土,哪個不腹藏五車書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麼意思,我不懂,還是要請先生講一講!王塾師拿他沒辦法,只好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