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暨第十三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前夕,健康時報記者獲知,近十年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出院0期至III期乳腺癌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為85.5%,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即便發生復發轉移,大部分患者仍能獲得長期帶瘤生存。該病診療水平已達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乳腺癌已從「絕症」轉化成一種「慢病」。
這是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沈鎮宙教授、邵志敏教授領銜的臨床科研團隊,不迷信國外標準,在早期篩查模式引領、治療方式創新、全程管理模式建立等多個領域建立上海乳腺癌診治理念,並在全國推廣應用後實現的成績。
定指南,提高生存率,上海腫瘤模式國際領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診治患者數每年以15%增長,門診量超10萬人次。2017年完成超過5700例乳腺惡性腫瘤手術,幾乎佔本市全年新發病例近一半。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表示,「二十年來,上海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乳腺癌已成為繼甲狀腺腫瘤之外生存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長期帶瘤生存早已成為現實。」
邵志敏表示,即便是發生轉移或復發,治療策略也從過去的「姑息治療」轉變成「積極幹預」。術後遠處轉移或初診時不幸已是晚期的患者,也不必過度恐懼,目前針對轉移性乳腺癌的藥物治療呈現多樣化,復旦腫瘤的各類原創性組合治療方案,也能讓許多患者走過10年、20年不只是一個夢想。」
據悉,近十年該團隊全球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150篇,被主流期刊他引近1800次。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舞臺發出中國聲音,原創性成果多次在聖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等國際頂尖乳腺癌會議報告,並編入《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和規範》以及NCCN等國際乳腺癌診治指南,規範化治療理念和實踐在全國29省市85家以上單位推廣。
保乳不增加復發轉移,手術由「一刀切除」變成「留住美麗」
「2017年至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40歲以下女性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近7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吳炅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乳腺癌造成的影響並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而且也讓患者心理很受傷,因此也是個社會病,需身心同治。」
為此,腫瘤醫院乳腺外科近些年提出「不讓一個40歲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據統計,乳腺外科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率達38.3%,保乳手術佔18%,乳腺癌重建手術達400餘臺。絕大部分患者在醫師的充分溝通下,在確保手術指徵和療效的基礎上,欣然接受保乳手術或重建手術,保命又不失美觀。該院還通過每年10月與美國M.D.Anderson醫學中心舉行的全國乳腺癌重建學習班,推介復旦腫瘤乳房重建的「上海經驗」和實踐體會,向全國推廣。
邵志敏教授提醒,從目前數據來看,保乳手術患者5年內疾病復發轉移比例呈現「水平」狀,並沒有增加。但患者治療完成後需嚴格根據醫囑密切隨訪,及時發現問題,儘早進行幹預和治療。
中國一半發病絕經前,大樣本數據研究否定「年輕化趨勢」
邵志敏教授介紹,自2008年以來,發現的乳腺癌患者中35歲以下僅佔8%,40歲以下佔16%,該院患者平均年齡為50.8歲。一度被網絡炒作的「乳腺癌年輕化」,在臨床上並未得到證實。但我國約一半患者發病在45-55歲之間,也就是絕經前後,有自己的特殊性,目前原因還在探索中。
預計至2030年,我國大於等於65歲的乳腺癌患者比例將佔患者總數的27%,今後我國大城市乳腺癌發病年齡將持續後移,趨同歐美發達國家疾病譜。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腫瘤》雜誌上,已成為中國乳腺癌流行病學研究的代表性數據之一。
此外,乳腺外科江一舟對記者介紹其參與的一系列易感基因在中國患者中的致癌機制研究在全國搜集到500餘個乳腺癌家系的遺傳信息。研究完成了BRCA1/2基因突變檢測,突變率約10%,並首次發現了中國人BRCA1重複突變。邵志敏教授自豪地表示,團隊所構建的針對中國人的BRCA突變預測模型,其表現優於外國模型。該研究揭示了我國患者的發病特徵,鑑定了中國乳腺癌高危人群,為後續的預防、治療提高了最有力的數據和理念支持。
「B超聯合鉬靶」花錢最少最高效的社區乳癌早篩中國模式
歐美乳腺癌指南一般將女性50歲起每年接受一次鉬靶檢測作為早期篩查乳腺癌的一個西方標準。而在邵志敏看來,不可盲目推崇「西方標準」。東方女性乳腺腺體組織多,形態偏小等特點,僅憑鉬靶可能會漏診一些病人。為此,團隊在全國首次提出中國女性乳腺癌早期篩查應該採用「B超聯合鉬靶」的方式。
這個方式經歷了十年的探索,該團隊聯合上海疾病控制中心指導實施了上海七寶社區女性乳腺普查。針對適齡女性共完成14,464例女性乳腺腫瘤篩查,創新性地聯合「體檢、B超和鉬靶」,使早期診斷率提高10%以上,乳腺癌檢出率達到262/10萬,大幅提高乳癌早期診斷比例。在社區篩選患者中,保乳率達到35%,一半患者因早期診斷免於化療,比例遠高於常規門診患者人群。
該項實踐成果拉開上海市大規模社區乳腺篩查的序幕,也對中國社區乳腺篩查形成了一套「上海經驗」和「中國標準」並在多地獲得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超過數十萬人因此而獲得「早發現、早治療、療效佳」的效果,也能大大節約社會就醫成本。
「慢病防控」全程化管理
邵志敏表示,既然乳腺癌已經從絕症變成了一種「慢性病」。醫院乳腺外科團隊設定了更高要求:推進乳腺癌診治的「全程精準管理」,融合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技術,撬動乳腺癌慢病管理的過程改革。在乳腺癌全程管理APP「妍康e隨訪」平臺上,融合了宣教、篩查、隨訪等多個環節。患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找到專家,幫助解讀隨訪檢查報告,免去了來回奔波醫院之苦。
邵志敏教授介紹最新醫學證據證實乳腺癌患者的膳食營養、體力活動等個人生活方式與腫瘤復發、無病生存率和病死率密切相關。團隊的最新課題「基於智能穿戴設備的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利用康復手環將實時收集患者運動和睡眠等信息,幫助監測患者的疾病隨訪和生活質量,希望能指導患者走好治療康復最後一公裡。(記者 尹薇 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特約記者 王懿輝)
原標題:治癒超85.5% 轉移復發大半存活:復旦模式讓乳腺癌變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