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勞動午報
部分有機食品被指高價卻不有機
專家指出:有機食品並非更營養
有機大米每公斤22元、有機黑豬肉每公斤148元、有機韭菜348克賣16元……隨著市民對食品安全的熱切關注,有機食品開始以高昂價格出現在各大超市中。然而,近日有媒體報導稱,部分有機食品高價卻不有機。記者11月2日和3日連續兩天在幾家超市調查發現,有機食品少人問津,消費者對有機認證也心存疑慮。
有機食品
價格普遍較高
雖然,有機蔬菜打著「更健康,更放心」的標籤,但是部分超市有機蔬菜專櫃前仍顯冷清。11月2日上午8點多,記者來到(北京)朝陽路華堂商場發現,有機蔬菜專櫃裡擺滿了有機香菜、有機娃娃菜、有機西葫蘆等各類家常蔬菜,但是不少市民對有機菜只是觀看,卻沒有動心。
「您看這有機娃娃菜392克賣11.36元,無公害娃娃菜812克賣3.54元,價格懸殊夠大的,買回去也不夠一家人吃啊。」陳女士向記者表示,如果條件允許當然願意買有機蔬菜,特別是有保障的品牌菜。
旁邊一名銷售員對記者說,由於有機蔬菜從生產到加工的過程比較複雜,周期也長,所以價格肯定較高,但是一般有機蔬菜包裝上都貼了認證標籤和追溯編碼,如果吃了有問題,還可以找到生產廠家。
在卜蜂蓮花,一位市民拿著一袋有機黃豆芽仔細查看說明後,放進了購物籃。包裝上除了貼有「中國有機產品」標籤外,還印著說明,「這種有機豆從原料種植到加工成豆芽的整個過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屬於純天然、無汙染的安全豆芽。」
對於350克賣1.96元的有機豆芽,市民表示,價格不貴的還可以接受,但是其他有機蔬菜價格普遍很高,一般不會考慮購買。
此外,記者在百度上輸入「有機食品」搜索發現,有機食品涵蓋了大米、牛奶、蔬菜水果、食用油及其它品種。一家淘寶店的有機南瓜籽油250毫升93元,價格比同類的普通油高出幾倍。
市民質疑
有機認證作假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有機食品的包裝上都貼有綠色的有機食品認證標誌,而對於這樣的身份認證,部分市民稱仍半信半疑。
在朝陽路一家天客隆超市,一款綠色包裝的「有機牛奶」在奶區專櫃格外顯眼。「這款奶無防腐劑,無添加劑,喝完嗓子滑滑的。」看到記者走近,服務員立即推銷起來。
這款奶同樣加了「中國有機食品認證」標籤,一箱12盒,價格69元。這種認證怎麼確認呢?對於記者的疑問,服務員表示:「有機食品的認證標誌不是想加就能加的,得有相關部門的嚴格審批,像其他類的非有機牛奶就沒有這個標誌,喝到嘴裡也不一樣。」
雖然這種奶價格不高,但是市民們普遍選購一些老牌牛奶。「這個品牌的牛奶,我們沒喝過,就算有了認證,也不能保證以後的產品都是有機的。」一位市民表示。
在華堂商場,58歲的李女士購物籃裡裝了兩種豬肉。一種是專門為3歲孫女買的有機黑豬肉,另一種是包餃子用的普通豬肉。「這盒有機肉餡是為孫女煮粥用的,108克就9.7元,我們買的這種568克的肉餡才21元。」李女士指著籃子笑著說:「這有機豬肉高價也不一定有機啊,就算認證了,我還是半信半疑,平時很少買。」
按照2005年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土地、大氣、水環境、選種、施用肥料、除蟲方式等因素都須遵循嚴格的規定。並且,只有通過具有國家資質的機構認證的食品才可稱為有機食品。
為何對有機認證,市民表示懷疑呢?昨日上午,記者採訪了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食品專家董金獅。他表示,真正的有機食品認證本身並沒有錯,但認證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認證後期的監管力度不夠,也可能讓消費者受害。
有機食品
並非更營養
那麼有機蔬菜是不是指不使用農藥、化肥呢?董金獅告訴記者,有機食品生產包括很多環節和因素,它不是絕對的安全,也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他舉例說,像有機蔬菜水果的種植,不僅要考慮它的水質是否含鉛汞等重金屬,空氣有沒有受到汙染,還要看四周有沒有垃圾場和化工廠。一般有機蔬菜種植地不應該建在公路邊,因為汽車排放的很多有毒物質會被植物吸收。
同時,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也要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特別是加工和流通過程中,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
除了有機食品的生產環境、種子質量、加工工藝外,食品包裝也相當重要。「包裝是食品隱形添加劑,包裝用的材料也應該是健康無害的,很多企業只重視蔬菜種植過程,卻輕視加工,忽視最後的包裝環節。」董金獅強調說:「有機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是有機的,有些企業的產品雖然通過認證,但是後期的監管卻不一定到位,所以是否有機也難保證。」
同時,董金獅還提到,有些蔬菜公司只是某一種蔬菜達到有機食品標準,但是有些自律性不足的公司甚至會把這種有機認證貼在每一種蔬菜上,現在認證的門檻很高,但進了門之後監管仍然不夠。
認證監管
分工要明確
那麼對有機食品的認證和監管如何才能到位呢?董金獅指出,認證和監管的分工要明確。不僅企業生產、加工、運輸等過程要監管到位,而且對發證機構也要有效監管,防止花錢買證的現象發生。這一點,企業的良心和自律也相當重要。
目前,有機食品的銷售主要與各大超市對接,由於成本高,銷售量低,價格昂貴。董金獅表示,如果監管到位,有機產品能讓消費者信賴,隨著銷量上升,那麼有機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下降。
那麼如何辨別真正的有機食品呢?董金獅指出,首先要看包裝上有機產品的標誌,最好去大商場,相對來說,它們的管理體系較為健全,同時要買大品牌,因為一個品牌的樹立,也是經過了艱難的歷練。
午報記者 湯 瑜 文/攝
花了高價就能吃到有機食品嗎?
伊 夫
出於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老百姓有時寧肯多花些錢,也儘可能買個吃著放心的水果、蔬菜或奶製品。於是,市場上被「認證」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就應運而生。消費者在如此多暗指安全的新名詞面前,往往要經過一番價格與健康的反覆權衡。
不過,正如出天價購買的「達文西」家具,也未必就是從義大利進口的一樣,貼著「有機食品」的標籤,也經常是徒有虛名,有的甚至就是魚龍混雜、濫竽充數。如此食品安全的亂象,極大地破壞了「有機食品」的名聲。
「有機食品」聽起來很美,但真正的有機食品卻是來之不易。來之不易所造成的高成本,讓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價格相差頗大。正是價格利潤的巨大空間,又誘發大量貪婪的商人,紛紛打著「有機食品」的招牌而逐利。
只要有高利潤,商人就會鋌而走險,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從陽澄湖「大閘蟹」,到武夷山「大紅袍」;從沃爾瑪的所謂「綠色豬肉」,到家樂福永不過期的「新鮮」食品;無良商人為追逐高利潤不惜砸毀一個食品品牌,一些大型零售企業也不例外,這絕非偶然事例。
顯然,創造市場正常經營環境,維護「有機食品」良好聲譽,關鍵在於市場的監管是否到位。如果管理者失職,投機、欺詐行為就會愈演愈烈。面對價格高到普通老百姓不敢輕易問津的「有機食品」,消費者心中不免疑問:且不說能不能消費得起,即使花了高價錢,就能吃到有機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