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將中國菜餚納入美國烹飪地圖的?

2020-12-17 上遊新聞

11月初,「中餐女王」江孫芸女士於舊金山家中辭世,享年 100 歲。去年 8 月,《Food & Wine 吃好喝好》曾收錄一篇出自江孫芸侄子 Frank Sun 之手的文章,從近距離觀看了江孫芸女士的半生。彼時,生於 1920 年的她說,因為我國人算虛歲,所以今年自己也算是滿 100 歲了。

Frank 是一位建築師,卻也鍾愛烹飪,曾在中國香港和北京經營餐廳多年,這大概與他少時寄宿在七姑媽家的過往密不可分。這位傳奇女性用自己的廚藝以及對食物的理解,革新了無數美國人對於中餐的單一印象,將中華料理首次擺在了國際美食的舞臺之上。而這一切還要從 60 年前的第一家福祿壽餐廳說起。

江孫芸女士在美國家中。

2007 年的春天,我帶著我的堂哥達先和我們的七姑媽江孫芸女士來到中國香港中環惠靈頓街的鏞記酒家吃他們出名的燒鵝,正式開餐前服務員在桌上先放了一小碟醬油。堂哥達先一邊看著這小碟醬油一邊說:「我從來沒有嘗過比奶奶做的更好吃的蝦子醬油。」話音剛落,我的堂哥和七姑媽便相視一笑,兩個人的思緒都不知不覺地回到了我們老孫家原來位於史家胡同的老房子,大家一邊笑著一邊掉著眼淚懷念奶奶在家做的菜。

是的,我們的孫家奶奶是一個傳奇的廚師,她通過自己的烹飪影響了幾乎所有的家庭後代,而更出乎意料的是, 她從沒想到自己的廚藝以及對食物的理解會通過她的後輩再影響到許多不同時代的美國人。

1959 年,七姑媽江孫芸女士前往舊金山探望住在那裡的六姐,同時非常熱心地幫助兩個不會說英語的朋友籤了合同,租下一間小餐廳;但不知為了什麼她這兩個朋友非常突然地改變了主意,離開舊金山去了其他城市,而把在波爾克街的這個小餐館空間留給了她。但也許這是天意,正是因為這兩個朋友的離開,一個只有 25 個位子的小小空間在 1960 年搖身一變,成為了美國第一家福祿壽餐廳。

美國烹飪行業在 1960 年代早期還非常缺乏標準與特色,也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樣性和潮流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肉和土豆這兩樣東西幾乎可以代表整個美國飲食的構成。由於戰爭時期需要極高的效率和大規模生產,「加工食品」和「快餐」已然成為了當時的食品時尚,1950 年代,大多數食品都是以罐頭的形式被端上餐桌。

相對而言,舊金山的情況要好一些。早期的移民潮流讓這裡的美食充滿多樣性和趣味性。1849 年的「淘金熱」帶來了最早的一批移民;然後作為漁民來到加州的義大利人也在這裡安居,因為他們有釀造葡萄酒的傳統,所以這些人也被稱為發展納帕谷的前輩。中國人在 1800 年代開始抵達美國建造鐵路,首先從西海岸開始,然後來到太平洋西北地區,甚至有證據表明中國人的足跡還延伸到了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

一開始大多數來到美國的中國人都是來自廣東省臺山的沿海地區。1960 年代初我來到舊金山時,唐人街被使用最多的語言雖然被稱為粵語,但其實是臺山話。而當時在美國能吃到的中國料理只是美國化的廣東菜,這讓它也同時有了一個叫作「雜碎」(Chopsuey)的別稱。當美國人說他們想去吃中餐,實際上就是去吃「雜碎」。

但 1960 年福祿壽開門的時候,七姑媽的菜單上卻沒有一道菜是像「雜碎」那樣被當時的舊金山人所熟知的,所有的菜都是地道的中國菜。我們老孫家的祖籍是江蘇無錫,孫家奶奶做的菜具體來說是帶有無錫地方特色的南方菜。後來我的爺爺奶奶又在北京住了無數年,接著七姑媽自己搬去重慶多年。所以福祿壽的整體菜品實際上是對七姑媽個人歷史的一個真實反映。

福祿壽的英文名字叫「The Madarin」。在那個臺山話走遍唐人街的時期,許多人告訴七姑媽他們十分擔心福祿壽的未來,其中包括她在舊金山的一位好朋友約翰·坎(Johnny Kan)。約翰是舊金山唐人街 Jonny Kan’s 餐廳的老闆,他曾問過七姑媽:「你要開一家不處於唐人街的餐廳,也不提供粵菜,在 25 個座位的小空間裡營業,你還是一個女人。你究竟打算如何做下去?」直到今天我都記得七姑媽當時的回覆,她面帶微笑地說道:「別擔心,我會教這些人怎麼吃我的菜。」

這個在北京王府井史家胡同長大,深受自己母親影響的中國女性江孫芸,已經下定決心要為她的客人提供有趣豐富的餐食,她對自己的能力從不帶任何懷疑。從過往的經歷看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期,她都有能力讓自己吃得很好,並盡力通過有限的食物給自己和別人帶來某種鼓舞和快樂。

七姑媽的菜單上提供的都是正宗的中國美食,但是當地人們並不知情。在他們看來,福祿壽提供的這些非凡的菜餚只能算是邊緣化的小眾個人表演作品。

江孫芸女士和家人。

1963 年的某個晚上,一位老顧客帶著朋友來福祿壽吃飯。七姑媽像往常一樣為他們提供了豐盛的晚餐,並且和大家談天說地。接下來的星期五下午,她走進餐廳,奇怪的事發生了。店裡的電話一直響,預訂座位的表格早已被填滿,甚至還有訂不到位子的人強烈要求被列入等候名單。後來我們才知道,那位朋友是《舊金山紀事報》最具聲望的社會專欄作家赫伯·卡恩(Herb Caen)。他特別喜歡福祿壽, 尤其欣賞七姑媽本人。他在自己的專欄中發表了一篇讚不絕口的文章,文中表示自己沒想到舊金山會有這麼好、這麼不一樣的中國餐廳。從那天開始,福祿壽就幾乎沒有過悠閒的日子。

現在回頭看,我認為福祿壽的成功不僅緣於這家餐廳出色而獨特的食物和環境,更和七姑媽的個性有非常深的關係。我沒有見過比她更喜歡跟人交流的人,她外向,思想開放,好客,喜歡旅遊,熱愛食物與酒,並且能夠和任何人聊到一起去。即使到今天,在她馬上就要 100 歲的時候,七姑媽仍然喜歡與人談天,這一點和孫家奶奶一模一樣。

在 1960 年代,舊金山是「流行文化」的中心,音樂、藝術、個性名人和文化偶像幾乎隨處可見。除了在食品和文化方面的蓬勃發展,如今已經聲名在外的葡萄酒產地納帕谷也剛剛開啟了它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羅伯特·蒙達維(Robert Mondavi)和世釀伯格酒莊(Schramsberg)的傑克·戴維斯(Jack Davies)經常會來福祿壽吃晚餐,並品嘗他們最新釀製的葡萄酒。你也會看到芭蕾舞家魯道夫·努裡耶夫(Rudolph Nureyev)和歌劇藝術家魯契亞諾·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坐在這裡分享一隻八寶鴨;還有傑佛森飛船合唱團(Jefferson Airplane)的人經常來這裡閒聊,給我們展示他們最新的文身。包括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伍迪·艾倫(Woody Allen)和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在內的許多當地政客和藝術界名人都是福祿壽的座上客。

而其中有一位客人尤其特殊,他就是演員丹尼·凱耶(Danny Kaye)。因為喜歡七姑媽的中國菜,丹尼經常會從洛杉磯乘坐自己的飛機專程前來,先去聖弗朗西斯科酒店辦完入住手續,然後就來到餐廳和我們一起閒聊玩耍。為什麼要用「玩耍」這個詞呢?因為丹尼常常不僅是來吃飯的,更會一頭鑽進廚房動手做飯。我必須承認,丹尼·凱耶確實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廚師,他通過觀看別人操作就可以快速學習新的食譜。有時候他會在廚房裡做一道菜,然後把它拿出來送到桌上,和其他顧客一起吃;有時候他還會在餐廳和七姑媽一起教授烹飪課程,這些都是熱鬧而難忘的時刻。我必須要說,在美國烹飪史上沒有一家中餐館能夠做到這一點。

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福祿壽為中國餐飲在美國傳播打破文化障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16 年,保羅·弗裡德曼(Paul Freedman)出版了一本名為《改變美國餐飲的十家餐館》(Ten Restaurants That Changed America)的書,七姑媽的福祿壽就是其中之一。

江孫芸女士和家人在舊金山。

從個人角度而言,七姑媽最主要的成就是成功將中國菜餚納入美國主流的烹飪地圖。就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這樣的國際餐飲流派一樣,她讓中國菜以更加清晰的面貌出現在了美國大眾的認知中。如今在美國,許多食客和美食愛好者以自己能夠清晰地講述中國各地區之間的飲食差異而感到驕傲,就像他們可以分辨赤霞珠和霞多麗這兩種葡萄酒的不同一樣。

在江孫芸女士的整個職業生涯裡,她一直致力於將這些美國人原本很少見到的中國菜以充滿激情、信念並且真實的方式帶入他們的生活。從近距離觀看,你會驚訝於她每時每刻的熱情以及用食物傳達信息的能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她迎接顧客的時候,她不僅會記住客人的名字,甚至他們孩子的名字、他們曾帶來餐廳的朋友的名字、他們以前吃過哪道菜餚,她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1991 年,江孫芸女士賣掉了她從 1967 年開始經營的位於舊金山漁人碼頭附近吉拉爾代利廣場(Ghirardelli Square)的福祿壽餐廳。她覺得自己應該退休了。1995 年,一位前僱員向七姑媽諮詢他新的餐飲計劃。他問七姑媽,如果是自己開一家餐館,她會創造什麼樣的菜單?七姑媽簡單地說道:「我會把我自己喜歡吃的菜放在裡頭。」這位前僱員就是大獲成功的 Betelnut 餐廳的創始人陳繼錕。

從 1995 年在舊金山創辦開始,Betelnut 餐廳外便排著長隊,直至今日。它開啟了美國餐飲界的泛亞洲潮流,將來自亞洲各個地區的最具特色的菜餚匯集在一張菜單上。如今已經 99 歲的江孫芸女士仍然作為一名食品顧問活躍在舊金山的餐飲舞臺上,每周她至少有三四晚都在外頭品嘗新式料理,並且樂在其中。

2014 年,94 歲的江孫芸女士獲得了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James Beard Foundation)的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項是在美國烹飪界人士中最負盛名的榮譽,而它能夠頒發給一位華裔背景的女性,分量尤其地重。它既肯定了江孫芸女士對美國烹飪結構所產生的獨特和持續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對那些用卓越的熱忱和耐心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人的認可。

江孫芸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憑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菜的狹隘理解,同時將中華料理第一次擺在了國際美食的舞臺之上。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美國「扒糞者」代表人,憑一己之力撼動石油帝國
    「扒糞者」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出自曾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之口,他把那些專門揭醜的記者稱之為「扒糞者」。指那些有正義感的新聞記者,他們盯著種種不公與腐敗現象,憑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將醜惡的事實真相拖到公眾視野一一曝光,他們是社會正義的代言人,是新聞正義的踐行者。
  • 經典復盤:「投機之王」利弗莫爾,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做空美國的?
    美國人稱他為」華爾街巨熊「,中國人稱他為」華爾街投機之王「,有文人把他的名字翻譯為漢語」李佛魔「。從華爾街以至全世界,數代金融精英都受到他的深刻影響。如果投資界有偶像經濟,他在那個時代一定是遙遙領先於股神巴菲特和大鱷索羅斯的人。
  • 那些憑一己之力將綠茶帶上熱搜的女反派們
    而憑一己之力將清爽的綠茶帶上熱搜的女人,就是《三十而已》這部劇中無孔不入的林有有女士。是她,讓我們忘記了凌玲,也忘記了喜塔臘·爾晴!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新回顧下,那些年令人咬牙痛恨的反派們。放著自己的冰激凌不吃,偏要去吃一口有婦之夫的,這就是我們「綠茶女神」林有有的常見騷操作。在林有有面前,有一百個守門員她也要進球,更何況對面那個叫許幻山的男人,本就不長心呢。不過能令大家如此痛恨,可見林有有的扮演者張月也是一位很優秀的演員,也請大家分清劇裡劇外,不要誤傷演員!
  • 憑一己之力,你真的買得起房嗎?
    從高考開始,就有大批學生心心念念想到這些大城市上學,導致這些城市的高校錄取分數線年年上漲,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全家人都為之感到高興。但是四年之後,這些學生會發現一個辛酸的現實:這座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根本留不下你,因為你努力的腳步追不上高漲的房價,這一次靠自己努力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 武漢2米高新生一人睡兩張床 網友調侃: 憑一己之力減少一個室友
    對於男生來說身高還是比較重要的,但如果長得太高了的話也是會有煩惱的,現在各地高校已經陸續開學了,而武漢科技大學迎來了一位身高1米97的新生,由於太高的原因,宿舍床鋪不夠長,所以學校就將兩張床鋪連通了,不少網友表示一人睡兩張床真的很爽。
  • 伊布進了瑞典語詞典 像伊布一樣憑一己之力搞定
    據斯德哥爾摩當地媒體報導,本周瑞典語言文字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最新版的瑞典語詞典將收入40個新詞彙,其中赫然出現「zlatanare」(Zlatan是瑞典語中伊布的名)。這個專屬動詞的意思是:用力掌控某事,達到支配地位。通俗點講,就是:憑一己之力搞定某事。  31歲的伊布本賽季加盟法甲巴黎聖日耳曼隊的年薪是1400萬歐元,全世界排第二,僅次於埃託奧。
  • 中國新說唱:憑一己之力扭轉了圈內最大的beef,CSC和CDC握手言和
    不得不說今年《中國新說唱》雖然在時間上推遲了很久,但節目確實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首先是樸宰範加盟,這就意味著整個製作人陣容再次突破上限,而之後小白的回歸也讓很多人夢回2017。這些都是過去我們不曾看到的盛況,可見《中國新說唱2020》正在變道超車,成為一個新的裡程碑。不過最讓人意外的還是李爾新進了GAI的戰隊。
  • 當年憑一己之力撐起一個網絡小說網站的大神作家,現在怎麼樣了?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編程,專注給大家推薦精品好書,緩解大家書荒之苦。今天想給大家接受一位網絡作家,一位曾經真正憑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小說網站的大神——流浪的蛤蟆『這個事發生的年代比較久遠了,不知道還有多少小夥伴記得。
  • 大江大河2中宋運輝憑一己之力讓觀眾見識到各個階層的妖魔鬼怪
    大江大河2開播,宋運輝憑一己之力讓觀眾見識到各個階層的妖魔鬼怪。先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同事,再是見縫插針擠破腦袋想「雞犬升天」的親戚朋友,還有勤勞樸實的基層工作者。但最讓人跌破眼鏡的,當屬宋運輝的老丈人和媳婦小貓。
  • 這位「恐龍達人」,憑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
    在考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邢立達並沒有選擇與恐龍相關的專業,反而希望自己未來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而選擇讀金融專業。畢業之後的邢立達進入了一家報刊工作,過了半年時間邢立達就離職去了常州,之後邢立達便在中華恐龍園擔任科研部負責人的職位。
  • 美國中情局最成功的特工,僅憑一己之力,就毀了蘇聯整個戰機工業
    相比蘇聯,美國的間諜工作十分順利,其中,戰機的大部分資料都來自於一個男人,名字叫託爾卡喬夫。託爾卡喬夫被金錢誘惑迷倒,背叛祖國暗地裡和美國交易情報當時,美國為了開展間諜戰,開發出偵察機肆無忌憚地進入蘇聯空域,進行拍攝監控。蘇聯就沒這麼多錢投入到這種競賽中,甚至都沒有足夠的錢給研發專家開工資,因為金錢都花在軍工開發上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策反個人更不是難事。
  • 憑一己之力,被寫入公職人員學習讀本
    憑一己之力,被寫入公職人員學習讀本我們都知道高考將來是件非常成熟而且特別嚴肅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真的是決定了很多考生未來的方向以及走向,所以高考考場向來是不允許出現任何的疏漏的,不是,前段時間湖南衛視主持人仝卓,卻在大平臺上自曝了自己高考作弊的事情,表示自己本來是往屆生王建生,但是通過操作將自己改變成了應屆生,讀入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 他憑一己之力,三周創建一個反向連結查詢工具,年入近10萬!
    不管是國內外,SEO服務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站長之家在這方面也有深刻的體會。對於個人創業者來說,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突圍呢?最近站長之家看到了國外創業者Francois通過提供查詢反向連結服務,有了一些啟發,在這裡做個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輕鬆一刻:憑一己之力隔離四千人?是個狼滅!
    目前,該鎮已有8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受影響人數仍在排查。警方通報,當事男子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立案偵查。現實版滅霸,以一己之力「團滅」全族!親友:心裡有句mmp,我一定要講!2020年2月2日,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居民家中飛入一隻蝙蝠。民警趕到時蝙蝠已被「擒獲」,送到小區物業部門。民警立即對該居民家樓道及物業辦公室進行消毒,並將蝙蝠屍體裝袋,當晚對蝙蝠屍體、防護服等進行了焚燒處理。
  • 只上過一天小學的奇才陳省身:他憑一己之力令中國數學進步十年
    要說少年天才,陳省身算一個。他只上過一天小學,卻自學考進中學、15歲上南開大學、19歲又考入清華大學讀碩士,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在這樣野蠻生長下,他成為「微分幾何之父」、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也用一己之力令中國數學進步十年。
  • 《說唱新世代》導師選手「大亂燉」,有人憑一己之力攪渾了水
    根據最新《說唱新世代》的官宣,Higher Brothers中馬思唯和DZknow(丁震)確認出席導師一職。換句話說目前節目組確認的導師分別有黃子韜、MC熱狗、馬思唯&dzknow。其實從各自的定位來看,這幾位導師都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頗有一點硬剛隔壁《中國新說唱》的味道。但這一切都隨著某位選手的加入而亂了套。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提起郝昭,有些朋友可能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不能怪大家,因為在正史中,郝昭連一篇像樣的傳記都沒有,他的傳記,只是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魏略》,附錄在《魏書·明帝紀》中,其事跡也只是零星散落於他人的傳記裡。但郝昭其實是一位對中國的歷史走向,尤其是對三國的歷史走向有過重大影響的人物。
  • 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歷史地圖,到底有多少是客觀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曾經介紹了日本、韓國畫的中國歷史地圖,以及各國畫的清朝地區。而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一本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歷史地圖。這本歷史地圖冊中的地圖大多數和中國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地圖有較大的偏差,大部分畫小了,小部分畫大了。
  • 憑一己之力改變數學,將「純碎」推至新高,天才數學家哈代的一生
    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嚴謹注入英國主流數學。但當被問及他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發現斯裡尼瓦薩拉馬努詹」(印度天才數學家)。在本文中,我們探索哈代的生活和數學。大部分的信息取自他著名的自傳——《一個數學家的道歉》。這不僅僅是自傳,更是對哈代職業的辯護,也就是說,是對數學真理追求的辯護。
  • 陝菜春秋 願將一身力 光大陝菜行( 中國烹飪大師梁力行寫真)
    酷愛烹飪事業的梁力行自從廚以來,非常熱愛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總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尋思怎樣把事情弄好。《陝西烹飪大典》一書中這樣評價他:「他烹調技能高超,操作嫻熟,花打四門翻瓢自如,烹調技術全面。他擅長爐灶,能運用多種烹調方法,尤其對燒、烤、扒有獨到之處。梁力行烹調定味準確,一菜一味。他不但精通陝菜,還能製作正宗的淮揚菜及川粵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