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不生孩子是你的自由?年輕人不生孩子不如結紮?其實我們沒得選

2021-02-17 詎小知

近幾年來中文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個詞,它好像可以作為一個回答任何現存問題的答案——內卷!

比如高考,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大家只好沒日沒夜地備考,形成惡性競爭,這叫「高考內捲化」。

再比如說房價,世界其他地方的房子並沒有那麼貴,就是因為中國非得買房的人太多,把房價推到了離譜的程度,這叫「房價內捲化」。

教育內捲化一個普通家庭除了焦慮還能怎麼辦

所以,到底什麼是「內捲化」呢?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因為中國人太多了,才導致眾多人成為「內捲化」概念的忠實信徒。好像中國人少了,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好。

隨便搜一搜,就能看到「如何快速大規模減少中國人口」的激進言論

醒醒吧,人少了你該窮還是窮


2019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跌至1.048%,創下40年以來的新低,不但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甚至還不如美國,周圍的年輕人好像對生孩子也沒什麼興趣。

於是有些年長者感嘆:在該生孩子的年紀不生孩子,還不如結紮算了

我國80後人口2.19億,90後人口1.88億,00後人口已經縮減到了1.43億。也就是說,短短20年時間裡,出生人口已經萎縮32%,若按現在的情況繼續下去,50年後我們會減少5億人口。

所以現在的00後的未來會比80後、90後輕鬆、富裕嗎?我看不見得,韓國和日本已經用事實打醒了我們!放眼全球,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都有這樣的問題。

日本生育率低導致老齡化十分嚴重,老年人佔據了大量的工作和社會資源,他們又必須留一部分錢養老,所以導致社會消費不足,社會消費不足進一步導致社會產能的下降,很多新興的產業得不到供給,大面積的倒閉,而年輕人因為沒有上升渠道,只能做一些苦力類型的工作,導致年輕人越來越窮,最後這些年輕人因為經濟壓力不敢生。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導致少子化現象的進一步加劇。從而進一步惡性的循環。

在日本韓國,人口越是萎縮,一線城市就越是擁擠,三四線城市空城鬼城的問題嚴重。

產業越是萎縮,資源和機會越是會集中到少數的城市當中。

所以理想中人少了我們就能買得起房之類的妄想就不要有了,相信我,人少了,你照樣買不起。


年輕人真的不願生孩子嗎?


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總和生育率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階段(15-44歲)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

一般來說如果總和生育率小於2.1(對已發展國家來說),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彌補生育婦女和其伴侶數量的。

一男一女結合,如果生3個及以上的孩子,肯定是越生越多的,但如果只生一個,那肯定是越生越少的,若是想保持該國家人口不增不減,生兩個就剛剛好。

根據研究證明,國家應該努力通過生育支持的政策保持平均婦女的生育子女數不少於1.5,這樣就可以通過移民來抵消勞動力短缺帶來的一些負面的影響。

中國的生育率在1.6上下已經維持了20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實際的數值肯定是要比這公布出來的要低得多。

新生人口除了2016年剛公布的時候略有增加之外,其餘的年份都是逐漸的減少的。2018年還創下了新生人口自1961年以來最低的記錄。

但目前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還不是來自於新生人口的減少,而是生育意願。

根據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適齡夫婦的生育意願僅在1.1左右,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人只想生一個孩子,不想多生了。而且初婚初育年齡在不斷的推遲,單身人口在不斷的增加。

你隨便在網上去看就是「為什麼談戀愛這麼難」、「為什麼要談戀愛?是綜藝不好看了,還是偶像不好追了?」最尷尬的事是,根據健康報的官網顯示,我們現在的不孕不育發病率由原先20年前的3%提高到了現在的15%左右。

不想生不能生才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孩子到底不是動物,你養貓養狗,養了幾天之後實在養不了還能送給別人。

孩子就不一樣,開弓沒有回頭箭,至少大學畢業前,他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上學看病作為父母全部都要負責到底,甚至還要操心他以後的工作、婚姻和他的孩子。

養狗尚且要考慮家裡夠不夠寬敞,有沒有時間天天遛,何況是一個天天都得輔導他做作業到差點腦溢血的孩子。

一、首先孩子經濟效用降低了!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幾百年前就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人們生來就是自私的,他認為最親近的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間,基因也還是一樣自私。

在農業社會中,孩子就相當於勞動力,多生一個就相當於多一個人種地。這樣可以保證在我老了以後有人接著種,我不至於被餓死。而且由於過去醫療水平低死亡率高,多生就相當於一種分散風險的行為,當然也是因為避孕水平沒有跟上。

進入工業社會後,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子女作為家庭依靠的作用被大幅度消減。

簡單說就是:就算我沒有孩子,將來老了也可以靠著退休金和醫保活下去,反正不至於被餓死。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已經不再是一個生產中心,而變成了一個消費中心。從原先的一個賺錢的地方變成了一個花錢的地方。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養兒防老這樣的概念了。

年輕人在工作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失業率高、工作不穩定,都使得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更加傾向於去追求高等教育,以期望其可以減少未來孩子的失業風險,提高就業機會。

高昂的教育成本使父母不得不在數量和質量之間做一個選擇。

二、孩子是「四腳吞金獸」

有一篇文章3萬月薪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講述了孩子上課、報班、夏令營的費用算起來竟然高達3萬。

上萬的早教課程、幾百萬的學區房、一個小時收費幾百的特長班,一筆又一筆大大小小的開銷不是普通工薪階層的能力和財力能夠輕易cover的。

鳳凰財經2017年在全國九大城市做過一期調查,結果就顯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如果想把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畢業的成本竟然高達200多萬,普通城市也直逼百萬大關。

這帳單放在一個個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的年輕人面前,讓他們直接對生孩望而卻步。

再加上有了小孩,生活的質量會發生劇烈變化。每次外出都會想著是不是要給孩子做飯啦?逛街也會想孩子會不會喜歡這個玩具,孩子需不需要這樣東西?時間一長,他的所有時間都與孩子深度捆綁,然後就容易把這種一味付出的情緒全部發洩到孩子身上。

「我當初生你幹什麼?我每天不捨得吃不捨得穿,為你付出這麼多,你能回報我什麼?」

每一天都活在後悔和抱怨裡,每一天都沉浸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不好好聽話長大不孝順我就不是人的思想裡。

父母活得也痛苦,孩子每天也過得小心翼翼,永遠都要看父母臉色,永遠都覺得虧欠父母。

三、女性在生育上面臨的各種挑戰

亞洲國家尤其是東亞,基本上已經在教育和就業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性別平等(僅指教育和就業)。

但是由於婚後女性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受到一個較大的影響,所以很多獨立女性還是傾向於晚婚或者不婚。

所以民間流傳一種說法:低生育率一定伴隨女權運動的崛起。

現在的社會雖然女性權利越來越完備,但男主外女主內、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並且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斬草除根。所以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男性及雙方父母認為男的就應該外出工作,女的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發展到最後,一個女人可能肩負工作以及養孩子的雙重責任。

老爺們兒下班後回家抱幾下孩子就約等於養孩子了,剩下的開家長會、輔導孩子寫作業都是女性的事。但是孩子一旦闖禍、成績下降等,當爸爸的就會跳出來指責女性:我平常在外面累死累活就為了養你們,你們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

所以在這種喪偶式、詐屍式以及父親嚴重缺位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很可能就會變得極其懦弱和玻璃心,以及沒有任何安全感。

最後,生育仍然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情,雖然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大大降低了孕婦的死亡率,但是孕吐、肚子上的妊娠紋、身上的色素沉澱、臉上的黃褐斑、尿頻漏尿以及懷孕後全身腫脹整宿整宿難受得睡不著,腰疼恥骨疼得坐立難安的症狀一個都不會少,臨盆前十到十二級的疼痛男的這輩子都感受不到。

付出了那麼多還會面臨著產後抑鬱、身材走樣,以及與社會脫節整整一年還要快速適應職場,可能最後也只能換來丈夫和周圍人的一句:哪個女的不是這麼過來的?

四、我們不再指望「養兒防老」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研顯示: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30%左右的青年還得靠父母去供養。

千禧一代,塑造房地產未來,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2到29歲這千禧一代中,有61%的青年還是與父母同住,而那些已經買房的群體,其中的2/3還是靠父母給錢。

其他的原因暫且就不展開了。但是究其根本,減少延遲生育,成為保障生活質量的唯一選擇。

這種選擇是基於社會經濟、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共同作用下進行的。

總得來說就是:你以為不生孩子是你自願主動的選擇,其實你根本沒得選。

很多人會說:對,沒錯,生不起養不起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廢話。再說啦,不生孩子也沒覺得哪裡不好,每天下班回家餓了點外賣,無聊了就追劇看電影,幹嘛非得談戀愛?又花錢又麻煩。實在有生理需求,也可以想辦法解決。幹嘛非得腆著臉做舔狗,賤不賤吶?

現今的婚姻關係早已從最簡單的基因匹配發展到了物質、財力、文化階層,甚至是信仰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匹配。這使得其中產生了太多的交易摩擦。婚前談崩的情侶比比皆是。

就算成功結婚,仍然要面對子女教育、房產、醫療這三座大山,在工作中還要面臨996福報和007關懷以及裁員的壓力。

根據歷史規律,天宅人禍之後為了促進人口增長都是輕徭薄賦,創造條件讓人民去生孩子。但現今的情況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十一點多才回家,哪裡還有精力啊,真是一滴都沒有了。

烏龜的遮眼布已經被摘下,努力還不如做鹹魚


和平年代按理說大家生育欲望是一代強過一代的,但是為什麼現在不是了呢?

不生孩子,其實主要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希望。

我們這代人誕生的20世紀末21世紀,整個社會就像一場龜兔賽跑,我們普通人都是烏龜,被蒙上了雙眼,不知道我們的競爭者是兔子,我們奮進一生只想要爬得更遠,因為所有的聲音都在和他們說:「只要烏龜堅持奔跑,就會超越偷懶的兔子「。

但是,如果兔子不偷懶呢,甚至還能坐車呢?

然而這些沒人在乎,烏龜 們只要保持奔跑就夠了,這個社會需要烏龜一直保持奔跑。不甘心趴下等著被後面的烏龜踩死,於是我想,至少我要做那隻跑得比較快的烏龜。

然而我們出生在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我們能看到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我們能看到有些人一出生就坐在我們拼盡一生要到達的重點,我們能看到資本是如何把情人的晉升途徑一步步封死的,我們的眼睛前面沒有遮羞布了。

我和兔子同時出生,他已經坐了火箭到月球陪嫦娥搗藥,而我這隻烏龜卻要望著月亮跑了30多年,已然精疲力盡,然而身邊的人卻還在指責我不結婚不生仔。

烏託邦社會就會有嬰兒潮嗎?

有沒有這樣一種烏託邦社會,人們永遠不愁吃穿,不愁沒地方住。如果我們身處這樣的烏託邦社會,就能迎來人口大爆炸麼?

1960年代早期,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在馬裡蘭州普爾斯維爾附近獲得了一塊農用地。研究所在地皮上興建了一處設施以開展多項研究,其中就包括了卡爾宏領導的那些研究項目。在此,開展了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實驗「老鼠烏託邦」。

1968年,他將4對老鼠放入實驗環境中。該環境底部面積為2.7平方米,四邊圍欄高1.4米。每一邊都有4個直立網狀「隧道」,這些隧道通往各個居室箱、食物漏鬥及飲用水分配。其中沒有任何形式的食物、水源以及住房材料的短缺問題。其中也沒有老鼠的捕食者,唯一的不利之處就是生存空間有限。

起初,老鼠的數量迅速增長,只用了55天便實現了數量翻番。在實驗開展後的第315天,數量達到了620。此後,數量增長顯著放緩,需要145天才會實現一倍的增長。最後一個成活個體是在第600天降生的,此時總數量為2200隻老鼠。

儘管實驗環境的空間設定實際上允許多達3840隻老鼠生活。第315天至第600天期間發生了社會結構及正常社會行為的崩潰。

這些異常行為包括:在斷奶前將幼體遺棄、傷害幼崽、同性性行為的增加、主宰的雄性個體無法繼續維持自己的領地並保護雌性、雌性的攻擊性行為、非主宰地位雄性的消極避世、個體間互相攻擊且不還手。

實驗第600日過後,社會崩潰繼續持續,數量下降到了群體滅絕的邊緣。

期間,雌性停止繁殖,而她們的雄性對象則完全抽身世外了。

雄性變得從不求愛、從不爭鬥,僅僅做一些維持自己生命的事。他們進食、飲水、睡眠並為自己梳毛,所有這些都一個人完成。光滑且健康的皮膚色澤以及無傷疤的表皮成了這些雄性的特徵。他們被卡爾宏稱為「美麗的人」。繁殖行為再也沒有恢復,老鼠們的行為模式永久性地發生了變化。

這項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當所有可利用空間被佔據,所有社會角色被扮演後,個體所體驗到的競爭及其帶來的壓力將導致他們在複雜社會行為上的徹底沉淪,最終導致人口崩潰。

當然人類並不能與老鼠相提並論,但這個實驗的意義還是值得深思的。

很多已婚的朋友都勸我不要結婚先。

婚前說房子結婚後兩人奮鬥慢慢買,現實是基本不可能。特別有小孩後,身邊所有人都會勸你買房子。他們幾乎被房貸車貸壓垮,還有孩子的各種費用。

不婚最大的問題是40歲後該怎麼辦。

人說到底還是群居性動物,越老越害怕孤獨,年輕的時候你可以到處玩,你可以去找朋友,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充滿新鮮感,有長輩、有朋友,這個時候,你的孤獨感並不是那麼強,社會上的方方面面你都處於一種被需要的狀態。

現在不結婚不慌很大原因是父母還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長輩都不在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你的親人了,你徹底被這個社會拋棄了,那時候,你的孤獨感是很難被消除的。你的愛好很難堅持一輩子,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和你聯繫在一起,這種孤獨感很難克服。

人生最大的兩件事就是生和死,一個沒有回頭路,一個沒有後悔藥。

生與不生都要想好,做好決定都不要後悔!

最最後,引用紀伯倫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相關焦點

  • 你以為不生孩子是你的自由,其實你根本沒得選
    不想生,不能生,是我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所以說你,在中國當一個人口學家,其實挺苦逼,你去演講,就忽略。你要多生啊,人人都罵他,早幹嘛去了啊,還要我們生,還有沒有良心!但是其實這些人是想告訴大家如果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的話,中國將會面臨很嚴重的人口結構的問題。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 「不生孩子,玩玩算啦.」露骨聊天記錄,告訴你婚姻有多現實
    圍觀者立馬不淡定了:「啊……不要生孩子?!」「不生孩子不行!」雖然有人表示理解:「丁克家庭。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想生。」「不生孩子可以節約五六百萬。」但更多人為女孩擔憂:「不想生你將來咋辦?你老了誰照顧你?」
  • 父母質問:不生孩子誰給你養老?兒子:我連給你養老的能力都沒有
    一、前言每個人生孩子的目的都不一樣,有人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人是為了體驗當父母的感覺,更有人純粹是因為喜歡孩子……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有人願意生孩子,就會有人不願意生孩子。願意生孩子是人家的自由,而不願意生孩子也是如此。
  • 不生孩子,以後會後悔嗎?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想生孩子,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對有孩子以後的生活比較悲觀。現在生活多自由,想旅遊就出發,想看電影就買票,等有了孩子,下班回家就得餵奶換尿布,哄孩子抱孩…孩子大一點,上學,興趣班沒得停,學不好還得去學校挨批評,上學要送放學要接,偶爾頭疼腦熱進醫院還擔心得要死。
  • 這一批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其實,或許可以反過來問,生孩子有什麼好?為什麼要生孩子?有人說,養孩子就好像在養四足吞金獸,從生下來的奶粉錢開始,到長大後的教育投入等,成長中的每一筆都是巨大的開支。然而在現在這個生活成本高昂的時代,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已經不易,再加上孩子,就更顯得吃力了。
  • 美女,聽說你要結紮?
    不管生不生孩子,是不是打算丁克,這樣的女性都值得我們一視同仁去尊重。在幾個極端的「16歲上環結紮保平安」,「還沒脫貧有什麼資格生孩子」和「產後子宮脫垂的表嫂被家人嫌棄唾棄,連老公出軌都管不住」的這幾個可怕故事場景下,「結紮」好像成了一種標誌著控制自己身體自由意志,很厲害,很牛逼,如同自由女神火炬一樣的方式。
  • 41歲秦嵐霸氣回應「子宮自由」:我生不生孩子,關你什麼事!
    沒有誰規定要過千篇一律的生活,生孩子有生孩子的快樂,不生孩子也有不生孩子的自由,生育之事不應該成為捆綁女性的枷鎖。李誕曾說:」一個社會,不結婚不生孩子不是病,非要讓人結婚生孩子那才是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真的沒必要、也沒權力去過度幹涉或評價別人的選擇。生不生孩子,是別人的自由如今,無論是女明星還是普通女性,到了三四十歲如果還是單身,哪怕她們事業有成,依然會被人質疑不結婚不生育就是個不完整、不負責任的女人。
  • 年輕人「恐婚恐育」成常態?婚後不生孩子,老了會後悔嗎?
    幾乎沒有父母認可子女選擇當「丁克」,而他們最常用的理由就是:「現在不生孩子,你老了怎麼辦?」且不說老了怎麼辦,私以為年輕人更想知道的是,若要結婚生子,怎麼才能不讓當下的生活質量下降。」如果說剛開始還以為表弟的想法是突發奇想,但聽到這句話,又覺得他真的有深思熟慮。不生孩子會不會後悔?這個答案本來就是未知的。那麼那些選擇生孩子的家庭,是不是從來沒有後悔過,是不是晚年十分安穩,我想也不盡然吧。
  • 現在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去生孩子。或者是二胎。要知道當年可是。千方百計的。逃離乘法,卻拼命的生孩子不要說計劃生育了,就是一個價,至少都有兩三個孩子。那會的人都擠破頭想要生孩子,而現在。政府鼓勵你12臺或者是乘孩子都不願意去為什麼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明顯,跟當時的具體社會環境有關。
  •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了?
    而年輕人不愛生孩子,據說是因為成本太高,相關補貼必須提高,來鼓勵他們生育。雖然小編我已經不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但是認識的年輕人和疑似中年人還是有一些的,為什麼他們中絕大多數不願意在三十以前生孩子,甚至一直都不想生孩子呢?真的只是因為補貼拿得太少了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看看他們的,可能沒那麼有普遍性的例子,是否說明了一些「補貼」之外的問題。
  • 真正心疼你的老公,不一定會為你結紮,但一定會戴套!轉給老公看
    之前萌爸以為我是隨口說說,但是後來,每一次睡覺的時候我都刻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萌爸就知道我說的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認真的決定,然後有一天萌爸突然抱著我說,老婆要不我去做個結紮把,我們以後就不要生孩子了,當初看你生萌萌糟那麼多的罪,我還真捨不得讓你再經歷一次。當時聽完以後,我的心裡真的很感動,為了不讓我意外懷孕,他居然願意去做結紮。
  • 溫州蒼南結紮想生孩子怎麼做
    核心提示:溫州蒼南結紮想生孩子怎麼做?溫州建國醫院是浙江省二級醫院,不孕不育科是醫院重點打造的核心科室。醫院重視人才培養和發展,多層次、多渠道引進全國各地技術人才,組成了一支臨床經驗豐富的資深醫生,為醫院的診療水平提供全方位的保障,醫院忠實與全國各地醫院的交流和研討,以不斷提升醫務人員的醫技水平,確保醫療高質量性和醫療安全性。在治療結紮復通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
  • 不生孩子就有罪?儲殷,你可閉嘴吧
    以前女人不工作不掙錢,只能出賣自己的生育價值換得男人的庇護,可是現在女人像男人一樣掙錢養活自己,那她為什麼要把生孩子列為必選項?私以為,這大概是儲殷們的焦慮。畢竟擱以前,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的,你不生,他總能找個願意生的,你不生,你就沒有價值你就老年悽慘。
  • 媽,我決定不生孩子了:你不要孩子以後老了怎麼辦?
    媽,我決定不生孩子了:你不要孩子以後老了怎麼辦?同事小莉今年32歲,結婚快三年了,「你趕緊要個孩子啊,你不小了正好趕上好政策,在過幾年你生孩子都難了。」結婚前媽媽就天天催女兒要孩子。其實就近幾年人口調查統計來看丁克並不在少數。2017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僅為12.43%,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中國的大中城市已出現60萬個自願不育的「丁克家庭」,其中18歲-34歲選擇做丁克家庭的佔10.4%。這意味著,當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育甚至不育。
  •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抗拒生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個人的感受和幸福體驗,如果結婚生子讓自己不快樂,不幸福,寧願單身一人。在當下,多生孩子不但不能提高家庭的幸福,反而會導致一個家庭陷入艱難的困境,尤其是男孩較多的家庭,父母的養育壓力非常大。農村的標語也告訴我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 憑什麼說,不生孩子的年輕人就是自私?
    不生孩子,因為沒有成本養孩子。現代年輕人在生活中做選擇考慮的最大根據是——成本。成本,不僅僅包括金錢成本,還有時間成本、心情成本、精力成本。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巨大,我們要小心翼翼。我們太累了。有些人,認為不生孩子就是自私。
  •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
    也就是說,從他們結婚以來,幾乎都在馬不停歇地生孩子。 你且看看妻子的照片,面容枯槁,完全不像是30歲的年輕人。 他們亂生孩子的理由也很奇葩:因為妻子生病不能結紮,所以頻繁生子 這個理由讓人迷惑,避孕難道就只能結紮? 但從側面說明,這些孩子來到世上,只是一場場「意外」。 假如孩子們知道了「真相」,不知道會不會感到絕望? 因為對父母來說,他們只是一個個序號,多一個、少一個似乎沒什麼區別。
  • 「不生孩子」被罵上熱搜:不生孩子,再成功的女人也是失敗
    不想生孩子,也不是什麼犯法的事情,只要開心就好,沒必要道德綁架。@彌生:我不贊同生孩子是選擇題,針對那些僅僅為了人生安逸不生孩子的人,我只能說:人生從來沒有安逸!而20年前叫囂著不要買房,樓市崩盤的學者,今天又跑到哪去了?!在年輕的時候不要孩子,等你老了想明白了,孩子想要也沒了。
  • 你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也就自然而然得出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曾經我們覺得中國人生得太多,有些家庭寧願違法也要超生:為什麼現在開放生育甚至鼓勵生育,年輕人也不太願意生孩子了?如果人口出生率的問題不解決,只會繼續延遲下去的。還有,購買力的喪失。有多項數據統計,老年人除了醫療支出多,其他方方面面的消費欲望,都不如年輕人。
  • 做人很苦,所以不該生孩子讓他受苦?這不該成為你不生孩子的理由
    ,但是對於她把孩子當挾持,以人間不值得為由聲稱不該生孩子,我是不敢苟同的。01我支持任何生育自由,也尊重所有不願生孩子的人的決定,但我希望不要把不生孩子的原因歸結為「你覺得活著太辛苦,你覺得孩子不該來受苦」。也許你過得不如意,也許你覺得世間有太多不公平,也許你生活的壓力很大讓你根本感受不到人生的美好,但這不代表你的孩子未來也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