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在所居,人固擇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鹹陽,人臣極位。一夫誑惑,變易神器。國喪身誅,本同末異。——司馬貞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王朝——秦朝。在此之前,秦國一共花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這之後又花了數年時間建立了前無古人的全新國家體系。
而在這浩瀚偉大的事業背後,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影子,他就是大秦帝國的第一位丞相,也是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位丞相——李斯。
李斯何許人也
戰國末年,李斯出生於楚國的汝南上蔡,即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
李斯一開始是在楚國任職掌管文書的小吏的,當時年輕的李斯已經娶了一位賢惠的妻子,生下了可愛的兒子,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但是在李斯任小吏期間,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了他命運的小事。
有一次,李斯發現廁所裡的老鼠十分膽小,它們在遇人或狗到廁所的時候,都會飛快逃走。他又去觀察了米倉中的老鼠,發現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全然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史記·李斯列傳》
此事之後,李斯便生出了爭名逐利的想法,決定要幹出一番事業來。
為了做出一番事業來,李斯辭去了小吏的職務,來到了齊國,拜了大名鼎鼎的荀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荀子為師。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李斯學成之後,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楚國,因為在當時楚國雖然疆域遼闊,但是楚國最近幾代的國君和之前相比已經大不如前,全部是庸碌之輩。而在當時國力最為強盛的無疑是秦國,在戰國末期基本已經是秦國一家獨大,列國苟延殘喘的局面了。
在經過了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之後,李斯決定前往秦國。他之所以會選擇秦國,一是秦國欣賞法家人物,曾經採納商鞅之策進行變法;二是秦國歷來重視六國賓客中的有才之士;三是秦國有著統一六國的雄心壯志。
輔佐秦王統一六國
當時的秦國,秦王嬴政還未親政,朝政大事都把持在相邦呂不韋手中。
六國賓客來到秦國想要謀得一官半職,都需要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因此呂不韋門下賓客眾多,數量達到了三千以上。李斯來到秦國之後,亦經人介紹投入了呂不韋門下。
李斯的路走對了,很快,他就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機會。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史記·李斯列傳》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此時已經除去了禍亂宮闈的奸臣嫪毐,將擅權專政的趙太后軟禁在了雍城,亦免去了呂不韋的官職並將其發配蜀地,在登基了十年之後,這位躊躇滿志的青年君主終於將朝政大權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秦王嬴政和李斯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統一六國的時機到了。
李斯向秦王進言:「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先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得到了朝廷大臣們的一致同意,也使他受到了秦王的賞識,被提拔為長史。
後來,李斯又向秦王提議離間六國君臣,他勸秦王派遣使臣去各國收買、賄賂那些諸侯大臣,順從者便重金結交,不服從的人則儘快除去,果然使得六國君臣離心,朝政混亂。李斯也因此被封為了客卿。
「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 」——《史記·李斯列傳》
正當李斯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事,差點讓他辛苦籌謀的仕途前功盡棄。因為倍感威脅的韓國因為懼怕秦國,在此時使出了一條曲線救國的計策。
韓國派遣了水工鄭國來到秦國,鼓動秦王在國內興修水利,修建一條水渠。他明面上大談特談修建水渠的好處,實際上真實的目的是想要讓秦國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興修水利的工程上面來,從而達到「疲秦」的效果,減緩秦國伐韓的進程。
理想的確很豐滿,但可惜「術業有專攻」,水渠修建到一半,鄭國的目的就暴露了。
秦王大怒,要處置鄭國,鄭國連忙使出了自己所有的專業知識,向秦王將修建此渠的好處又一一陳情了一遍,並言說此渠一旦修成,當為秦國萬世之利。最終秦王被成功說服,水渠得以繼續修建,鄭國也保住了小命。
雖然鄭國作為間諜十分失敗,但是作為當時傑出的水利專家,鄭國所修建的這條水渠確確實實地推動了關中的農業發展,使得八百裡秦川成為了富饒之鄉。這條水渠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鄭國渠,它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話分兩頭,鄭國的危機是解除了,李斯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在六國洞悉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之後,紛紛派遣了許多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朝廷內外對於外客的議論很大。恰在此時,鄭國修建水渠的目的給暴露了,群臣怒了,紛紛上書勸諫秦王:「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
因此,秦王便下了逐客令,而來自楚國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史記·李斯列傳》
驟然被驅逐,李斯一時間方寸大亂,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他只得按捺下內心煩亂的思緒,在進行了一番斟詞酌句之後,給秦王寫了一封勸諫其不要逐客的信,也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在信中說道:「臣知道了群臣在商議驅逐外客,認為這有些矯枉過正了。從前秦穆公求賢若渴,便從西方的戎請來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又任用了從晉國來的丕豹和公孫支。正是因為秦穆公任用了這五位賢才,後來才得以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而秦孝公亦重用商鞅,實行了新法,移風易俗,才得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不僅打敗了楚、魏兩國,還將秦國的疆域擴充千裡,使得秦國一家獨大。秦惠王採納了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範雎,因此削弱了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使得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才使得秦國有此成就,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史記·李斯列傳》
秦王看了李斯的信,大為觸動,當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亦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了廷尉。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史記·李斯列傳》
自此,以李斯為首的秦國顧問天團開始一心一意地輔佐秦王嬴政,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全新國家體系的幕後推手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建立之初,秦王嬴政在和自己的顧問天團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決定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
而對於秦始皇治下史無前例的遼闊疆域該如何治理,群臣紛紛各抒己見。
當時的丞相王綰提議延續周朝的制度,將國土進行劃分然後分封給諸位公子。而身為廷尉的李斯則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李斯認為天下既然已經得到了統一,再建立諸侯國,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他提出用郡縣製取代分封制。
李斯的想法深得帝心,秦始皇當即採納,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由此建立起了一套有利於國家長期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
在文化方面,李斯提出了「書同文字」的建議,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使用秦篆。
當時剛剛實現統一的中國急需一種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開始研究這種標準字樣,小篆便應運而生了。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
倉頡篇
不久之後,李斯又採用了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了新的書體——隸書。
唐代梁升卿隸書《唐御史臺精舍碑》
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被確立了下來。隸書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時期楷書流行了起來才漸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小篆和隸書因其獨特的風格而深受後人喜愛。
當今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為「正、草、隸、篆」,其中隸書和篆書就佔了半壁江山,李斯功不可沒。由此可見,除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外,李斯還是出色的文學家和書法家,當時秦朝的傳國玉璽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篆字,就是李斯親手所書。
總的來說,李斯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他整體的政治主張全部都是圍繞著加強中央集權和加強君權來開展的,其中有不少政治思想都被後世封建帝王們所沿用了。
李斯晉升為大秦丞相的時候,距離他初入秦國已經過去了三十四年。從楚國小吏到相國舍人,再由郎官做到長史、客卿、廷尉,他見證了秦國掃滅六國的偉業,最後終於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在李斯權勢最盛的時候,他的長子李由受到重用被任命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川郡的郡守。李家還與皇室互通婚姻,成為了兒女親家,「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做官做到了李斯的份兒上,可以說是此生無憾了,可惜花團錦簇之時總會出現命運的分岔口,此時的李斯絕想不到自己會面臨那般慘烈的下場。
腰斬滅族
公元前210年,年過半百的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倒,最終病死在沙丘。
秦始皇臨終前命令當時在蒙恬軍中擔任監軍的公子扶蘇接班,並遣使將遺詔送至蒙恬軍中,可惜遺詔還未發出,秦始皇就病死了。
負責詔令傳達是中車府令趙高,他素來與扶蘇不合,而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關係親近,為了個人安危及前途考慮,趙高便將詔令扣下不發,轉而找到了丞相李斯。
不得不說趙高也是一個洞悉人性的人物,他十分清楚李斯的弱點在哪裡,找到李斯之後便開門見山的說道:「丞相自認為論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公子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全部拿來與蒙恬相比的話,您有哪一點能勝過蒙恬呢?」李斯回答道:「都比不上他。」趙高便開口勸說道:「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不能安然的懷揣通侯的印信榮歸故裡的結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
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裡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願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資治通鑑》
李斯動搖了,秦始皇驟然崩殂,公子扶蘇遠在天邊,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之下,李斯選擇了自己的權位。
李斯與趙高合謀矯詔處死了扶蘇和蒙恬,然後將鹹魚放到秦始皇的車上,遮擋住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回到鹹陽後,他們便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史稱秦二世。這場變故,在史書上被稱為「沙丘之變」。
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之。從直道至鹹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資治通鑑》
然而後續事情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胡亥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他不僅不務朝政,將朝中大小事務一股腦交給已經成為郎中令的趙高打理,還耽於享樂,為了修好阿房宮,徵發徭役,把百姓推向了苦難的深淵。
李斯既不甘心權力被架空,又對胡亥和趙高狼狽為奸、倒行逆施的行為不滿意,便經常向胡亥上書勸諫,漸漸地便讓貪圖享樂的秦二世產生了膩煩心理。
沒過幾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為了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又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一起勸諫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史記·秦始皇本紀》
當時,秦二世正與宮女宴飲作樂,見到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 遂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了。
二世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勢地位,已然將李斯當作了眼中釘,他藉機誣陷李斯與其子李由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屈打成招,被迫承認謀反。
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於市,其家人被夷三族。臨死時,已經七十三歲的李斯對同赴死難的二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結語
李斯的政治生涯成績斐然,如果不是後來他被貪婪蒙住了心智,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榮華一朝踏錯,一定會名流青史,受萬人敬仰。一代名臣,最終卻得到了腰斬滅族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