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乃禮儀之邦,尤其尊師重道。因此,每當教師節,或重要的考試結束以後,為了表示感激,學生總是會不約而同地給老師送上鮮花或賀卡。
在這些卡片上,學生們最喜歡採用的方式,就是摘錄古詩詞。畢竟這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真情溝通,需要有墨香。在浩瀚的古詩詞中,有這麼兩句詩,常常被學生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然而,身為一線教師,近日有位家長跟我聊天表示,他家孩子在送老師的卡片上寫了這14個字,卻被老師批評不懂事。此事被家長們知道後,大家都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不過隨後,老師的解釋,也引起了家長們的討論。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首詩:
《無題》作者: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無題》,李商隱的無題詩,堪稱唐代詩壇的一絕。後世有人常說,李商隱之後,再無《無題》詩。李商隱的詩,常常略顯晦澀難懂,哲理意味很濃。比如他的《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就充滿了老莊思想的哲理意味。不過,本期這首《無題》卻比較易懂,一般認為,這首詩就是一首情詩,寫的是一位女子對愛人的無比思念。
詩的首二句便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詩的詩眼。「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多少愛戀中的有情人的共同情感體會。正是在這樣一種傷情的體驗中,才引出了下面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所謂的「絲」,乃是通「思」,說的是內心的思念不止;所謂「淚」本是蠟燭的蠟滴,這裡比喻戀人的眼淚。按照原詩的意思,這句詩就不能理解為是歌頌奉獻精神,而應該是禮讚愛情中的傷情體驗。
筆者了解到,這位老師之所以會覺得這詩不適合形容園丁,其實有兩個原因:首先,這首詩確實從字面上來看整體意境是偏向悲觀落寞的情緒,這與老師期待的學生的朝氣蓬勃有所差距。詩中提到了的「到死絲方盡」之語,確實也有些不太「吉利」和傷懷,老師或許並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年輕小小的,就去體會這種悲觀的詩情。其次,這詩是歌頌愛情的,用來形容師生情,不太合適。
其實從字面上來看,老師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細細想來,就會發現他給的理由其實並不太站得住腳。我們要明白,很多古代詩歌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對它們的認知會發生改變。還以這兩句詩為例,老師的解釋是傳統詩評家的共識。但是對於並未體味過愛情滋味的學生而言,不能理解到那個高度,也是情有可原的。
凡事我們必須設身處地,將自己還原到學術的角度,也許對這首詩的理解就完全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所謂春蠶到死,指的是人短暫的一生,春蠶在短暫的一生中,卻為人們帶來了蠶絲,這是多麼可貴的奉獻精神。春蠶的奉獻,是以生命為長度,為代價,因而可敬可愛。蠟燭也是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不正是老師的精神寫照嗎?
古代詩詞中的不少好句子,慢慢脫離了原詩的語境,成為俗語,融入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因而,只要在生活中對這些句子的解釋是通的,又何必強求必須回到原詩,何必強求必須以詩評家的高度去要求普通學生呢?況且,學生的一片赤誠之心,相信老師們都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樣的學生,如果都能算不懂事,那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其實像這種詩歌意義上的變化,除了李商隱此詩外還有很多。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現代人經常用它來形容愛情,甚至用在婚禮上,但事實上這首詩出自《詩經》,最開始它是用來描寫袍澤之情的。同樣的,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是歌頌愛情,並非字面上說窮夫妻事事不順,但是成為了俗語後,大家都已經接受了後面這種用法。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詩歌自問世開始就有了生命力,大家在使用時其實不用那麼刻板。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