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鄉村治理路徑:發揮農村多元化社會組織作用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張尼)近期,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就鄉村治理提出了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引發關注。

  14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寧波市鄞州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鄉村全域治理體系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如何加強新時代鄉村治理理論研究、創新農村社區治理的路徑措施等議題成為焦點。

資料圖:寧波市鄞州區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供圖)

  專家:發揮農村多元化社會組織作用

  《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村基層黨組織更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以黨組織為領導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村民自治實踐進一步深化,村級議事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方面能否真正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成為會上專家關注問題。

  「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家庭離散化的發展趨勢,並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村莊人去地荒,鄉村失去了生氣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這給建立現代農村治理體系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和難度。」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李春生在會上分析了目前農村的現狀。

  他強調,鄉村治理真正實現有效管用,很重要的前提要把基層黨組織抓實建強。

  李春生強調,不少地方也都在探索經驗,比如一些地方基層黨組織強化帶頭作用,通過助貧富民、調節矛盾等日常工作,隨時隨地為農民提供服務。

  此外,在李春生看來,農村多元化社會組織能否在鄉村治理當中的鄉村經濟、社會事物中發揮調解、溝通、協調作用也非常重要。

  他以農民合作社舉例分析說,合作社在組織開展生產運營,發展公共事業,協調事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對於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有序是非常有益的。

  在會上,中華全國供銷總社監事會副主任王韓民強調了衡量鄉村治理到不到位的指標。

  他認為,這其中包括三個硬指標,三個軟指標。硬指標包括: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三個軟指標包括:農民的文明素質素養有提升;農村的農民遵紀守法,法治建設有提升;鄉村和諧穩定。

  「三個軟任務在今天鄉村全域體系裡邊更為重要,也更為緊迫。」王韓民強調。

14日,「鄉村全域治理體系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供圖)

  聚焦地方經驗:鄞州鄉村治理實現全覆蓋

  此次研討會上,地方政府也分享了本地區鄉村治理的經驗。

  寧波市市委常委、鄞州區區委書記褚銀良在會上介紹稱,鄞州鄉村治理目前的一大特點就是全覆蓋。

  他解釋稱,全覆蓋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是鄉域全覆蓋,即把傳統的鎮村治理,延伸到每一個平臺、合作社,深入到每一個組織、群眾,延伸到每一個網絡、網民,做到網上網下的全覆蓋;二是領域全覆蓋,即鄉村治理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大格局的治理。

  褚銀良強調,鄞州採取了多重具體措施。例如,鄞州大力加大第一書記的選派,結合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採取全脫產任職、全日制住村的方式,把部門優秀年輕幹部下發到攻堅任務重、矛盾複雜村,去摸爬滾打、與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

  此外,鄞州還開展了全媒體矩陣「局長問政」,讓群眾當考官、讓局長來答題,通過現場提問、當場答覆、下場整改,倒逼公共服務、環境整治、交通出行等問題的有效解決。

  探索鄉村治理的有效模式也是各地都在推進的工作。據此前農業農村部消息,中國已啟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活動。

  據介紹,活動將在全國選擇100個縣(市、區)作為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選樹100個示範鄉鎮和1000個示範村。

  農業農村部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在研討會上表示,選定一千個村、一百個鄉鎮作為鄉村治理比較有特色的示範村鎮,旨在讓大家身邊有可學、可借鑑的環境。(完)

相關焦點

  • 彭輝: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路徑探索
    市域社會治理在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分析實踐中多元主體參與市域社會治理呈現的突出問題,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實際國情,嘗試提出解決方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路徑。
  • 【名家說法】彭輝: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路徑探索
    市域社會治理在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分析實踐中多元主體參與市域社會治理呈現的突出問題,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實際國情,嘗試提出解決方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路徑。
  • 以農村社區建設引領鄉村治理
    農村作為基本的社會治理單元,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村級治理與社區治理雖有共同之處,但各自側重點不同,農村注重發展,社區在於服務。  鄉村治理要圍繞健全村級治理體系發力,通過各方努力、參與配合和長期不懈的堅持創新,夯實基礎,深化三治融合,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 農業農村部答封面新聞:鄉村治理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顯著作用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鄉村治理體系在農村地區的聯防聯控、鄉村衛生、人居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12月2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有關情況。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毛德智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對鄉村治理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予以肯定。
  • 充分發揮新鄉賢參與鄉域社會治理的獨特作用
    ● 近年來,浙江瑞安將新鄉賢作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形成全市統籌、鄉鎮主體、村居配合的三級協同聯動工作體系,出臺鄉賢禮遇「瑞安八條」等機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瑞安市陶山鎮在「三治融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鄉賢參與鄉域社會治理的獨特作用,拓展延伸出了以「賢政、賢智、賢資、賢調」為主要內容的「賢治」內涵
  • 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討論壇
    社會組織作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從早期的農村區域發展、扶貧、教育、健康等領域到現在的鄉村營造和振興,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為進一步探索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意義和價值,研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探索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和策略,擴大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影響力,特此舉辦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論壇。      誠邀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奮進的各社會組織、政府基層部門、社會企業及各界關注鄉村振興的朋友一起開啟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討論壇!
  •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村裡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等「三留守」群體參與意願與能力有限,導致鄉村治理主體缺失,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乏力。部分鄉村甚至連村兩委換屆選舉都缺乏合適人選,班子成員老齡化日益嚴重,只能勉強扮演「維持者」的角色。短板二:土地分利化與鄉村廉潔農村土地資源成為「香餑餑」,也成為「蠅貪」高發地帶。
  • 2021年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工作要點:深化鄉村治理體系,盤活宅基地!
    指導推動全國115個試點示範縣(市、區)在鄉村治理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積極創新,圍繞8個方面的試點內容,探索一批鄉村治理的有效模式和路徑。加強試點示範工作指導和經驗交流,定期調度試點示範工作情況,組織開展試點工作中期評估。圍繞試點內容和鄉村治理重點領域,分專題、分區域舉辦系列研討會。3.創新鄉村治理工作抓手。
  • 農村社會呼喚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其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在於加強對鄉村自主性社會資源的挖掘,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形成多元主體互動融合的長效治理機制。之所以要構建長效機制,原因在於農村社會治理問題具有複雜性,農民、社會、企業、市場等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有限,很多農民沒有養成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習慣,只有增強協同治理的長效性,才能更好地貫徹現代治理方法,讓更多的人共享治理成果。
  •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帶動作用——二談深化拓展「萊西會議」經驗
    無論是早期的村級組織建設「三配套」、後來的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還是當前的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鄉村網格化治理,一個不變的精神內核,就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讓黨的旗幟在農村各領域高高飄揚,形成「眾星捧月」的基層治理合力。
  • 鄉村日益凋敝怎麼辦?半月談提煉出鄉村「新治理」十三種模式
    編者按 昨天,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推送了一篇題目為《空心化、黑惡化、信訪化......這五大短板阻礙鄉村振興!》的文章,指出鄉村治理存在五大短板,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 當前農村社會治理面臨哪些新問題
    因此,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和分析當前農村社會治理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採取多種有效舉措來應對與解決,對於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群眾安居樂業、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農村社會治理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第一,農村社會發生結構性變遷,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
  • 社會工作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新時代的重要任務。社會工作作為一門關注人的發展和致力於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學科,與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相契合。將社會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發展過程,既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專業特色,又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為什麼要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對此,《建議》提出,「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其重要性、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治理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 協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時強調,繼承和發揚黨管農村工作優良傳統、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一、「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生成邏輯  在中國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中,特別強調治理者的道德品質及其率先垂範與榜樣示範作用,道德教育與倫理教化成為鄉村治理的主要工具,德治是傳統鄉村社會治理模式的核心特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民自治成為鄉村治理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鄉政村治」成為我國農村社會的基本治理架構。
  •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社區成立志願者服務聯合會,組建工作專班,強化黨委對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堅持把志願服務與社區治理結合起來,定期召開專題會,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進,推動社區社會組織迅速發育完善。按「奉獻+才藝」模式,將志願者分類排隊,組建社會組織24個,其中公益類11個、文體類13個,登記註冊志願者達1120多人。社區專兼職幹部帶頭加入志願者行列並發揮骨幹作用。
  •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為什麼說黨建引領是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精細化的定向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特別強調要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要突出政治引領功能,充分發揮黨組織推動基層發展、服務基層群眾、凝聚基層人心、促進基層和諧的作用。
  •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專題 | 基於地權改革與社會治理的鄉村振興法治思維
    具體而言,就是要打破鄉村振興的領域隔閡,守住農村地權改革底線,正確把握「三塊地」的改革方向,兼顧國家、集體與農民利益;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地位,強化鄉村黨組織權威,以村規民約為基礎,形成民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秩序,同時規範集體經濟組織、大力發展鄉村社會組織;雙線構建「掃黑除惡」長效機制,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 發揮好社會手段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傳統只是強調發揮環保社會組織的作用,這次《指導意見》強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參與環境治理」,這就明確了社會團體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需要發揮的作用,表述比過去更清楚。有了這個國家層面的文件,全國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都必須加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它們會是我國環境社會治理中一股富有活力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