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9可以分成3和幾?
孩子:3和6
爸爸:還可以分成幾和幾?
孩子沒答上來就努著臉拍手說:「沒事,沒事,爸爸給你鼓掌,太棒了!」
爸爸接著說:「快寫,寫6」
孩子急了:「寶貝會寫,會寫,爸爸你別吼我!」
爸爸:「我不吼你!」
孩子寫完,又開始給自己鼓掌,親貝網小編剛開始看見這個視頻覺得這孩子可真逗,求生欲真強。可是仔細一想就覺得,他一定是日常被吼,他害怕極了,才有這種反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的童年根本不知道池塘和榕樹長什麼樣,他們只知道各種興趣班和寫不完的作業,挨不完的吼。
他們不缺物質,最想要被愛,可是「愛」最難以啟齒,因為父母覺得你不需要,你只需要好好學習文化課和才藝。
這種被催熟,一直灼燒著孩子們的心。家長的責罵也讓他們快要停止愛自己。
前浙江大學教授鄭強除了反對把孩子送出國外,給英語教育太大的權重之外,一直致力於呼籲教育孩子該尊重生長規律,不剝奪他們的天性、教育孩子重在人格培養而非知識這些方面。
過早的嚴格要求和強行灌輸知識對孩子是一種摧殘和催熟
鄭強教授覺得,幼兒教育正在毀滅一代人,她們本該開開心心玩兒的年齡階段,被報了一堆培訓班,甚至很多孩子從2歲就開始上早教班。
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周內、周末還是寒暑假都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反正老師和家長可願意,甚至還有報班攀比之風。
鄭強教授覺得,很多小時候奧數獲獎的孩子後來並沒有成才,中國人之所以難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掠奪式的教育。
小時候過度的灌輸知識和嚴格要求摧殘了他們的想像力,讓他們很早就變得疲憊不堪,長大後面對科學和學術早已身心俱疲。這是一種催熟,是拔苗助長的結果。
親貝網小編覺得湖南衛視的綜藝《誰知盤中餐》就特別有意義,或許是節目組發現了現在教育的現狀。
在別的家長在「雞飛狗跳式」輔導作業、孩子在烈日烘烤下輾轉於各類輔導班的時候。有4組城市家庭悄咪咪的去了農村歷練生活。
小地方的家長帶孩子去大城市旅遊,開闊孩子的眼界,讓他們有更大的夢想,見識更遠的地方,不要囿於現在的生活圈子。
《誰知盤中餐》是讓孩子從鋼筋混凝土裡探出頭來享受自然,感知盤中餐粒粒之來源,驕陽和酷暑,動物和稻田,別樣的生活給孩子們的不只是飲水思源、珍惜一粥一飯。
更是讓他們看到生活不一樣的一面,城市的孩子去鄉村體驗其實就跟小地方的孩子去大城市有異曲同工之妙。生活像鑽石,每一面的挖掘都是新大陸,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見識。
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讓他們去鄉村生活一個假期,收穫可能要大於他們好幾個假期在各種培訓班所得。
當孩子們看到成群的小豬、新鮮的秧苗、打水的泵、用柴點火的農村大鍋,此刻歡呼雀躍,滿是好奇心的孩子們,跟大自然一樣充滿靈氣。
天真、快樂,主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這才是孩子該有的樣子。
親貝網小編真的覺得某音視頻中的爸爸該帶孩子上這樣的節目,或者讓孩子來體驗體驗這樣的生活,而不是把孩子逼成一個時刻謹小慎微、察言觀色的「小大人。」
在過度灌輸知識之後,很多的孩子開始產生恐懼的心理,一提到學習就牴觸。這種習慣和心理可能還會沿襲到下一代。還有很多的孩子會叛逆,越管教越叛逆要麼就是等到上大學以後開始瘋狂玩耍,找補以前的缺失。
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被家長「殺死」
「真正完美的人是在內心,教育的根本不是讓孩子去賺大錢,過好日子,而是讓他們有健全的人格。我不知道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為什麼把老年人的沉穩,官場的圓滑當做優點去教育孩子?孩子不就是該解放天性,積極向上,青春、靚麗、敢於表現自己嗎?」
鄭強教授所說的逆生長規律教育孩子,這種情況現在真的特別多。很多家長開始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他們為之自豪的時候,孩子已經「死去了」,再無童心。
《誰知盤中餐》裡,6歲小女孩安安的爸爸在安安擦喬治的時候就特別生氣。一大家子人都在做飯,因為點不著農村的柴火而變成熱鍋上的螞蟻,擔心午飯沒有著落的時候,只有安安一個人在給布娃娃喬治擦耳朵。
爸爸一上去就是一頓指責:「你竟然在這兒擦喬治,擦它有什麼用吧,你能幹點有用的事嗎?」安安超級委屈地說:「那它髒了啊,粘上了泥水,它這麼可憐。」
爸爸壓根就沒想到在6歲的女兒眼裡,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包括布娃娃喬治,它是家庭的一員,它的耳朵髒了,給它洗乾淨跟一家人有飯吃是一樣重要的。
安安的爸爸沒有考慮女兒的年齡,覺得她現在就該像個大人。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就該跟郎朗一樣。10歲左右的郎朗帶著弟弟和安安姐妹去買菜,結果他們把安安買零食的錢花掉了。郎朗第一時間就去把自己最愛吃的韭菜退了。
還錢給安安買零食,結果自己的弟弟開開又鬧上了,他又去退了三次雞蛋,4個人裡除了他,所有人都有零食了。看到這一幕,李玥童的媽媽就特別羨慕,覺得郎朗這樣的孩子真的特別好。自己家為什麼培養不出來的孩子。
雖然郎朗的媽媽解釋郎朗天生就是這樣的,但是我覺得別的家長真的沒有必要羨慕也沒有必要把孩子培養成郎朗這樣為了別人就無底線一直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沒有必要讓孩子過早的有成人那樣的為難和痛苦,比如給別的孩子讓玩具什麼的。
我們應該從小教孩子助人為樂必須建立在自己力所能及和不損害自己的利益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女孩子,這樣才不容易被壞人騙。當然像郎朗這種天生的就讓他這樣生長吧,畢竟他的犧牲不是建立在自己難過的基礎上。
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童真,童言無忌和作自己是孩子最有魅力的地方。長大以後的我們有那麼多的言不由衷和行不由心,為什麼我們要那麼早催熟孩子,讓他們變成我們最討厭的樣子呢?
嚴父慈母,嚴父首先應該對自己嚴格,好的父母應該跟孩子共同成長
《誰知盤中餐》這個節目裡最好的地方是孩子和家長相互觀察,節目形式新穎,這樣更有利於雙方問題的暴露和解決。家長觀察孩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看到每個孩子的成長問題和改變過程。
孩子觀察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受到自己父母身上存在的問題。孩子們為家長做了一頓飯,但節目組沒有說飯是孩子做的。彤彤的爸爸吃到一盤臘肉後,直接吐槽:「這回豬油渣嗎?這也太難吃了,全是鹽。」
爸爸媽媽們有人提出飯應該是孩子做的,不是飯店做的,所以味道才這樣。含蓄的提醒並沒有讓彤彤爸爸停止吐槽:「如果真的是孩子做的,我就好奇這個豬油渣是誰做的,真的全是鹽。」
孩子們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都捏了一把汗,覺得彤彤爸爸太過分了,還一直在說。彤彤再也忍不住了,哭得稀裡譁啦的。
其實彤彤爸爸也不會做飯,可是他對孩子的要求卻很高。黃磊說:「我們教育孩子有很多陋習,其實嚴父慈母,嚴首先應該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對孩子嚴格。」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共同成長,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給別人做孩子,大家都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特別是不足。一起學習和改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形式。
讓孩子先成為孩子,父母可以學習做父母,大可不必一開始就讓他們告別單純,「殺死」孩子,讓小小的外殼裡裝的都是深沉。未來要吃很多苦,經歷很多的磨難,為什麼這麼急著再強加壓力給他們呢?
信息來源:育兒連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