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實驗站人才斷層 五年只招到一名大學生

2020-12-17 搜狐網

  祁陽紅壤實驗站5年來只招到一名大學畢業生

  從湖南衡陽到廣西友誼關的322國道83公裡處,有一條長滿野草的小岔道。幾乎沒人會注意,小路盡頭會有一個國家級科學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

  1994年,這個離最近的鄉政府也有1公裡多遠的實驗站,走出了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可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工作條件艱苦,實驗站人才不斷流失,最近5年更是招不到一名大學畢業生。「如果再沒有人來,實驗站可能生存不下去了」,今年52歲的副站長秦道珠說。

  1992年起,大批科研人員以諸多理由離開

  為解決湘南低產田而建立的祁陽紅壤實驗站,至今已經有45年歷史,前後有160多名大學生曾在這裡工作。1960年至1966年,響應中央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號召,北京中國農科院的7名青年,加上湖南省、衡陽市和祁陽縣同時選拔的15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到祁陽縣官山坪村,要把當地水稻產量成倍提高。隨後一段時間,陸續又有科技人員被抽調到這個艱苦的實驗站。7年裡,這裡的科研人員最多時達到57名,平均年齡24歲。村民們回憶說,實驗站裡整天發出小夥子們開懷的笑聲。

  這樣的情景很快被「文化大革命」改變。實驗站受到嚴重破壞,大部分科研人員被打倒,只有4人留下,給實驗站看家。他們白天接受勞動改造,偷偷摸摸做試驗,晚上躲進小屋,點著煤油燈查資料、寫實驗報告。

  1978年後,全國掀起向科技進軍的高潮。湖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衡陽農校、寧陵農校和長沙農校等學校分配來的46名大中專畢業生,給實驗站注入新的活力。

  當科研工作再次走上正軌時,1984年,華中農業大學一位大學生在實驗站待了兩年之後,提出離開。理由很簡單,實驗站離他老家湖北太遠,加上工作生活環境太苦不能適應。他的離開像一枚重磅炸彈,把實驗站青年人的思想炸得七零八落。面對艱苦的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離開的念頭。

  實驗站開始想各種辦法,盡最大努力挽留這群富有朝氣和才華的年輕人。為了讓大家開闊視野,每年11月,實驗站分批派科研人員到北京圖書館查找資料,到其他單位進行業務交流,鼓勵科研人員多參加國際、國內的各種學術會議。從20世紀90年代起,實驗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送科研人員到澳大利亞合作單位或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學習。實驗站還將一些小課題從開始申請到最後寫論文都交給年輕人來做,讓他們在業務上得到鍛鍊,有成就感。

  但種種努力仍然擋不住人才流失。從1992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以「找不到女朋友、家裡來人沒地方住、待遇養活不了自己」等為由離開實驗站。流失一直持續到2001年一名骨幹副站長離開。實驗站最後只剩下16人。

  2002年實驗站有了自來水,結束了喝泥巴水的歷史;同時還擠出有限資金,把站前泥濘的小路拓寬,這條長600米、有9個彎的小路原本只有兩米寬,顛翻過一位來訪韓國專家的小車。2003年,實驗站又在衡陽用土地找房地產商換了幾十套房子,讓科研人員可以住得寬敞點。

  但從2001年到今年7月,實驗站沒有招到一名大學生。副站長秦道珠說:「招大學生招得我們心都涼了。」目前,實驗站剩下的16人中,能搞科研的只有8人,年紀最大的55歲,最小的38歲,平均年齡50歲左右,人才出現嚴重斷層。

  當地百姓為實驗站立碑,「希望每個字都能表達謝意」

  紅壤實驗站三樓榮譽室,各種獎狀在桌子上擺得密密麻麻,和人才流失一樣,實驗站的成績同樣引人注目。

  湘南紅壤低產田耕作後泥土不爛,土塊跟鴨屎一樣大小,產量只有100公斤左右,被當地老百姓叫做「鴨屎泥」。1960年,實驗站成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對「鴨屎泥」進行調查,走訪了50多個村,召開了140多次調查會,實驗了幾十種肥料。經過3年努力,終於解決了這一問題,畝產提高到287公斤,缺糧的官山坪村變成了餘糧村。據1964年不完全統計,這一方法在湘中南地區推廣295萬畝,增加稻穀1.8億公斤。1964年,實驗站解決「鴨屎泥」的成果,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0年以後,實驗站開始嘗試在丘陵地帶、不同海拔的地方種不同的作物。科研人員不僅自己試驗,還手把手地教當地農民。丁源衝村村民聶小春,就是試驗的受益者。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他在山下種水稻,在山腳種西瓜和玉米,在山腰種果樹和牧草,在山頂種保持水土流失的樹木。這種立體模式很快取得了效果,僅牧草養羊這一項,聶小春家裡每年就可以增收6000多元。聶小春說:「實驗站將科學技術變得實實在在,能讓農民富裕」。

  有這種感受的不止聶小春,所有村民都得到過實驗站的技術指導。今年70多歲的官山坪村老支書王風元說,實驗站不僅讓村民們吃飽了,還讓大家富裕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1995年實驗站提出的立體農業模式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在全國推廣。據統計,45年來,實驗站獲得國家級獎項3個,省部級獎項19個,幾乎每兩年就有一個獎項。

  1995年紅壤實驗站成立35周年,老百姓和縣政府在站裡立了塊碑。負責起草碑文的原祁陽縣縣委副書記黃承先說,碑文先後請了3個人寫,修改了無數次,「我們希望每個字都能表達我們的謝意」。

  雖然遠離都市,但「實驗站在國際上的名氣比國內大」,科研人員笑著說。從1983年以來,來自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12個國家的200多名專家,先後到這裡考察合作,實驗站也有65人次出國考察、培訓。

  2002年在實驗站住了5個多月的韓國博士樸洪圭感嘆,「所有村民都認識科技人員,你們不僅在實驗室工作,更把科學實驗做到了農民心裡」。到站裡訪問的澳大利亞博士羅伯特臨走把一頂太陽帽送給曬得黑黑的科研人員。

  2001年實驗站從800多個野外實驗站(臺)裡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30個「國家野外觀測實驗站(臺)」之一。紅壤實驗站是農業研究領域惟一的一個,今後將承擔更多的國家級實驗項目,為相關部門提供更多的參考數據。

  2004年,世界頂級土壤研究站———英國洛桑實驗站專程到這裡交流業務。因為歷史悠久,洛桑實驗站的1克實驗樣土比1克黃金還貴。在我國,紅壤實驗站也是土壤長期性研究最早、取得成績最大的實驗站。「我們要成為中國的洛桑」,站裡的規劃這樣寫道。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問是實驗站的

  王伯仁蹲在田埂上,戴著破舊的草帽,褲子卷得很高,一邊吃餅乾,一邊跟身邊除草的老農聊天。這位看上去和農民沒什麼差別的副研究員,早晨5時起床到田裡取土樣,剛停下來。遠遠望去,應了老百姓形容站裡科研人員的一首歌謠,「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問是實驗站的。」吃完早飯,王伯仁還要做完40畝旱田的土壤取樣。

  副站長秦道珠說,王伯仁工作了20多年,一個月工資也就1000多元,老婆下崗了,還要供一個孩子上學,「非常困難」。剛來的大學生,工資還不到500元。作為國家級實驗站,這裡的條件讓所有到過這裡的人吃驚。

  科研人員走出辦公室,就進水稻田,每天要頂著烈日在野外工作8小時以上。「大家都在地裡,所以白天從不開會,吃完晚飯,開始討論問題。」科研人員高菊生說。

  20世紀60年代建起的房子,室內陰暗潮溼,牆面已經面目全非,牆角的小洞可以透風。實驗室地面已經坑坑窪窪,實驗桌上的油漆幾乎被磨光。官山坪村老支書王風元說,「站裡的房子不如老百姓家裡,比長沙市的很多廁所還差」。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曾看過站裡的住房,第一句就說「這是危房,趕緊搬出去」。

  站裡雖然喝上了自來水,但一桶水幾乎有半桶泥,沉澱乾淨了才能飲用。以前站裡有個食堂,後來人走得太多了,剩下的人只好自己做飯吃。「關鍵是站裡養不起一個食堂師傅啊。」科研人員也為自己寫了首歌謠,「住的是泥磚房,喝的是泥巴水,幹的是苦力活,拿的是零工錢」。華南農業大學的樊小林教授曾到站裡調研,他說,「站裡良好的科研基礎條件和惡劣的工作條件同樣讓人震驚」。

  副站長秦道珠說,自己哭過四次,第一次是恢復高考那年,「有機會出來讀書了,我高興啊」。第二次是工作以後,夫妻兩人都在實驗站工作,小孩放在別人家寄養,有一年回家,小孩撲上來叫舅舅,「我心裡一緊,哭了」。第三次是1995年中國農科院開表彰大會,「那一年站裡所有職工只能拿70%的工資,表彰大會上我作為典型發言,面對幾千名聽眾和同事,我說站裡實在太窮了」。第四次是2004年上級到站裡進行幹部調整,「我跟領導匯報工作,自己幹了好幾年,工資都發不出去,更不談獎金,我擔心實驗站支撐不下去,哭了」。

  今年7月底,實驗站得到久違的好消息,湖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生王晶來實驗站報到了。他是5年來惟一一個和實驗站籤約的大學生。

  秦道珠曾和王晶有過這樣的對話。

  「你將來有什麼打算,在站裡準備幹多久?」

  「現在站裡條件很差,我想知道將來站裡有什麼打算?」

  「站裡肯定會想辦法改變條件,爭取作出更多成果。」

  「那我願意在這裡,和實驗站一起發生變化。」

  這一次,秦道珠想哭,可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很快蓋過了淚水。

(責任編輯:孫陽)


相關焦點

  • 走基層 聽民聲:紅壤實驗站的「紅土地論文」
    日前,記者來到這個在農業領域建站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實驗站,走近基層農業科研人員。紅土地與金色稻田掩映交錯,官山坪村與湖南其他的村莊並無二致。驅車輾轉山路,記者來到僻靜的祁陽站,桂花幽香撲鼻而來,一片片整齊的試驗田映入眼帘。51年前,中國農科院一批年輕科研人員在這裡建立了紅壤實驗站,致力於紅壤綜合高效利用研究。紅壤是一種酸性土壤,容易板結,抗病蟲害能力弱,產量低下。
  • 中國農大河北雞澤實驗站揭牌成立
    中國農業大學雞澤實驗站位於雞澤縣浮圖店鄉黃溝村北,距離縣城約7公裡,其中實驗站試驗用地1000餘畝,辦公、倉儲、晾曬等基礎設施佔地60餘畝。雞澤實驗站主要以種業科技研發為核心,以探索校、地、企有機結合新模式,構建高效產學研協作平臺,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主要任務,同時還承擔為鄉村振興培養和培訓科技人才服務,是集育、繁、推為一體化的科研和成果轉化基地。該實驗室建成後,將圍繞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需要、充分整合高校人才、智力和地方的資源優勢,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模式,建立校地結合、服務三農的科研基地。
  • 2020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招聘公告
    2020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招聘公告已公布,計劃招聘6人。報名方式:郵箱報名。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2020年度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公告   為充實人才隊伍,根據農業農村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開招聘有關規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決定開展2020年度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公開招聘工作,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單位簡介
  • 南陽師範學院獲批25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南陽師範學院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5項,其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5項,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創業實踐項目3項,獲批項目數在省內師範學院類高校排名第一
  • 鄂倫春自治旗「一嘎查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人才引進公告
    2020年鄂倫春自治旗「一嘎查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人才引進公告根據《2020年鄂倫春自治旗「一嘎查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人才引進工作方案》,現將本次公開引進人才招聘工作有關事宜公布如下:一、招聘計劃計劃招錄「一嘎查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人才引進108名。
  • 空軍招飛停招地方大學生:不再只看文化課
    招飛增加心理品質加分 只招高中畢業生「今年空軍招飛有兩大變化」。空軍招飛局蘭州選拔中心主任周庭介紹,一是停招地方大學生,招飛主渠道95%面向地方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5%面向軍隊院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外,地方院校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們再無緣「空軍招飛」。二是增加了「心理品質」加分,最高可加到30分,心理素質和飛行潛質優秀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 2020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
    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在中科院、江蘇省的支持下,由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承建的,世界按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真空互聯的科技公共開放實驗平臺。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首期投入3.2億人民幣,二期投入3.68億人民幣,利用全真空互聯的變革性技術,為國家戰略高技術及江蘇省、長三角地區產業提供重要支撐。
  • 重慶科技學院:五年砥礪譜新篇 本科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五年砥礪譜新篇,學校本科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專業建設——把握需求展現特色  專業建設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基礎,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辦學水平。五年來,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對接重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開展專業設置,近5年增設本科專業13個,獲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專業15個。
  • 編制少待遇低 我國基層醫院面臨人才荒問題嚴重
    「五六年前,大家形容基層衛生人才都說『青黃不接』,現在更是到了『後繼無人』的程度。」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進進,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基層衛生人才「斷層」,一方面由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低、待遇差,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是受人事制度、編制等制約,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
  • 說到人才斷層,有什麼領域比得過羽球的男單?
    說到人才斷層,有什麼領域比得過羽球的男單? 在體壇我們總說的一個詞是青黃不接。
  • 為什麼雖然醫療人才緊缺,但很多三甲醫院卻還只招博士生?很現實
    我們平時去醫院看病時,想要見到自己掛號的醫生,尤其是資深的醫生,可不是很容易,要排很久的隊,還有不少類似的情況可以見得,我們國家醫療人才有多緊缺。 像一些好一點的三甲醫院招聘醫生時,通常只招博士生,碩士生都很少見,可以看見三甲醫院招收醫生的門檻真的是很高。
  • 又到畢業季,潮州人才吸引力有多大?
    (賴婕靈對此文亦有貢獻)人物徐先蘭:希望有更多的外地人才來潮州「圓夢」「在我的人生中,潮州楓溪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7月16日下午,在潮州楓溪區人才工作會議上,徐先蘭作為「楓溪區優秀外來人才」上臺發言。徐先蘭是江西景德鎮人,1996年隨大學生南下打拼的熱潮來到潮州。
  • 大學生直招士官在部隊為什麼不受歡迎?回答太現實了!
    直招士官雖說是技術專業士官。但同樣脫離不了部隊的約束與管理,包括與天南海北的戰友朝夕相處。有的直招士官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處處咄咄逼人,想必此類直招士官在部隊沒少挨批評,也只有批評才能使他們逐步走上正軌,讓他們的思想能跟上趟。
  • 廣西·中關村雙創人才基地「手把手」助力大學生創業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鍾佩珍 攝趙磊到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調研交流現場。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鍾佩珍 攝 廣西新聞網南寧1月6日訊(通訊員 鍾佩珍)在廣西人才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以下簡稱「基地」)自2020年以來大力開展「雙創進高校」活動,重實效、重實操、重實例,邀請一批國家級專家學者和資深創業導師為區內多所高校師生開展線上線下學術報告、雙創項目輔導、主題講座等10餘場雙創活動,助力大學生創業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吸引數千名在校師生參與
  • 璧山區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高校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更是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10月10日,我區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其中包括創業扶持、創新支持等多項措施,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推動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把我區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 柔性引進國家級人才42人 剛性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484人 吉安...
    吉安新聞網訊(記者吳廣城)7月10日,記者從我市「人才十條」政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自2018年實施「廬陵英才」計劃以來,柔性引進國家級人才42人(2018年以前13人),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較2018年增幅分別為233%和121%;剛性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484人;人才平臺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 青島理工大學:大力培養人才 優化專業建設
    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省級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個。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三個新工科專業。
  • 大專生可以稱為大學生嗎?大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大學專科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即大學專科的目標是實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很多「專科院校」高考錄取分數線比「本科院校」還要高!
  • 大學生:創新創業生力軍|我們這五年·學業進步篇
    拿了一打?還是從「運動白痴」變身「健身達人」?還是變胖了?後來,他成為一名重度騎行愛好者。攻讀經濟學碩士後,他和朋友開始醞釀一份「自行車的事業」。 2014年,ofo共享單車創立,成為國內首家共享單車公司,首創無樁單車出行模式,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
  • 青島理工大學: 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情況
    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省級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個。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三個新工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