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你是不是坐在電腦桌前無所事事地看著網劇
是不是沒了電腦和手機的陪伴,你就不知道幹些什麼了?
空虛一直圍繞著你?
筆筆君想說:看書吧,你該補充精神食糧了!
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30歲患上腎病,然後就是尿毒症……
然而他在病痛中寫下的隨筆中,充滿了他自己的生命體驗。
這句話看似很簡單,實則源自於,史鐵生多年面對命運做的一系列抗爭。
他嘗試了去體會愛,親人、友人、陌生人的愛
愛情不是出於大腦的明智,而是處於靈魂的牽 掛,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換,而是靈魂的漫展和相遇。」同樣的,「愛情不像婚姻是現實的契約,愛情是站在現實的邊緣向著神秘未知的呼喚與祈禱,他根本是一種理想與信仰」
這讓史鐵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熱愛世界。
史鐵生是優秀的,他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生活的 衝突,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思考,而是引導讀者自 己探索生命的意義
他也在閱讀中找到了靈魂的安慰,不再狂躁不安,不再怨天尤人。
這些嘗試,讓史鐵生平平無奇的生命裡,充滿了新的意義,並煥發了新的生機。
使自己強大起來,變成一名強者!
二戰期間,弗蘭克被納粹抓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期間他先後目睹自己的父母、妻子、兄長、朋友、同學都死於毒氣室中。
僅僅因為他是猶太人
而他自己也無時無刻不活在死亡的陰影和威脅下。
這樣噩夢般的經歷讓他無數次懷疑人生: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於是,他把自己對生命的全新認識寫進了這本書裡,
甚至為我們指明了尋到生命的意義的方法:
1. 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 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坦然態度
弗蘭克爾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梭羅就是一個不起的人
他能夠放棄現代社會的舒適
去到那偏僻的地方,與那動物和花草為伍,終日過著那孤獨的日子
去做他喜歡的事。
這是梭羅的一個實驗,也是他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把生活做到最大程度的減法,一切都以自己的想法來
原來,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多。
我常常覺得孤獨,但是每當我覺得自己孤獨時,我就一定會想起梭羅,想起他的這本書,想起當年讀這本書時的狀態,只要一想到這本書,想到當時的一個狀態,那麼我就能夠很快地適應孤獨。然後心安理得地生活,可以坦然地面對任何的事情,我想這正是《瓦爾登湖》所帶給我的力量
這是一位學生對他恩師最後14堂課的課堂筆記。
而這門課的名字,就叫:生命的意義。
一位教授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在死前的最後幾個月,他和他的學生,平靜地探討那些生命中所必須經歷的衰老,名利,婚姻,愛情……
到最後,當教授闔上雙眼時,學生在最後一頁筆記上鄭重寫道:
如果這14堂課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
去做!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年過花甲的老頭哈羅德
一如既往地在家裡發呆
一封莫名其妙的書信從天而降
使這個日子不再平凡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羅德,他的前半生無比平庸。
40年的釀酒廠工作,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成就感。
這讓羅哈德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癌症晚期的老友寄來的一封信,讓他踏上了一場漫長的旅行。
這是一趟橫穿英格蘭的徒步之旅,也是一次回溯自己人生的心靈之路。
這個曾經窩囊的丈夫,糟糕的父親,
在面對自己一無是處的人生時漸漸明白,
如果我們的一生註定平庸,
那麼,真正能讓你真實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就是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而我們能為之做的就是努力去愛,告解遺憾。
離開故土和朝聖未必是宗教上的朝聖,有時候可 能是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從故土到達一個陌生的 地方,由熟悉到陌生也是一種朝聖。
我們的傷痛隱藏在看似波瀾不驚的平靜生活下面 也許那些曾經的傷痛和遺憾正在被我們自己以其 他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家人、朋友,對他們造成 內心的傷痛,而我們卻不自知,或者自知而難以 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