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曾經非常喜歡寫歷史。但是,寫歷史稍不小心就會被叉叉,所以我把我寫的很多歷史類文章都刪了。可是內心深處,我實在是喜歡自己曾經寫的這類文章,今天就重新發出來,希望你能喜歡。
作者:金小貝
1
他是一個人。
他是一個男人。
他是一個姓王的男人。
但凡能同時集齊這三要素的,一般都要格外引人重視。不為什麼,就因為我們要嚴格遵守中國古典文化的要義:隔壁老王不好惹,能躲就躲。
但朱祁鎮顯然沒有想到這麼多。他貴為天子,還是一個被父親朱瞻基指腹為君的天子,這點自信還是有的。更重要的是,這個隔壁老王並不是真正的男人,他是一個被割去了子孫根的男人。
他就是王振。
當時正值大明王朝國泰民安,前有朱元璋大敗元軍,橫掃天下,鞠躬盡瘁,韜光養晦;中有朱棣遠撻蒙古,橫刀立馬,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後有朱高熾、朱瞻基十一年的仁宣之治,祖孫幾代充分發揚勞模精神,以致國庫充裕,糧倉豐滿。
古語有云: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一個家庭如此,古代的國家大抵也如此。
何況到了朱祁鎮這一代,天下太平,實在沒什麼可操心的了。除了敗敗家,天底下好像也沒什麼好玩的。
而朱祁鎮也確實堪稱敗家中的極品,敗得徹底,敗得舉世無雙,不但使爺爺、太爺爺時留下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本人也被蒙軍掠去,慘遭蹂躪一年之久,好好地見識了什麼叫做塞北的雪。
當然,這是後話。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一個敗家子是如何與一個隔壁老王攜手並進,禍國殃民的。
2
公元1430年左右,一個地方教育局的官員來到了皇宮。
他不是去感動中國,更不是被當作先進代表去做述職報告,他是去宮中做老師的,做宮女太監的老師。
來此之前,他有老婆孩子,有少許積蓄,地方房價也不高,他有自己的小三居,日子過得還馬馬虎虎。
但是作為一個底層的有志青年,他不甘人生的平庸,靈魂在鄉村和皇宮之間來回穿梭,仿佛時代的幽靈。
他不想妥協,站在人生路口,他仿佛能看到自己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小職員,為自己的生活奔波,有時還需要拍拍上級的馬屁,好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
既然是拍馬屁,為何不去拍那些更高級一些的馬屁。
到宮裡去。
自從朝廷頒布「地方官員長期工作表現不好,可以到京城當官」這一旨意,他就暗暗下定了決心。雖然這個「官」指的是宦官,雖然很多人不屑於幹這種傻事。
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屌絲逆襲的機會,一個可以看到很多白富美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擠進國家權力中心的機會。
他絕不可以放過!
於是,他淨了身,向著夢想中的皇宮,一去不回頭。
什麼親情愛情,什麼倫理道德,什麼男人本色,都見鬼去吧。
在權勢面前,在有可能到來的榮華富貴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問世間權為何物,直教人自宮相許。
這一去,山高路遠;這一去,滄海桑田,這一去,敢叫日月換新天。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入宮,居然成了大明王朝由勝到衰的轉折點。
3
皇宮裡的朱祁鎮,還是個幼童,雖然父皇朱瞻基在駕崩前已經給他選了五個顧命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還有祖母張太皇太后坐鎮,但這些並不是他喜歡的人。
他最喜歡的是王振。
在朱祁鎮的眼裡,王老師博學多才(在大字不識的宦官和宮女中他理所應當是一位知識分子)、和藹可親(誰敢對太子不親)、教學認真(用肉體換來的工作豈有不認真之理)。
王老師不像父皇那樣只會板著臉訓人,也不像宮女太監那樣只敢唯唯諾諾。他是他人生的導師,靈魂的啟迪者。他時而溫柔,時而嚴肅,他教給他做人的道理(這方面王振倒不敢亂教,因為有眾多聖賢和皇帝本人審核編訂的國家統一皇帝專用教材),並且總會當著幾位顧命大臣的面,跪勸他不要貪圖享樂。
王老師不僅俘獲了朝中其他大臣的讚許,更是贏得了朱祁鎮的尊重和恭敬,幾乎對老師言聽計從。
王老師每次見到這幾位顧命大臣,都表現得誠惶誠恐,好像能和他們說上幾句話就是前世修來的福分一樣。
九歲那年,朱祁鎮登基了,沒過幾年,張太皇太后和幾個顧命大臣也紛紛老去,一命歸西,剩下的也年老多病,無力回天了。
王老師的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
4
他開始大權獨攬,廣結同黨,借著反腐敗的名義剷除異己。他控制了錦衣衛,廣收門徒。內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幫忙。魚肉百官,風光無限,開創了宦官專權的輝煌時代。
面對文武百官的沉默和勢利小人的諂媚,他居然把開國皇帝朱元璋立在宮門口的「內宮不得幹預政事」鐵碑移走,真是膽大妄為到了極點。
由此可見,獨裁者從來都是不要臉的,你千萬不要指望他們會有所收斂。
一個獨裁者如果只是想在國人面前耍耍威風,倒也無可厚非,自己人嘛,就給他這個面子,肉爛在鍋裡,打斷骨頭連著筋,何況他要不吃,肉也輪不到老百姓的嘴裡。
怕只怕,獨裁者一旦好高騖遠、窮兵黷武、夜郎自大、又擅作主張,麻煩就大了。他毀掉的不僅是百姓的利益和百官的威嚴,更可能是國家的江山社稷。
很不幸,朱祁鎮的王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5
1443年,蒙古首領也先率兵南下,對大明王朝發動進攻。而事情的導火索,就是因為在蒙古和漢民進行自由貿易時,無故被漢民減去了五分之四的貿易金額。
背後的指揮者就是王振。
而王振這樣做的原因是蒙古人沒有像以前那樣給他行賄。
六百年前的明朝,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毛衣真的可以引起戰爭啊。
當時,也先已經成為蒙古草原最強悍最聰明的首領,他率領的蒙古兵是草原上最勇猛無敵的。
他不但統一了蒙古,還控制了女真族,甚至威脅到了朝鮮。而在也先的心裡,恢復大元,才是他的最終夢想。
這場毛衣爭端也算是此次戰爭的藉口吧。
該來的終究要來,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消息傳到京城,皇帝和大臣立刻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
此時,有一個人卻異常興奮,他看著滿朝文武的緊張和恐懼,差點笑出聲來。
他就是王振。
他真的是一個主戰的愛國主義戰士嗎?
非也!
六年前,他就把因為懷疑蒙古包藏禍心而主張皇帝儘早整頓兵制、積極備戰的侍講學士劉球處死。
這樣的太監,哪裡會是什麼愛國戰士,他頂多會成為那些砸砸同胞日系車,抵制抵制外國貨的那一類蠢貨。
他覺得,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就要來了,只要一舉擊敗蒙軍,他就可以名垂史冊,就可以刷新太監屆的恥辱,就可以衣錦還鄉,就可以讓當年看不起他的教體局局長,蔚州州長,山西省省長從內心深處匍匐在他的腳下。
這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極度自卑帶來的極度自大。
縱觀歷史,每一個被閹割過的人心理都是不健全的。即使別人看得起他,他在內心深處,都是看不起自己的,哪怕他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是有的因為這種不健全而自殘,有的卻因此殘害他人。
王振就是把殘害他人發揮到登峰造極。
6
當經過朝廷決議派出的將領駙馬井源出徵後的第二天,朱祁鎮御駕親徵了。
這是王老師的提議。
學生的成績就是老師的成績,學生牛逼就證明老師牛逼。為了顯示自己牛逼,朱祁鎮一定要親率三軍。
想想看,自己的學生坐在帥旗之下,身為老師的他意氣風發地陪伴在身邊,那是何等威風。
不到五天,朱祁鎮就率領著二十萬大軍出發了。
王老師告訴他:你的爺爺,太爺爺也曾多次御駕親徵,所到之處,敵人無不紛紛逃潰。皇上今日親自統帥,定會一震軍威,令敵人聞風喪膽。
王老師沒有告訴他:爺爺、太爺爺都是久經沙場的將領,作戰經驗豐富,刀口上舔血已經習慣了。並且要動用幾十萬大軍,光民工、牛馬車輛、運糧隊的準備時間就要幾個月。
而你,只用了不到五天。
當然,他的王老師根本不會告訴他。因為他也不知道。
他以為,打仗嘛,不就和打架差不多,一哄而上,往死裡揍,不就得了。
他只是一個善於玩弄權術的太監,禍害禍害人倒還有幾手,說到領兵打仗,他就是個白脖子。
只可惜,這個白脖子還是這次戰爭的軍師,一個愛顯擺的軍師。
7
陪同朱祁鎮出徵的,除了這個白脖子,還有朝廷的文武精銳。
論文治,論武功,他們都遠在王振之上。只可惜,在這次戰爭裡,他們只有執行命令的份兒,而下達作戰命令的,才是這個太監。
朱祁鎮也十分興奮,因為,他就要成為和爺爺、太爺爺一樣牛逼的人物了。
大軍剛到達大同,王振就見到了從距大同幾百裡的陽和逃歸來的太監郭敬。
郭敬驚魂未定,向王振報告了發生在陽和的戰爭:明軍全軍覆沒、領軍大將被陣斬。
王振不僅嘲諷道:「我有二十萬大軍,還怕也先嗎?」
郭敬詳細地向王振描述了這場親眼目睹的戰爭慘狀:明軍如何被也先部隊殘殺,蒙軍怎樣手起刀落,將使的頭和身子是怎樣搬家,鮮血是怎樣從頸口處噴射到敵人身上的······
單單從郭敬的描述裡,這個死太監就被嚇尿了。他終於明白,戰爭不是鬧著玩的。
他立刻下令班師。
去他媽的為國立功,保命要緊。
8
如果就此班師,明軍也不會有後來的慘痛。只可惜,我們前面說過了,這是一個愛顯擺的白痴軍師。
從大同到北京,如果順利的話,應該很快能到達京城,即使師出無功,好歹能夠保存實力。
可是這個王老師偏偏要求大軍在回京的路上,拐到自己的家鄉蔚縣,好耀武揚威一番。
如此緊急的戰況,敵人還在後面虎視眈眈,堂堂二十萬大軍居然為了一個死太監,竟改變行軍路程。
這是何等的荒謬!
然而,朱祁鎮竟然答應了他。
於是,大軍調轉方向,向蔚縣出發。
其實這一著也算歪打正著。因為他的家鄉蔚縣,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必經之路。如果沿著這條路出發,也足可以平安抵達京城。
但是大軍行了五十裡,王振突然下令,部隊調轉馬頭,回到大同,沿著來時的居庸關回北京。
原來,大隊人馬路過他的家鄉,會踩壞他的莊稼,對他來說,那是莫大的損失,反正他已經用號令天下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當時部隊已經人困馬乏,來回折騰這麼幾下,更是叫人不堪忍受。
但這些都不是最危險的。
最危險的是,也先的部隊已經從陽和趕到了大同,並一直派騎兵尾隨其後,想看清這支隊伍來回折騰的真正目的。
當部隊快要走到居庸關時,也先終於弄清了這支部隊的真實面目。他明白,只要發起進攻,明軍將死無葬身之地。
一場屠殺即將開始。
9
關於這場戰爭,我不想再用任何語言來描述了,所有的殘忍和血腥大家可以腦補。
歷史記載,死亡達五萬,明軍無招架之力。
朱祁鎮和王振領著剩下的部隊逃到了土木堡。這裡離軍事重地懷來只有二十五裡,只要進到懷來的懷裡,明軍就安全了。
可以,這個懷抱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安全。
因為王振命令:「我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不入城,就在這裡等候。」
於是,明軍失去了最後一次脫險的機會。
也先很快趕到,再次大開殺戒。明軍猝不及防,全軍敗退。但畢竟人數眾多,也先不敢貿然深入。明軍就趁此機會結成隊形,並挖掘溝壕,準備長期作戰。
也先非常狡猾,看出了明軍的意圖,就派使臣前來和談,為了表示誠意,自己的部隊先退去。
兵部尚書鄺埜看破了也先的詭計,認為不能輕信,要固守待援。
此時,這個白脖子軍事下達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條命令:「全軍跳出戰壕,馬上轉移!」
於是,在大軍剛撤出三裡地時,也先軍隊就出現了。
這是一場殘忍的戰爭,不,這不是一場戰爭,這是一場屠殺。一場騎兵對步兵的屠殺。
被王振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士兵毫無鬥志、四散逃跑。不管是隨軍而來的明朝文武百官,還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所有的人都只剩下了一個動作——逃跑。
但,你往哪裡逃?
這場屠殺,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大臣戰死。騾馬二十餘萬、衣甲器械輜重全部被也先所得。
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全部粉身碎骨。
王振,這個又奸又賤的白痴小人,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砸爛了腦袋。
而他的學生朱祁鎮,被掠到蒙古草原,品嘗著他本該享受到的惡果。
10
每次看到這段歷史,我都痛心疾首。
是怎樣昏庸的皇帝,才能榮幸這樣的無恥小人。
是怎樣苟且偷生的大臣,才能容忍這樣的同僚在朝堂之上頤指氣使。
王振固然可恨,朱祁鎮就不可恨嗎?滿朝不敢放屁的文武大臣就不可恨嗎?
前往蒙古出使的大臣李實曾經問了朱祁鎮這樣一個問題:你有今日,只因寵幸王振。既然如此,當初為何要寵幸這個小人?
朱祁鎮在痛哭之餘,為自己辯解:我用錯了王振,這是事實,但王振在時,群臣都不進言,現在卻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我。
是啊,有多少人都遵循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生信條,醜惡不敢鞭撻,虛假不敢揭露。面對邪惡,沉默著,順從著,以為傷害的是別人,等到傷害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才感覺到了疼。
每一個沉默者都是幫兇,當大廈傾覆的時候,你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以史為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