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以計算機科學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海內外湧現出一批創業創新的成功案例。創業創新者的傳奇經歷和創造性思維對我國當下正在興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何意義?我們如何從中獲得啟迪?本報今起開設《創業創新啟示錄》專欄,為讀者解析這些創業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成功「密碼」。
現在但凡涉及商業的,大多與成功勵志有關,圖書市場上也充斥著各種成功學書籍。對於馬雲來說,他的標誌性意義更大,因為他是白手起家,所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人們爭相閱讀馬雲的書籍,希望能從中找到什麼秘訣,讓自己可以一朝翻身。
連馬雲本人也笑稱,自己在市場上看到這麼多關於他的書,都不知道,這些書裡寫的到底是不是自己。那真正的馬雲是什麼樣的,他又是怎樣一步步將阿里巴巴做起來的呢?
在最新出版的由馬雲擬定書名、阿里巴巴集團獨家授權的《馬雲內部講話:相信明天》中,披露了其中的一些真實情況。馬雲一直說自己,包括他的團隊,並不比其他人更聰明,也不是比其他人要更努力。但為什麼他們成功了呢?馬雲的解釋是運氣,如果換另一個說法就是,因緣際會。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馬雲和他的團隊的各種努力,與他同時代一起創業的,有的人半途就出局了,有的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馬雲是自己堅持下來了,既堅持要做什麼,也堅持自己一定不能做什麼。但正如馬雲自己所講,他要感謝這個時代,感謝這個國家,感謝網際網路,決定大局的一定有超越個人能力、個人不能控制的東西。
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商務能成為主導,而在更為發達的歐美則不能。也就是說,電子商務為什麼偏偏在中國有更大的發展前途。馬雲分析得很實在,就是因為中國的基建差,相關服務和配套不夠完善,企業IT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導致中間成本過高。媒體也報導過,農民種的大白菜一分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只好讓菜白白地爛在地裡,而另一方面,北上廣的居民買到的大白菜卻要一塊多錢一斤。電子商務跟傳統的商業流通渠道相比,有著巨大的成本優勢。
馬雲在創業時鎖定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因為中小企業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相比較而言,大企業,很多是國有的,有著比較好的優勢資源,中小企業更需要電子商務,幫助他們走出去,活下去,發展、壯大。而且,在阿里巴巴B2B運營的時候,發現真正能激活網站、帶來流量和訂單的,都是中小企業。這就進一步印證了馬雲的判斷。
馬雲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遊戲大家都玩不累,那就是賺錢。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他們鎖定了做電子商務,不僅幫中國的產品出口,也幫外國客戶採購更經濟合算的商品。那麼反過頭來,我們問:馬雲當初怎麼就走上了網際網路這條路呢?
馬雲在書裡也承認,如果說自己當初能預見到網際網路有今日的發展規模,那純屬胡扯,但他堅信,網際網路在未來一定大有可為。馬雲自己的經歷,讓他在潛意識裡覺察到,「網際網路這個東西不得了,以後一定會有大發展」。
馬雲自學英語,結交了一批外國友人,21歲那年,他有機會第一次走出國門,去了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的31天,讓他長了不少見識。他開始真正地了解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後來,他因為英語好,又有一次機會去美國,是幫一家國有單位去要債,去談判,但歪打正著,他在美國第一次遇見了網際網路,而他發現,中國在這麼新的網際網路領域,竟然是空白,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商機。
想到,更要做到。
於是,他回杭州後,湊了兩萬元,創辦了中國黃頁。中國黃頁是個什麼很高深的東西嗎?細究起來,不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很原始。給企業做個網站,然後他們向企業收費,就這麼簡單。這其中有一個案例,讓馬雲對網際網路的未來,產生了極大的信心,或者說,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力量。馬雲把杭州的望湖賓館搬到了網上,結果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美國的很多婦女代表就是通過網絡看到這個賓館,結果雖然會是在北京開,但住的地方還是定在瞭望湖賓館。這給了馬雲極其重要的提示。另外,馬雲將自己的海博翻譯社搬到了網上,也接到了很多國外的EMAIL來洽談業務。正是這些實踐,讓馬雲堅定了網際網路的信心。
那又是什麼讓馬雲開始做起了電子商務B2B呢?回頭來看,也不複雜。馬雲畢業後,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國際貿易系,他的學生中有很多就是做外貿的,既然他已經見識到了網際網路的作用和力量,那網際網路想必對國際貿易也是有作用的,於是,馬雲又幹起了電子商務B2B。
那馬雲有做B2B的商業模式嗎?說實話,沒有。一直到2003年,阿里巴巴才實現了收支平衡,但馬雲認為只要自己做的這個東西對買賣雙方有用,就一定會有它的價值,「你的客戶富了,你也窮不了」。阿里巴巴的贏利模式也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一步步地摸索出來的。
從整個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明白,馬雲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看到多遠,但正是在一步步地實踐之後,也看得越來越遠,對於國內大趨勢的把握也比較準。馬雲在2008年,就曾預言,網際網路在中國還有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現在來看,我們當下大談特談的「網際網路+」,就是寫照。2008年,馬雲也曾看到,中國的內需會慢慢起來,於是他加大了淘寶的支持力度,後來淘寶的快速發展也印證了馬雲的判斷。
阿里巴巴今天也不是單純的B2B和C2C,它已布局文化、健康、金融等多個產業,那麼今天引領企業發展的又是什麼呢?馬雲指出,是使命感。只要是給人們帶來便利,幫助大家獲得便利、福祉的,就是阿里巴巴努力的方向。流傳的馬雲一句名言,「哪裡有抱怨,哪裡就有機會」,或許能更形象地說明這點。
縱觀亞洲的經營大家,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其商業哲學都有相通之處,松下幸之助提倡素直之心,秉承自來水哲學,為社會大眾生產儘可能多的便宜商品,增進大眾利益。而稻盛和夫更是提出企業家要「動機至善,了無私心」,這與馬雲「哪裡有抱怨,哪裡就有機會」如出一轍。
也許至高的商業哲學,最後都是如何平淡無奇: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袁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