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2日 17:35 來源:揚州晚報
參與互動(
)
陳金龍在做木屐
繼去年6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籌拍「梅雨」為主題的紀錄片《晴雨梅天》來揚州拍攝後,昨天和前天,受臺灣文化主管部門委託,臺灣激雷創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一行5人攝製小組也專程來到揚州,分別探訪了揚州的古建築,拜訪揚州的民俗專家和老揚州,為他們即將開拍的梅雨紀錄片《黃梅晴雨》專題片採集素材。
地上排水防溼
出簷屋頂、鬥子牆、復道迴廊
前天,攝製組一行來到個園、汪氏小苑和何園,探究揚州園林如何應對黃梅天的連綿陰雨的。
揚州學者曹永森帶領他們邊遊覽邊介紹,個園、何園和汪氏小苑,以及揚州其他大大小小的園林和民居,都有一套成熟的應對梅雨的方法。比如,這些古建築,屋頂採用曲面的結構,屋頂出簷很寬,有利於雨水快速排出屋頂,也能排得較遠;牆體一般採用和合牆,老揚州也稱為鴛鴦牆、鬥子牆,砌牆時上半部分多用厚板磚豎向立砌,橫向扁砌,內部是空的,下半段通常是實砌牆。這種牆既有利於保溫隔潮,又減輕了牆體的重量,還省工省料。
黃梅季節,雨一下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對出行造成了困難。「在何園,你們看到的串廊,就起到遮風蔽雨的作用。」曹永森告訴臺灣客人,「這麼大的園林,建築物之間用串廊串起來,雨水連綿的時候可以方便地在園內出行。串廊也叫復道迴廊。」
地下滲水去潮
屋外窨井、屋內倒扣粗陶缽
此外,揚州園林和揚州人家的庭院地面,都採取了科學的快速滲透的建築模式。曹永森告訴臺灣客人,揚州的庭院和天井,黃梅天排水主要靠滲透,從下水道走倒不是太多。為了快速把地面上的雨水滲透到地下,地上都有窨井便於快速排洩雨水,地下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填埋碎的磚頭瓦礫,空隙較大,雨水可快速滲入地下。
「黃梅雨季,家家戶戶都很潮溼,揚州的地下水資源又很豐富,揚州人是如何最大可能地排去屋內的溼氣呢?」臺灣客人問。曹永森告訴他們,過去的揚州人一般採用架空法,普遍的做法是倒扣粗陶缽,將地板鋪在其上,這樣就將地板架空,隔開了潮溼氣。這種做法,不僅在何園這樣保存完好的園林的許多廳堂有,就連老城區一些鹽商遺存的老房子中也可以看到。
梅雨天出行
老揚州人最常穿木屐
昨天一天,攝製組一行特地前往年近八旬的老揚州陳金龍家,拍攝了他如何把兩塊木板做成木屐——老揚州稱為「木 (sa)子」的畫面。陳金龍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時,木屐還是揚州人在黃梅雨季出行常穿的鞋。
陳金龍介紹,自從輕便的塑料拖鞋出現以後,他就不再動手做木屐了。所以手上現有的工具不就手,只有刀、鋸子、鑿子等。其實還需要圓刨子、木銼子等。但是陳金龍還是困陋就簡,花了一個多小時,成功做好了一雙木屐。
為了再現揚州人當年製作木屐的過程,陳金龍特地找來幾塊長約30釐米,寬約15釐米,厚約2.5釐米的木板。「今天用的是松木,這個木頭做木屐不是太好,因為木料軟,容易磨通。以前木屐『當家』時,一般選用硬雜木裡面較輕的桑樹、楝樹做。這些雜木做出來的木屐能穿上幾個夏天。」據介紹,鞋面的帶子一般用舊皮帶或帆布帶,還要做出波浪形鞋底。「如果是平面,走路不跟腳。」陳金龍介紹,木屐除了經濟實惠以外,穿上它,在潮溼氣很重的黃梅天,腳上不易生腳氣。 記者 愛東 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