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論語·為政》裡的經典論述,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孔子是以「吾」來說,現身說法,非常生動,非常精彩!這和我們當代的發展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不少「交集」,甚至是「共振」,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孔子是我們教育的開山鼻祖,是古代聖賢,教育家,他說的這段話被奉為經典,道明了人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變通和智慧,孔子之後多少年代,乃至今日,這些話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迪!人人不可能都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孔子的這個論點歷來都被尊稱位人生的理想狀態。
我國各類學校教師總數超過了一千多萬,承擔著為國育才的重任,教師的職業狀態、生活情況、退休生活怎麼樣呢?我們從很多的有關教師的新聞報導裡可以看到,教師的職業生涯也是不堪重負,普通一線的教師辭職都能當網紅,真是令人心酸的職業痛苦的逃避。還有教師因為評職問題跳樓自殺,聽了令人心痛。此類有關教師不幸的例子不勝枚舉,誰聽了都非常震驚!
我們教師的人生軌跡,或者人生境界該如何來把握呢?或者通俗一點,教師一生怎樣過?
由孔子聯想到人民教師,教師的一生要過得幸福,我們應該從教師的職業生涯和退休生活兩個方面來說,向孔子學習人生的境界。
首先,教師職業生涯貴在「立」!
教師的職業生涯一般說來也很長,從大學畢業二十幾歲到六十歲畢業,三十多年,女性退休早,也有三十年吧。在從教的職業過程中,如何過的有意義,非常重要。
我認為分三步走,可以讓教師自己的職業生涯充實,自己有收穫,也能幹出成績,獲得社會的認可。
第一步:「立」。
三十歲的青年教師,正是人生年富力強的時候,孔子說「三十而立」,必需立起來,這是核心。一個字「立」,怎樣立?
三十歲,可能剛過了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的迷茫期,必須要承重,要有擔當。這時候,也許又要工作,又要戀愛,組建自己的家庭。我們一旦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立」起來!肯定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業績或功勳,你才參加工作幾年啊。這兒的「立」就是你的心理的「立」,自己的人格的健全,自己的自我認識的日臻完善,內心要有一個從事教育事業的宏大願景,做好人生的規劃,「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當技術骨幹,當學科帶頭人。
現在的教師,特別是一些鄉村教師,他們的境況非常令人堪憂!都是三四十三歲的黃金階段,卻職業痛苦,或者逃避跳槽,或者把自己浪跡於「江湖」,打牌抽菸喝酒,失去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在教學專業技術上,不能與時俱進,不創新,講課水平「仨瓜倆棗」,管理學生缺乏耐心,非常情緒化,方式簡單粗暴。
我曾經寫文章說過「教師黃金二十年,」其實就是指的是三十到四十歲。一般二十幾歲剛工作滿腔熱情幾年,隨後蔫下來了,三十歲就開始「混了」,人緣混熟了,工作熟悉了,沒有積極性了。所以,「三十而立」,就是不忘初心,給自己「沉錨」,定下心來,有個思想上的準備!
所以教師三十歲,何為「立」?
就是心理上的成熟與準備,說白了就是個人「立項」!
第二步:「不惑」。
有了三十歲的「個人立項」,教師四十歲,就是要「個人項目的監管和執行」!這是長期的奮鬥和付出過程,期間有眾多的困難意想不到。特別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進入疲軟期,生活失去激情,工作沒有熱情,「個人項目」失去信心。
四十歲的教師容易迷茫,家庭生活和工作總是不時衝突,有時把人折磨得不像樣子了。我們總是開始懷疑人生,甚至自甘墮落。這就是孔子說的「惑」,各種迷惑啊。
常見的婚姻家庭迷惑,或許婚變!
常見的家庭工作衝突,顧此失彼!
常見的工作迷惑,難出成績!
常見的工作突破迷惑,失去信心!
常見的學科領域迷惑,急功近利!
……
我曾經寫過文章說了「教師的幸福生活」,「工作向左,生活向右」。工作就要攻克突破,矢志不渝,而家庭生活也不能後院起火,敬老愛小,夫妻和諧。家庭生活是後勤補給站,是一個人的溫柔港灣,是教師長期持久工作的有理保障。
所以,「四十而不惑」就是不迷茫,不要讓家庭的雞毛蒜皮把你拖垮!工作上更要有信心,監管「項目」,執行「項目」,不忘初心!
第三步:「知天命」。
什麼是「知天命」,就是知道那些不可為的事情。進入五十歲,就是「項目」的執行、監管進入了最後階段,也就是收穫期。
任何事情都有限制制約條件,不可違背「天命」,這不是迷信。可能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農村和城鎮不能比,城鎮和城市不能比,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條件。另外,個人的家庭條件也不同,個人的學科水平也不同,自己又有什麼課題,或者建樹等等。
行百裡者半九十,功虧一簣,這些都是「項目」的悲劇結局。馬雲的話非常驚醒,「好多人都是死在了成功的前半夜!」五十歲就是收穫期,要明白自己的限制條件,克服困難,取得「項目」的最後成功。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五十歲要知道自己的限制條件,一定要理順思路,去掉浮華,幹些實事,出些成績。
其次,退休了「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個人是否幸福,就是心靈上放飛自由,追求放鬆,不做身體的奴役。
教師幹了一輩子,為人師表,奉獻知識文化,提供精神食糧。同時也為自己的家庭忙中偷閒,辛苦付出。而自己卻不曾放鬆過,聽聽內心的聲音。
所以,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就是能聽進各種話,各種好的、不好的話都不能攪亂自己的內心平靜,寵辱不驚。自己的內心很平靜,傾聽自己的內心,不為外界各種「嘈雜」所驚擾,「彈素琴」,「無絲竹之亂耳」。把自己的內心比作一個「深潭」,外界投巨石也不能濺起浪花!
教師的退休要「從心所欲」,做好以下這幾點,分享給大家!
一是走出職業角色。見過好多退休教師,剛退休幾年,人一下子就老了很多。衰老得這麼快,就是沒有轉化角色,一下子角色變了,不適應。
二是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這很重要。哈佛大學做了世界上時間最長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實驗經歷了75年,結論就是「人緣好」影響人一生的幸福。
三是放下一切,多付出。過簡單生活,刪繁就簡,從簡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傾聽內心的聲音。多付出,多做公益事情。佛家解釋「舒」字,可以拆字為「舍」和「予」。人要舒服,就是兩方面,一是「舍」,就是放下,一是「予」,就是付出。
四是孔子說的「不逾矩」。什麼是「不逾矩」,就是要注意我們老年生活的平靜,繼續做好規矩的遵守者。我非常喜歡一句話「越自律越自由」,很有智慧。
最後,祝福所有的教師都能職業幸福,退休「從心所欲」!我曾經寫過文章論述教師的「經濟學價值」,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出了教師的工作內容與特點,無可非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道出了教師的工作性質與高尚,亦無可非議。而我卻想從教師的經濟學價值方面嘗試地說一聲:「師者,價值之母!」所以請尊敬所有教師,教師更要自己看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