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院:中行「原油寶」事件民事訴訟案件進行集中管轄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7月21日消息,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關於涉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民事訴訟案件集中管轄等事項的公告。

公告具體內容如下:

為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確保法律統一實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要求,現就涉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民事訴訟案件集中管轄等事項公告如下:

一、江蘇省範圍內中國銀行「原油寶」客戶就「原油寶」事件以中國銀行總行及其分支機構為被告提起的民事訴訟,由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或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集中管轄。根據訴訟標的額,依法屬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由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管轄;依法屬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由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二、前述江蘇省範圍內中國銀行「原油寶」客戶,是指辦理「原油寶」業務所使用中國銀行銀行卡開戶行在江蘇省範圍內的客戶;前述中國銀行分支機構,是指客戶辦理「原油寶」業務所使用中國銀行銀行卡在江蘇省範圍內的開戶行。

三、為方便當事人訴訟,江蘇省範圍內中國銀行「原油寶」客戶提起民事訴訟的,可到管轄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提交立案申請,也可通過江蘇法院訴訟服務網(http://ssfw.jsfy.gov.cn)、江蘇移動微法院(微信小程序)等在線方式提交立案申請,也可通過跨域立案方式,在江蘇省範圍內任何一家法院提交立案申請。

特此公告。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一日

相關焦點

  • 貴州高院談中行原油寶:根據訴訟標的額依法由人民法院集中管轄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貴州高院今日發布消息,貴州省範圍內中國銀行「原油寶」客戶就「原油寶」事件以中國銀行總行及其分支機構為被告提起的民事訴訟,根據訴訟標的額,依法屬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由貴陽市雲巖區人民法院集中管轄;依法屬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由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集中管轄
  • 中行被罰5050萬!「原油寶」事件處理結果來了,認定存在四大違法...
    4月22日中行公告稱,經審慎確認,美國時間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根據客戶與該行籤署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場個人產品協議》,該行原油寶產品的美國原油合約將參考CME官方結算價進行結算或移倉。
  • 「原油寶」事件或已調查終結,此前多地法院已對該案件立案
    10月22日,新浪財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銀保監會針對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的相關調查已終結,並製作了調查報告。該人士透露,已收到此前向中國銀保監會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獲得的回函。「原油寶」事件打了中國的原油投資者們個措手不及。5月5日,中國銀行發布了《中國銀行關於回應「原油寶」產品客戶訴求的公告》稱,「原油寶」產品按照美國時間4月20日CME官方結算價以負值結算,多頭客戶產生了大幅虧損。
  • 多地法院對中行原油寶事件立案 湖南莫女士:沒有律師願意代理
    多位「原油寶」投資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等待了較長時間後,法院目前已經對其立案,但生活和工作仍受該事件影響,且開庭時間似乎遙遙無期。「此前答應代理訴訟的律師,現在紛紛拒絕了,拒絕理由不明確,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
  • 中行「原油寶」事件 銀行到底要不要承擔責任?
    近期,向我們團隊諮詢中行「原油寶」索賠的金融消費者非常多,為便於大家了解中行「原油寶」事件的始末,我們團隊根據現有公開資料整理出如下圖1:在中行「原油寶」事件中,金融消費者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是,金融消費者是否需要向中行補足「原油寶」穿倉的損失?中行是否需要對金融消費者進行賠償?
  • 河南實行省內黃河流域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
    圖集 新華社鄭州8月17日電(記者雙瑞)記者從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自2020年9月1日起,河南將對省內黃河流域的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據介紹,集中管轄環境資源案件的範圍以河南省高院印發的《全省法院環境資源案件(案由)範圍(試行)》為基礎進行確定,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和河南黃河河務局及其所屬單位申請執行的行政非訴案件。
  • 高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物質損失的理解與適用
    此次會議圍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物質損失應該如何理解、可否在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中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檢察機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定要件如何適用等實務難點問題展開討論。 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刑庭法官高衛萍認為,知產刑事案件中附帶提起民事訴訟的試點需要慎重,部分知產刑事案件涉及危害食藥品安全的可以作為智慧財產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試點。
  • 中行原油寶事件給我們哪些啟示
    近日中行原油寶事件成為爆炸性新聞。「一夜倒欠銀行500多萬元」「全世界都跑了,就中行沒跑」不斷刷屏……有媒體稱,此次原油寶事件,使中行客戶總計虧損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多億元。針對此次的原油寶事件能夠給予我們的啟示又有哪些呢?首先金融機構要考慮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提供這個產品。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 多地法院已對原油寶事件立案,投資者稱:沒有律師願意代理
    多位「原油寶」投資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等待了較長時間後,法院目前已經對其立案,但生活和工作仍受該事件影響,且開庭時間似乎遙遙無期。「此前答應代理訴訟的律師,現在紛紛拒絕了,拒絕理由不明確,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
  • 「原油寶」第一案開庭!中行已吃5050萬元罰單
    ,是原油寶投資人與中國銀行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一案;由於此次是原油寶事件發生後的首次開庭,因此也被稱為原油寶事件「第一案」。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我行原油寶產品的美國原油合約已參考CME官方結算價進行軋差或移倉。
  • 中行「原油寶」事件,投資者該補足交割款嗎?
    4月22日,媒體報導了中國銀行「原油寶」巨虧事件,創下有史以來第一次負值。據稱此次交易將導致投資者虧損達到人民幣300億元。22日,中行向投資者發送「催債」簡訊,稱原油寶美國原油合約已參考CME官方結算價進行軋差或移倉:▲投資者收到中國銀行要求補足交割款的簡訊(圖/網絡)簡訊同時指出,「請多頭持倉客戶根據平倉損益及時補足交割款」。
  • 原油寶客戶超八成已與中行和解!投資者群炸鍋了
    投資者群炸鍋了】5月16日晚間,中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原油寶」產品問題對媒體透露,截至目前,中行已經和超80%的客戶完成了和解籤約。消息一公布,便火速在多個原油寶投資者微信群裡傳播。針對這一消息,投資者反應各異,有投資者表示:「心累了,會考慮和解」;也有部分投資者仍堅持不接受和解方案,尋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 多地法院已對原油寶事件立案 湖南莫女士稱「找不到願意代理的律師」
    多位「原油寶」投資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等待了較長時間後,法院目前已經對其立案,但生活和工作仍受該事件影響,且開庭時間似乎遙遙無期。「此前答應代理訴訟的律師,現在紛紛拒絕了,拒絕理由不明確,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
  • 中行原油寶事件和解進展,中信銀行未經許可拉流水致歉
    中行原油寶事件和解進展,中信銀行未經許可拉流水致歉半個月前,中行發生了「原油寶事件」,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因全球疫情和需求疲軟影響,全球原油市場經歷了大幅下挫走勢,原油期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夜」負值,導致中行「原油寶」投資者巨虧。
  • 民事訴訟案件中關於管轄法院的一般規定
    民事訴訟法對於民事案件的管轄有著明確的規定,原告在立案時,必須依據法定的管轄法院提起訴訟,否則不予受理。所以,發生民事侵權行為時,我們在考慮如何訴訟時,不僅僅要考慮被告的選擇、訴訟請求如何提出,還需要考慮管轄法院的選擇,對於管轄法院的選擇不僅是個程序問題,有時還會直接影響判決的實體內容,尤其是對於民事侵權案件,不同的管轄法院對於賠償數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原油寶事件繼續發酵 中行市值縮水超200億元!業界人士喊話「原油寶...
    4月23日,中行「大宗商品」(原油寶)業務事件繼續發酵,受投資者維權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銀行A股股價跳空低開於每股3.49元,隨後快速低開低走,終盤報收於3.46元,全天下跌1.98%,總市值縮水逾206億,跌幅大於工行、建行等上市銀行
  • 中行啟動系列人事變動 「原油寶」事件或為動因之一
    本次其他調動方面,中行副行長孫煜將任中銀香港總裁,同時卸任中行黨委委員、中行北京分行行長;中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王志恆將任中行北京分行行長;中行北京分行副行長黃新斌擬任中行福建分行行長;而中行江西分行行長蔡興華則擬任總行行政事業管理部總經理。中行相關人士未否認這一消息。銀行知情人士透露,王衛東此次變動是受「原油寶」事件影響。
  • 陳欣:中行「原油寶」設計存在缺陷嗎?
    他認為,此次中行「原油寶」的負油價結算事件也是一次很好的投資者教育機會,讓大家意識到金融市場存在各種難以預測的風險,對於各自不熟悉的交易品種要心存戒懼。同時,銀保監會作為監管機構也可利用這次經驗教訓對於相關理財產品市場進一步規範,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本周美國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暴跌至負價格,引發市場的極大關注。
  • 遼寧法院今起開展行政案件集中管轄
    央廣網瀋陽10月9日消息(記者徐志強 通訊員嚴怡娜)記者從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第一庭獲悉,從今天起,遼寧法院將實行行政案件集中管轄,力求避免行政訴訟「主客場」現象,推動提升行政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2019年5月,遼寧高院形成《關於全省法院行政案件管轄改革和鐵路、遼河法院職能改革的框架方案》,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