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瓜設施栽培面積的增加,加上連作種植,西瓜菌核病現在已經上升為西瓜生產中的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在塑料大棚、溫室和露地栽培條件下均可發生,但以塑料大棚和溫室等設施栽培的西瓜發生較為嚴重。西瓜菌核病在西瓜整個生育期地上部分都可發生,但多發生在盛花期,主要為害莖蔓、葉柄、花器和果實,引起果實腐爛,植株枯死。
一、症狀識別
莖蔓染病初期產生水浸狀斑點,病斑逐漸擴展呈淺褐色至褐色,常環繞莖蔓,並縱向延伸。高溼條件下,病部軟腐,表面長出白色棉絮狀黴層(圖1);後期病部長出鼠糞狀菌核,嚴重的造成病部以上莖蔓、葉片失水而凋萎枯死。
圖1 莖蔓發病症狀
果實染病多從殘花開始,先從瓜的臍部呈現褐色水漬狀軟腐,然後病斑不斷向果柄擴展,呈水浸狀軟腐,表面也長出白色菌絲體(圖2),最後病部菌絲糾集產生菌核,菌核開始白色,後變成黑色(圖3)。受害果實容易腐爛。
圖2 果實發病症狀
圖3 病部菌核
二、病原
西瓜菌核病的病原為核盤菌[ Sclerotin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核盤菌寄主範圍廣泛,不僅僅為害西瓜,可為害31科的170多種植物。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越冬或越夏後的菌核,遇到相對溼度高於65%、土壤溫度15~20℃時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往往先侵染西瓜的花部,繼而侵染莖、葉和果實,引起發病。低溫、高溼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生產上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條件下,土壤中菌核多,發病重。
四、防治方法
1、有條件的可實行輪作換茬。
2、前茬收穫後深翻土壤,把菌核翻埋到25cm以下深層土壤,防止其萌發出土。也可採用高溫高溼悶棚法殺滅菌核。
3、注意控制溼度。一方面要嚴防澆水過量,土壤溼度大的應延長澆水間隔時間;另一方面棚室適當通風,避免棚室內溼度過高,使菌核不具備萌發條件。
4、棚室西瓜發病初期,先清除病葉或病株,再選用腐黴利煙劑,或其它防治菌核病的煙劑,燻一夜,次日通風半小時。也可以噴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其它防治菌核病的藥劑,噴霧水量不能過多。視病情發展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2~3次。使用農藥時請注意:嚴格按照農藥標籤上標註的用藥量用藥。另外,不同藥劑輪換使用為好。
5、莖部發病時,可用小刀刮除白色菌絲和腐爛組織(放入塑膠袋內帶出棚室),露出新組織,再用防治菌核病的藥劑,加少量水稍加稀釋,塗抹在病部,阻止病斑繞經擴展。
作者:耿麗華、宋順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往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