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家裡蹲,谷歌忙著搶大學「生意」,疫情留學生出路在哪呢?

2020-09-10 雲南立思辰留學

疫情改變世界,也正在改變教育。其表現為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受到嚴重衝擊,網課悄然變成必選項等。實際上,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值得關注,比如谷歌等科技巨擎聯合美國頂尖大學開展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新形勢。這些改變使得大學的價值再次受到考量。未來大學學歷含金量如何?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培養如何匹配、融合?學習會變成什麼樣?今天這篇文章總結了美國多位學界專家、商界領袖的看法,介紹了未來教育可能的四大趨勢。

  許多今年畢業的高中生,本來應該在9月赴美國開啟四年大學生涯,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間隔年。不然,他們只能忍受時差的折磨,晨昏顛倒地上網課,還要拖累家人為他們準備不知是夜宵還是早點的餐食。

  如果只要熬一個學期也就罷了,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美國大學的網課可能會常態化。哪怕新冠結束,大學也會走向線上線下的混合模式。

  這就使得美國留學的投資回報必須重新計算。

  事實上,美國大學在多個層面面臨震蕩、顛覆和重構,早就如同16世紀宗教改革前夜的天主教會一樣四面楚歌,新冠大流行只不過扮演了催化劑和加速器的角色。這一切挑戰著大洋彼岸的我們的前瞻判斷力。

  我們必須為以下四大趨勢做好準備:

  1. 大學的倒閉潮

  2. 高科技公司進軍高等教育,徹底顛覆學歷授予版圖

  3. 學位取得和職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4. 在線為主的授課模式

  趨勢一:倒閉潮

  美國大學的財政窘境由來已久。出生率的降低導致入學率持續下降,各州政府持續削減對高校的撥款。媒體現在討論的,已經不是會不會出現倒閉潮,而是什麼時候會出現和規模如何。

  英國《經濟學人》5月刊援引教育諮詢公司Parthenon-EY對2000所大學的研究,判斷其中800所可能會破產。

  明尼蘇達州Carleton學院專注人口和高等教育的研究員Nathan Grawe稱,疫情前,每年就有8所大學關閉,高校併購重組將加速。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Robert Zemsky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大學之殤的書,他調高了之前的預測,判斷有20%的大學會被淘汰。

  20%也許只是保守的估計。暢銷書《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早在2017年就放言,未來10-15年,一半的美國大學將破產。Christensen教授多年研究創新,他看到在線教育成熟之日,就是傳統高校落幕之時。

  美國有大大小小5300所高等院校,大部分我們中國人聽都沒有聽說過。大多數大學濫竽充數,誤人子弟。

  北卡教堂山大學的Tom Angelo稱,墊底的大學如同「高等教育的癌症」。趁疫情之際做幾個大手術切除癌細胞,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遠隔大洋的我們大可以看熱鬧,只送孩子去淘汰賽中勝出的名校讀書。

  可惜問題沒有這麼簡單,你需要仔細讀一下紐約大學商學院明星教授Scott Galloway的博客,尤其是他7月份發出的那張令人膽戰心驚的「生死榜」。

  Galloway是個網紅型學者,媒體曝光度極高,以「神預言」享譽商界、學界。他曾早於所有人預測亞馬遜收購Whole Foods,還戳穿過WeWork的西洋鏡。

  生死榜的英文原名是「美國高等教育:價值對脆弱」(US Higher Education: Value VS Vulnerability)。選取US Newsand World Report排名榜上440所高校,將它們按照價值和脆弱度兩個維度歸入四個象限——

  蓬勃發展(thrive)

  勉強維持(survive)

  掙扎(struggle)

  深陷泥潭(challenged)

  只有處於象限右上角的92所高校會蓬勃發展。


  魔鬼藏在細節裡:

  右下角勉強維持的象限中,不乏我們中國人熟悉膜拜的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亞特蘭大的埃默裡、加州大學Davis分校、波士頓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甚至還有作者執教的紐約大學。

  而左下角奄奄一息的大學中,居然有史密斯、布蘭迪斯和Oberlin。

  那我們是不是緊跟著這92所蓬勃發展的大學就安然無恙了呢?非也,按照Galloway的大膽預測,未來只有1%的富豪小孩才會去念全日制的文理學院。

  對,10年之後,你的孩子很可能拿到的是谷歌和MIT聯合授予的學位證書。大學也許縮短至2年,甚至6個月;一生中也許不只讀一次「大學」。

  趨勢二:高科技公司顛覆高等教育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的名校受益者,對名校的批判一直犀利酣暢——名校已經淪為「種姓體系」,以將中產階級的孩子拒之門外而榮,如同救助站趕走乞丐還洋洋自得。看一個13歲孩子的郵政編碼,他能去什麼大學就可以算得八九不離十。

  疫情讓美國父母看到,除了極少數的頂尖大學,其他的學校不值一年4~5萬美金的學費。這時候,高科技公司就登場了。

  MIT和谷歌聯手,微軟和伯克利結盟,蘋果和斯坦福牽手,哈佛和臉書聯袂。頂尖大學的學術實力嫁接高科技公司的職場技能培訓,不僅提升大學學位的內在質量,更將學費大幅降低,學習時間大為壓縮。畢竟,1.56萬億美元的大學生貸款,已經成為所有政治家都抨擊的危機。

  依靠科技的力量,頂尖大學能夠在不犧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在線平臺將在讀學生人數迅速翻番。傳統大學本來就有許多課程是大禮堂式的講座,將它們搬到線上也並不需要很多改變。視頻會議軟體的升級換代,也使牛津大學備受讚譽的導師制順暢地運行。

  高科技公司不僅帶來了自適應式、交互式、個人化的學習工具,還能夠衝擊早就僵化過時的大學學科體系。Galloway認為,如果蘋果公司推出設計和創意課程,微軟推出技術和工程課程,能讓大學生更好地為職場準備。

  仿佛要驗證Galloway教授的預言一樣,谷歌最近推出了職業證書項目(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s)——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加上幾百美金,就能學習一項很有「錢途」的技能,如果拿到谷歌的獎學金,甚至可以免去學費。這份職業證書在谷歌等同於4年大學學歷,而承認此證書的公司還包括沃爾瑪、英特爾、美洲銀行、Best Buy等。

  谷歌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法律官Kent Walker發推文說:

  過去,許多美國人支付不起大學學費,而現在,你將不再需要大學學歷來保障收入。新型在線職業培訓解決方案將幫助美國復甦和重建。

  這條推文被視為對美國高校發出的核彈頭。

  谷歌本次推出的課程包括項目經理、數據分析和UX設計,對應的年薪為93,000、 66,000和 75,000美金。課程的開發和教學都由谷歌現任員工擔任。結業後,谷歌對學員開放工作崗位,並幫助學生在其他公司求職。

  除了谷歌,蘋果、IBM、Penguin Random House、Costco、希爾頓、星巴克、Home Depot等公司也紛紛表態:大學學歷不再是求職的必要條件。

  如今,美國四大高科技巨頭:谷歌、亞馬遜、蘋果和臉書的市值加起來已經超過德國的經濟體量。它們不僅擁有幾十億客戶,還手握無法估算能量的新時代石油——數據。

  當下,科技企業的品牌價值已經足以與頂尖的名牌大學比肩。你的簡歷上如果有谷歌、蘋果的相關經歷,那完全抵得上任何大學的分量。

  雖然,按照美國反壟斷的傳統,這些公司很有可能被強制拆分。但即便如此,它們改變世界和締造未來的能力,任何人都無法低估。

  趨勢三:學位獲得和職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美國高校一年營收達6000億美金,盯上這塊巨大蛋糕的不只是網際網路企業。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大學文憑的投資回報率逐年下降。

  ArthurC Brooks在7月份《大西洋月刊》撰文說,從1986年到2016年,除去通貨膨脹因素,大學學費上漲了98%,是家庭收入中位數增長的11倍。

  不僅如此,工商界和文化圈普遍的共識,是大學畢業生各項技能不足,嚴重滯後於職場的要求。文憑泛濫,含金量低。

  不過,自由市場的好處在於,每當消費者(父母和學生)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創新一定會應運而生。

  Kaplan公司的高管Brandon Busteed在《福布斯》預言:未來的職場新人不是念完大學去找工作,而是找個幫你獲得學歷的工作——學位和職場的深度融合,帶你駛入職業上升的快車道。僱主和求職者直接對接,像繞開傳統的「中介」一樣繞開名不副實的南郭大學。

  Busteed領導了Kaplan University Partners Quest Research研究,並大膽預言,未來10年,將有1/3的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職場,在僱主的幫助下實現學歷和職場的雙軌並行。這項研究發現,不分學歷、收入,乃至政治取向,絕大多數美國父母都非常支持這一新路徑。

  這一切並非天方夜譚,普華永道、沃爾瑪、迪士尼、星巴克已經率先推出面向高中畢業生的學歷工作一體化項目。大僱主以「團購」方式購買大學課程,使得學費開支大為減少,並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而矽谷更將這個腳本提前上演到極致。10年前,矽谷的先知型創業家和投資人Peter Theil成立了一個類似「指環王」的機構,召喚年輕聰明的創意天才去矽谷創業,不要去哈佛、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積累債務,然後為了償還這些債務,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華爾街浪費生命。

  (Peter Theil是PayPal的創始人,臉書、LinkedIn、SpaceX的早期投資人,《從零到一》的作者。「魔界」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Theil是斯坦福法律專業畢業生,還在斯坦福任教。他強烈抨擊美國大學只會把學生洗腦成為自以為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左派。被Theil看上的小孩會收到10萬美金見面禮,並由「指環王」引見給矽谷的投資人、各類機構和專業人士。

  據媒體的跟蹤報導,「指環王」的歷屆成員已經達到123人。他們聚會的時候,T恤的背面驕傲地印著「Dropout」(退學者)。這個圈子如此精英,幾乎沒有打不開的門,信譽遠超過任何一所頂尖大學。即使一個項目創業失敗,也有無數新的項目等著他們。

  趨勢四:在線為主的授課模式

  意見領袖們所預測的高等教育的未來,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在線教育的繁榮。

  疫情之前無法想像的景象——幾百萬上千萬孩子通過網課學習,已經變成現實。疫情為在線學習節省了無法計量的宣傳推廣成本,攻破了幾乎無法逾越的物理的、設施的、政治的、體制的、心理的壁壘。

  教育科技公司MHT的高管Alex Hicks在Market Watch撰文指出,許多大學跟在線課程管理(OPM)專業公司合作,購買一站式解決方案。教育科技行業正在經歷井噴增長,5年之內將達到3250億美元的規模。

  他預測就算疫情結束,這一趨勢也不會逆轉,許多大學正在規劃永久性的線上線下混搭模式。在線課程可以只有傳統課程1/3的成本甚至更低,更可以幫助大學拓展學生人群。

  達特茅斯大學的Vijay Govindarajan是商業創新課程的教授,他告訴英國《衛報》,「高質量多媒體的在線內容解放了教授的時間,使他們能夠更多地跟學生互動,提高整體學習質量。在線大學姍姍來遲,但一定會生根發芽。」

  其實,在新冠爆發之前,耶魯大學的新生就已經在大禮堂裡通過看視頻聽課了。他們在校園裡上網課,你們只是不知道而已。

  哈佛最大的專業是計算機,更不要說斯坦福。計算機全網絡教學會有任何問題嗎?難怪哈佛如此乾脆地宣布整個2020-2021學年都是純網課。

  世人對今天的大學缺乏了解,不知道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內容,早已全部數位化了。

  舉個例子,成立於1990年的The Great Teaching Company(現更名The Great Courses)每年都把美國(也包括英國)最出色、最受歡迎的教授的課程錄製成音頻。從CD、DVD到如今的訂閱APP,沒有哪個大學能將這麼多世界級學者的課程全部呈現在自己的屋簷下。

  每個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的在線資源,更快、更新、更全。

  按照今天名牌大學的入學門檻,大學生獲取數位化資源的能力應該足夠,也必須足夠,不需要到傳統大學的教室裡等著餵飯。

  質疑:傳統大學是否不可替代

  那麼大學的校園體驗呢?大學是很多人一生中最流金的歲月,難道不是嗎?

  校園體驗被浪漫化,美好的體驗被廣泛傳誦。父母總覺得暗黑的一面不會攤到自己孩子頭上。他們太不了解自己的小孩。

  Brandon Busteed在Gallup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3%的美國大學畢業生真正獲得了終身受益的體驗,而1/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大學體驗完全乏善可陳。

  許多家長想當然地以為,4年大學宿舍生涯不可或缺,學費越貴體驗越佳,在線授課模式下的師生同學關係一定弱於寄宿大學。

  Gallup的數據表明,這些都只是想當然。Galloway教授認為,「直升機父母」和社交媒體催生的新一代大學生人格發育不良,尤其是男生,很多人應付不了大學校園的競爭氛圍。

  自殺、酗酒、不良的飲食和睡眠習慣、網絡詐騙、濫交、歧視、霸凌…… 校園從來都不是安全的象牙塔。

  有人說,大學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犯錯的代價小,適合孩子們在這裡發展社交能力、情商和獨立生活能力。Busteed說,今天的美國校園更像「逃避真實世界的麻煩重重的假期」。

  公平地說,年輕人可以,也必須在真實的世界中成長,大學是這個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它並沒有特殊的魔力。

  變革的動力

  除了科技的因素,大學變革深層次的動力來自於美國社會逐漸達成的共識:走出精英主義的陷阱。

  去年,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Daniel Markovits所著的《精英主義的陷阱》(The Meritocracy Trap)一書出版後引起強烈的共鳴。

  在美國大學所謂「擇優錄取」的原則下,遊戲規則越來越有利於富裕階層。一步步走到今天,頂尖名校將大多數人排除在外,粉碎了美國夢,加劇了階層固化,為貧富懸殊推波助瀾,激化社會矛盾,背離了美國的建國理想。

  最後,連精英主義的贏家也付出了漸漸不能承受的代價:從小到大,哪怕家財萬貫,也絲毫不能鬆懈。父母必須在每個正確的時間點為小孩做正確的教育投資,自己在職場不可有絲毫閃失。小孩更是承受著學業、才藝殘酷競爭的巨大壓力,身心處於崩潰的邊緣。

  競爭持續到職場,每個人都必須為下一代的教育投資積累資本。下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軍備競賽逐年升級。

  反觀80年代初,Scott Galloway申請UCLA的時候,錄取率是1/3。他說自己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小孩,UCLA 說,他是我們加州的子弟,我們給他一個機會。換了今天1/7的錄取率,Galloway錄不了,他還會成為今天蜚聲全球的學者嗎?

  大學已經失去了初心,改革箭在弦上。

相關焦點

  • 藤校家裡蹲,谷歌忙著搶大學「生意」,疫情時代留學生出路在哪呢
    疫情改變世界,也正在改變教育。其表現為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受到嚴重衝擊,網課悄然變成必選項等。實際上,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值得關注,比如谷歌等科技巨擎聯合美國頂尖大學開展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新形勢。這些改變使得大學的價值再次受到考量。未來大學學歷含金量如何?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培養如何匹配、融合?
  • 藤校家裡蹲,谷歌忙著搶大學「生意」,疫情時代留學生出路在哪呢?
    疫情改變世界,也正在改變教育。其表現為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受到嚴重衝擊,網課悄然變成必選項等。實際上,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值得關注,比如谷歌等科技巨擎聯合美國頂尖大學開展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新形勢。這些改變使得大學的價值再次受到考量。未來大學學歷含金量如何?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培養如何匹配、融合?學習會變成什麼樣?
  • 藤校家裡蹲,谷歌忙著搶大學「生意」,疫情時代留學生出路在哪?
    疫情改變世界,也正在改變教育。其表現為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受到嚴重衝擊,網課悄然變成必選項等。實際上,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值得關注,比如谷歌等科技巨擎聯合美國頂尖大學開展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新形勢。這些改變使得大學的價值再次受到考量。未來大學學歷含金量如何?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培養如何匹配、融合?
  • 藤校家裡蹲,谷歌培訓忙,敢問留學生路在何方?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航班停飛,面籤停止,對留學生來說,想赴美讀書,似乎處於進退兩難之地。也有一些學校已經宣布永久關閉,包括建校歷史長達174年的麥克默裡學院,超過百年的俄亥俄富蘭克林大學巴納分校。無論是對申請的留學黨還是高校來說,疫情都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有高校的對策,留學生有留學生的方法。
  • 家裡蹲大學是哪所大學?家裡蹲大學是什麼意思?
    家裡蹲大學真的存在嗎?家裡蹲大學是什麼意思?家裡蹲大學是哪所大學?百度搜索家裡蹲的時候,提示很多人搜索這樣的詞彙!家裡蹲大學其實是很多人沒有上過大學或者上過大學然後自嘲的一句話。比如很多人經常戲說自己是家裡蹲大學屋裡系畢業的!其實,家裡蹲大學的意思主要是一句網絡用語!沒有什麼特殊的涵義!另外,家裡蹲大學是家裡蹲教育創立的一所網絡大學,主要是培養自由職業者,網絡創業從業者!
  • 百萬美國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留學還有紅利嗎?-虎嗅網
    為了慶祝學生們的畢業,帝國大廈的樓頂則會在兩天前亮起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特有的藍色,林藝覺得從遠處看特別美。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
  • 花百萬去美國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留學時代紅利已經消失?
    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她認識的很多華人留學生,今年在美國的求職路都不太順遂。受疫情影響,被譽為全球網際網路聖地的矽谷還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裁員。
  • 花百萬美國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留學時代紅利已經消失
    為了慶祝學生們的畢業,帝國大廈的樓頂則會在兩天前亮起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特有的藍色,林藝覺得從遠處看特別美。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帝國大廈慶祝哥大學生畢業亮起的藍光林藝是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她學的是教育科技專業。
  • 兩年花百萬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留學的時代紅利消失了嗎?
    為了慶祝學生們的畢業,帝國大廈的樓頂則會在兩天前亮起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特有的藍色,林藝覺得從遠處看特別美。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
  • 兩年花百萬美國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 留學時代紅利已經消失
    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她認識的很多華人留學生,今年在美國的求職路都不太順遂。受疫情影響,被譽為全球網際網路聖地的矽谷還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裁員。
  • 「我把孩子送進了藤校,卻葬送了他的一生」
    藤校是否被過於神話了?美國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優秀的綿羊》,就針對藤校的現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作者是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耶魯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作為藤校的學生和老師,他整整24年的時間都浸泡在精英式教育中,對於藤校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 矽谷和科技巨頭最偏愛的30所美國大學!藤校不再是標配!
    看完該榜單Top 10的大學排名情況,Top 20又有哪些大學值得準留學家庭關注的呢?Top 20:加州「老大哥」UCB在加州九校中領跑榜單首先,總體來說,眾多留學圈耳熟能詳的頂尖大U充斥榜單前20;其次,UCB成為加州九校唯一衝進前20的大學;聖克拉拉大學或許太過低調鮮有人知,但卻受到矽谷科技大佬的廣泛關注。
  • 兩年花百萬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 留學時代紅利已經消失|深網
    為了慶祝學生們的畢業,帝國大廈的樓頂則會在兩天前亮起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特有的藍色,林藝覺得從遠處看特別美。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
  • 2年砸上百萬去美國藤校「鍍金」卻難找工作,留學的紅利真消失了嗎?
    為了慶祝學生們的畢業,帝國大廈的樓頂則會在兩天前亮起屬於哥倫比亞大學特有的藍色,林藝覺得從遠處看特別美。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瀕臨哈德遜河,在中央公園北面,其建於1754年,常青藤盟校之一。
  • 生於藤校,死於零offer,這屆留學生正在經歷現實「暴擊」
    1受疫情影響,矽谷正經歷大裁員受疫情影響,被譽為全球網際網路聖地的矽谷現在正經歷大規模的裁員谷歌一位高級經理表示。大規模的裁員及撤回offer對於最初選擇畢業後先留在國外工作幾年的中國留學生來說是個利空的信號。
  • 藤校變網校,谷歌忙培訓,學歷大貶值時代,留學生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大多數大學濫竽充數,誤人子弟。北卡教堂山大學的Tom Angelo稱,墊底的大學如同「高等教育的癌症」。趁疫情之際做幾個大手術切除癌細胞,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遠隔大洋的我們大可以看熱鬧,只送孩子去淘汰賽中勝出的名校讀書。
  • 國外大學沒法畢業,留學生退學回國出路在哪?
    國外大學沒法畢業,留學生退學回國出路在哪? 一旦踏上了留學這條路,大概率只有兩個選擇,成功或失敗。如果留學順利,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畢業,那麼回國之後這段履歷必將增添光彩;但如果留學失敗,中途輟學,這時候留學生不僅很難給這一段失敗的經歷一個合理的解釋,還沒有學位繼續深造或者就業。
  • 「藤校」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
    「藤校夢」,究竟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事實上,隨著留學的基數猛增,令人擔憂的現象卻正在發生。與國內持續爆發式增長的留學生人數相對應,名校錄取率卻逐年下降。▲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2017-2018錄取率 「藤校」究竟會把橄欖枝遞給怎樣的學生?這些被錄取的孩子究竟具備怎樣的共性?
  • 日本疫情當前:中國留學生進退失據、去留兩難
    來自北京的小明,在今年春節前就抵達日本留學,結果無奈春節後新冠疫情席捲日本,每天都過著「家裡蹲來自江西的小施,於今年4月順利進入東京都內的一間美術大學深造,但被告知不能到學校上課,只可用電腦接受線上(網絡)教育。兩人來日本時間都不長,因為儘量避免群聚活動,所以還從來沒有和朋友一起賞過櫻花、參加過夏季廟會。上海出身的小葛說,自己周圍的中國留學生基本上都回國了。
  • 藤校變「電大」,谷歌培訓忙…學歷貶值時代,孩子們的出路在哪裡?
    大多數大學濫竽充數,誤人子弟。北卡教堂山大學的Tom Angelo稱,墊底的大學如同「高等教育的癌症」。趁疫情之際做幾個大手術切除癌細胞,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遠隔大洋的我們大可以看熱鬧,只送孩子去淘汰賽中勝出的名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