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完飯放下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從不清點,怎知飯錢夠了?

2020-12-22 騰訊網

《水滸傳》當中經常有梁山好漢前去酒店吃飯,然後也不問價錢,吃完飯只將一錠銀子放下,店小二從來都不去清點銀子,直接就讓梁山好漢就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店小二不怕客人少給了錢,不夠吃這一頓的飯錢?

要說起這個問題,就得稍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貨幣政策了。上古時期,國家為了促進物資的流通,方便老百姓日常貨物的交換,就使用一些稀少的東西作為貨幣。最開始是使用玉石,不過玉石很快就開採的差不多了;然後又使用黃金,但是中國的黃金儲量也不是很多;到了後面,就開始使用白銀了。

與此同時,因為玉石、黃金、白銀的價值都很高,普通老百姓一輩子可能也難聚到幾兩黃金,所以民間還有自己通用的比較低廉的貨幣,那就是銅錢。如果打個比喻的話,黃金、白銀好像是現在貴賓卡、會員卡之類的,而真正的銅錢則相當於我們普通人使用的一塊錢、兩塊錢。

宋朝的時候,銀子和銅錢的換算關係大約是一兩銀子等於一貫銅錢,那麼當時宋朝的購買力如何呢?一兩銀子能買多少東西,一枚銅錢又能買多少東西呢?由於我們最基本的生存物資就是糧食,所以我們可以用糧價來衡量貨幣的購買力。

在《水滸傳》發生的年代,也就是宋徽宗時期,宋朝的米價波動範圍在1000—4000文/石米,1石相當於現在的76公斤左右。我們取米價的一個中間值,也就是2500文銅錢可與買76公斤大米,而現在的大米價格大約是10元/公斤,所以76公斤差不多需要760元,1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元左右。

而宋徽宗時期宋朝面對內憂外患,糧價肯定是大漲的,如果是在太平時期,這1兩銀子的購買力可就更大了,比如宋朝米價最便宜的時候,100文可以買1石米,這就相當於1文錢等於現在的人民幣7.6元,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7600元,梁山好漢隨便拿出幾兩細碎銀子,往少了說也是幾百元人民幣,往多了說能有數萬元,梁山好漢無非是吃了點兒酒水和牛肉、羊肉之類的東西,放在現在最多也就是幾百元,店小二當然不需要去清點銀子的數量了。

實際上《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寫的,在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都是要超過現在的1千元的,因此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是不會出門帶著銀子出去的,他們往往帶幾個銅錢就可以出去買點兒包子或者吃一碗小吃之類的東西就足夠了。只有《水滸傳》裡面或者電視劇裡面那些「英雄好漢」或者「皇親國戚」、「富商大賈」他們才會出門把一塊一塊的銀元寶拿去消費。

而實際上他們給出的銀子的價值往往都是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消費金額的,絕大多數的銀子是作為「消費」付給店家的——因為你也看出了,不論是「英雄好漢」還是其他付銀子的人,他們在給錢的時候從來都不詢問商品的價格,只是隨意地從身上拿出錢來就給。意思就是——不用找,我有的是錢!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店小二既不清點,也不攔住?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店小二既不清點,也不攔住?如今,越來越多的歷史情節都被翻拍成了電視劇,不知道經常看古裝劇的大家有沒有發現過一個問題,就是古人在酒館吃完飯後,一般都會放在桌子上一塊碎銀子,之後就走了,那麼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酒館的店小二既不清點銀子,也不攔住客人呢?
  • 古人下完館子,丟下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不攔?怎知飯錢夠了?
    然後就從兜裡摸出一錠銀子扔給店小二,店小二接到錢,喜滋滋地衝去後廚催菜。 等到主角們吃飽喝足,便往桌上放一錠銀子,也不問剛剛那頓飯吃去多少錢,就直接走了,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就不怕飯錢沒給夠嗎?
  • 古人下館子,吃完留一錠銀子就走,店小二為何不攔?怎知飯錢夠了!
    喜歡看古裝片的朋友肯定見過這一幕:主角一行人去外面吃飯,吃完在桌上放下一錠銀子就走了,從不見老闆衝出來叫他們算清帳,難道不怕對方少給了銀子?
  • 古人下完館子,放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不攔?如果不夠數咋辦?
    時光倏忽而過,一轉眼中國從秦皇漢武時期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經過時間的沉澱,我們有幸見到了浩如煙海的文學與令千種情緒集結的古人軼事。儘管中國的歷史一直在延續,但現代人和古代人有思維的差異,也有常識的不同。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二八芳齡」時以為女子28歲,在聽到「半斤八兩」時滿頭問號,還有人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古人在酒樓小店吃完飯後,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轉身就走,小二不數便笑嘻嘻地送客人離開,局中人完全不考慮夠不夠數,而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卻將目光放置於此。關於銀子在古代的價值,現代人心中幾乎沒有概念,就連某些文學大家都會犯下錯誤,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段落。
  • 古人在酒樓吃完飯,拍一把碎銀子就走了,小二為何從不數錢?
    古人在酒樓吃完飯,拍一把碎銀子就走了,小二為何從不數錢?文/聞聲擇行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會發現,在酒樓裡點了一桌子酒菜享用之後,大喊一聲:「小二,結帳」,然後再桌子上拍了點碎銀子就揚長而去。他們都不知道所點的飯菜是多少錢,並且萬一不夠怎麼辦呢,錢一拍就走了。到底這碎銀子是如何計算的呢?小二拿著碎銀子也是隨意巴拉一下就收起來了,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關於銀子,我們肯定想到的都是銀元寶,大元寶和小元寶。但是其實,在古代除了運送官銀,或者各地大戶人家,根本用不上元寶。除非是一些有錢人逛青樓的時候,為了博佳人一笑才會用上吧。
  • 古人吃完飯,為何從不問飯錢,扔下銀子就走?如果不夠怎麼辦?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大搖大擺地走進餐館裡,嘴裡或許會說「小二切一盤牛肉,再燙一壺好酒?」,吃完後抹一抹嘴,扔下一錠白銀,往往還會說下一句不用找了,然後甩甩衣袖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卻不阻攔?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大俠吃完飯直接在飯桌上放下一錠銀子就走,是一種藝術加工形式,是為了從側面體現大俠豪氣幹雲、放蕩不羈、胸襟寬廣的非凡品質,但在古代社會中基本不可能發生,一兩銀子,當做一個人一個月的口糧都綽綽有餘,再加上民間錢銀造假行為,直接以白銀交易,過程十分繁瑣,店小二直接放走大俠,萬一出了差錯
  • 古人下館子,吃完留一錠銀子就走,店小二為何不攔?若不夠咋辦?
    金庸的武俠劇對於古代的金錢並沒有太多的概念,往往一個大俠下館子,在點完菜後,放下一錠銀子,就算是結帳了。 小二一看,兩眼放光,態度也變得非常好了,又或是,某位大俠吃完飯,放下一一錠銀子就走,小二也從不攔,小二在沒有算帳之前,他這麼知道一錠銀子就足夠了?
  • 古人吃完飯,丟一錠銀子就走,店小二為何也不攔?飯錢不夠咋辦?
    相信大家在各種古裝的電視劇當中,總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幾個闊綽的客人吃完一頓飯,高聲叫道「小二結帳」,隨手放在桌上一塊銀子,闊氣說到:「不用找了」,而店家看到了,倒也不問銀兩多少,用手掂掂,用牙咬咬,馬上嬉皮笑臉地收下,恭恭敬敬將大佬們送到店門口,還高叫一聲「客官慢走!」
  • 古人大俠吃完飯,為何從不問飯錢,扔下銀子就走?如果不夠怎麼辦?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大搖大擺地走進餐館裡,嘴裡或許會說「小二切一盤牛肉,再燙一壺好酒?」,吃完後抹一抹嘴,扔下一錠白銀,往往還會說下一句不用找了,然後甩甩衣袖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
  • 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水滸當中這種美食場面非常的多,尤其是在某位好漢跑進酒店,把銀子砸在小二的面前時,我們仿佛看到了1000年前的大款: 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夠麼?」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
  • 古代消費的時候,店家收到一錠銀子,為什麼卻都不找零呢?
    在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會出現一個場景,就是一個大俠來到店裡,大俠讓小二上菜,然後從懷裡掏出一大錠銀子,往桌子上一拍,小二看見銀子喜笑顏開馬上服務周到,酒菜上來後,大俠就開始大嚼大咽了,然而大俠吃完後便走了。
  • 古代人們吃完飯,為何扔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從來不清點?
    有些古老的習俗和文化,我們從一些歷史變遷劇中也能窺探出一二,而最常見的就是古人的吃吃喝喝。吃過飯後,有許多人放下一些碎銀就走了,也不用問店小二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也不攔住這些人,反而還熱情地送客,讓許多人不懂,難道不怕錢不夠嗎?
  • 一錠銀子是多少錢?一句「小二不用找了」,多給了多少小費
    所以經常在電視裡面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一位大俠或者有錢人,在客棧裡面或者街頭上吃完東西,隨手就丟下了一錠銀子,說了一句「小二不用找了」很多人會覺得古時候的人怎麼會這麼有錢,這樣大一塊銀子放到現在都能吃好幾頓大餐,怎麼,古時候的人都不用找零錢的嗎?一塊銀子怎麼說也是一筆小巨款,為什麼這些人都這麼豪氣。
  • 碎銀子在古代值多少錢?為何吃完飯放碎銀,店小二就兩眼冒光?
    在古裝電視劇中,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場景:客人吃飽喝足後,會往桌子上丟了一點碎銀子,然後和店小二招呼一聲就走了,而店小二連銀子都不點就熱情地送客人出門。很多人會問,難道碎銀子在古代很值錢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從不阻攔?
    在電視劇中,那些大俠們丟下一大塊銀子就走、小二們看都不看就收起來的劇情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在現實歷史中,很少會有大俠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大塊銀子、很少會有小二不確認銀子就讓大俠們走。
  • 古代俠客吃完飯,隨手扔的銀子有多少,據說夠一家人花一個月?
    有很多的大俠們在飯店吃完飯後,也不問吃了多少錢而是直接把一堆銀子放在桌子上就走了,也不管不夠還是多了?還有就是這些大俠一般在電視劇中都沒有十分正經的工作,但是感覺他的錢還是花不完的,經常有錢吃飯喝酒,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面的有些內容還是和歷史知識有很大關係的,所以還得我們多了解一下我國古代的歷史。
  • 古人下館子,吃完飯直接扔碎銀子說不用找了,萬一錢不夠怎麼辦?
    在中國古代,古人們下館子吃完飯之後,往往扔幾顆碎銀子就走了,不但不問多少錢,還說不用找了,萬一錢不夠怎麼辦? 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二石大米,而一石大米約為94.4斤,所以一兩銀子可以購買377.6斤大米,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得知,明朝時的一兩銀子大約折合人民幣660.8元。
  • 喬峰吃了兩斤牛肉、兩隻肥雞、50斤好酒,丟下一錠銀子,夠嗎?
    當然,除了銀子之外,還有黃金和銅錢也扮演著貨幣的角色,武俠江湖亦是如此。俠客們每次大快朵頤之後,總是雲淡風輕地掏出一些銀子,隨手一丟,一施展輕功,走了。為什麼他們那麼瀟灑?這麼有自信?難道這些銀兩就夠餐費?
  • 古代大俠真像電視劇裡那麼豪邁,吃完飯就扔下銀子走嗎?
    你看的古人都是沒文化的編劇想像出來的,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中國的大多數編劇沒啥文化,基本沒有歷史常識。古人在飯館裡吃完飯扔下銀子就走,這種場景在歷史中根本不會發生。即使你是大豪客,吃完飯扔了一大塊銀子在桌子上,你本意還想著打賞消息靈通的小二,但小二卻不會領你的情,他會攔住你不讓你走,因為他要確定你扔的銀子成色如何。歷史上,歐洲人為了交易方便,很早就習慣把金銀鑄成硬幣,用國家信譽擔保貴金屬的成色從而保證金銀得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