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視劇中,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場景:客人吃飽喝足後,會往桌子上丟了一點碎銀子,然後和店小二招呼一聲就走了,而店小二連銀子都不點就熱情地送客人出門。很多人會問,難道碎銀子在古代很值錢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下這個問題。
古代,白銀很值錢,只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用銅錢,所以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如果有貧窮人家得到了一錠銀子,那他必定是十分驚訝的,有種「天降橫財」的感覺。
西漢時期,老百姓才開始使用白銀,但是並不普遍,一直到宋朝的時候才開始全面流通。在此之前大家更喜歡使用銅錢,因為這相當於現在的散錢,面額比較少,用起來很方便。而白銀就比較麻煩,因為很值錢,也就是面額比較大,那麼商家在找你錢的時候就比較麻煩,可能要先稱一下銀子重量,然後用鋼剪或者鑿子把銀子剪碎找給對方。
《紅樓夢》中就提到過剪碎銀子的過程,「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在電視劇中,我們還會精彩看到大戶人家的閨女出嫁時,會有一些銀飾之類的東西來作為嫁妝。平常的時候,可以拿他們當做飾品來使用,要是落魄了或者著急用錢的時候,這些銀飾還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算是十分方便的。
這樣說來,我們看到的古裝劇中吃完飯把碎銀放在桌子上就走的人,出手算十分闊綽了,對於店小二來說,即使不清點帳目,碎銀也已經遠遠超出這頓飯的價格了,這種只賺不賠的生意,店小二求之不得,當然不會攔截客人了,相反還笑臉歡送客人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