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Code Conference大會上,微軟Skype部門副總裁Gurdeep Singh Pall對外演示了Skype的新功能:通話實時翻譯。
參與本次演示的另一個人是微軟德國的員工,二者直接用「老家話」進行溝通,基本沒有任何障礙。也就是說,這個實時功能不管是「英轉德」還是「德轉英」都是非常流暢的,而且翻譯準確(至少通話雙方彼此明白對方的意思)。
Skype的通話實時翻譯功能來源於微軟研究院,其流程大概是這樣的:軟體通過語音識別接受對方用戶的信息,藉助機器學習來完成翻譯,最後使用文本發聲技術將通話內容「讀」出來。
不管是Skype還是微信,在國際化布局上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其中「語言不通」一直沒有給出很好的解決方案。早些時候,我們在微信的版本更新說明裡面看到一個新功能:長按某個對話框,可以把英語翻譯成中文。如果僅限於純粹的文字交流的話,這個方案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網絡通訊成本越來越低,操作更加方便的網絡語音(視頻)通訊有可能進一步取代文字交流,基於文字的翻譯解決方案也許會變得非常「冷門」。相比之下,Skype的新功能更具前瞻性,當然這跟他們的用戶使用習慣有關:據外媒報導,擁有3億用戶的Skype佔據了國際通話流量的三分之一。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微信、Line還是其他的IM通訊工具,他們無法直接越過「語言不同」所帶來的障礙,因為它跟用戶活躍度多少有一些關係。所謂的國際化,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遊說他國用戶嘗試使用自家的產品,甚至促進兩地的交流。如果一直處於「雞同鴨講」的狀態,用戶何必在「風靡於另一個地方的IM軟體」上浪費時間呢?
所以說,通話實時翻譯對於IM軟體的國際化策略是有幫助的。不過Skype的新功能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不能動態檢測語言類型。另外微軟希望能夠從真實的對話中獲取數據以改善翻譯服務的準確度,以增強對口語化語言的理解,不過這樣的數據採集無疑會引發個人隱私的安全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改進計劃並不需要大量志願者參與,Pall表示他們能在人數有限的情況下收集足夠的信息。我們可以嘗試想像一下,將來一位不懂漢語的美國朋友打電話過來,處於地球另一端的你聽到的是一句句熟悉的漢語,難道不是美好的一件事?
Via:mashable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