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只招幹部子女 折射學前教育體制外之痛

2020-12-16 東方網

  閩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將面向漳州市薌城區招收100名小班適齡兒童,報名截至10月28日。記者昨日從《2019年閩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薌城區招生工作細則》中獲悉,這次招生對象為區直各部門,各鎮街、金峰管委會在編在崗的幹部其三代以內直系子女。(見10月23日的澎湃新聞)

  幼兒園只招幹部子女,如果報導屬實,讓人有一種「瓜棚李下之嫌」的感覺。畢竟,在一些城市出現了入託難、上幼兒園比上大學還貴的背景下,為保障機關幹部子女能上好點幼兒園,「拼爹」是不可避免的。而公權一旦介入,總讓人感覺是在濫用公權,透支政府公信力。究其根源,其背後折射出學前教育資源十分緊張,令人深思。

  雖然《義務教育法》規定,為保障幼兒能就近入託,新建居民區理應配套建設相關幼兒園。問題是,許多地方並沒有做到位,導致幼教資源緊缺,滋生出各種亂象行為。殊不知,學前教育是一種基礎性教育和必需品,有著公共服務的性質。其社會公益性決定了學前教育資源理應均衡惠及每個老百姓的子弟,這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否則,拋棄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讓學前教育背離社會公益性,變成營利機構,只會讓平民家長「望園興嘆」,卻折射出政府辦學職責的缺位和教育均衡發展的不足。

  而學前教育資源一緊張,權力必然會插手。幼兒園只招幹部子女,是不是權力插手,雖有待查證,但這種讓人質疑的事情並非個案。陝西山陽縣一公辦幼兒園曾張貼通知,稱父母雙方都必須在縣直機關單位上班者才符合報名條件。這種民權的缺口已經被官權越拉越大,讓民權「傷不起」。在公權者看來,這可能是件小事,但在平民百姓眼裡,孩子入託是件大事,是公權維護民權、保障社會公平的大事;否則,無論給「程序」披上多麼華麗的外衣,都不具有合理的話語權。畢竟,公辦幼兒園姓「公」,而不姓「官」。只有杜絕權力尋租,才能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刻道理深入官心,讓「幹部子女化」的各種「潛規則」莫再剝奪平民百姓的合法權利。

  其實,隨著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部分經濟發達的地方相繼出臺政策,加大投入,逐步推行幼兒園都姓「公」,在入託上讓幼兒「一個也不少」。這既是執政為民的需要,也是形勢發展的大勢所趨、大義所在和民聲所望。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採取得力措施,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共同發展的學前教育新格局,多元化地發展幼兒教育,早日解決「入託難、入託貴」的問題。但是從根本上講,清朝末年有一部涵蓋幼兒教育階段的法規——《癸卯學制》,規定各地方政府每月要給「育嬰堂」提供經費,把幼兒園當作福利機構來供養。而今,學前教育還游離義務教育之外,甚至被「公權」所左右,平民百姓為子女上幼兒園怎麼不發愁和心痛呢?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焦點

  • 公辦園只招體制內子女?教育公平不能被權力自肥侵蝕
    「幼兒園招生只招幹部子女」,通知一經發布旋即引發熱議。24日,當地發布情況說明,稱由於擴建擬將剩餘學位用於招收薌城區現役軍人子女、公安英烈和因公犧牲傷殘公安民警子女、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人員子女、高層次引進人才子女、臺商子女、在編在崗幹部子女六類對象。在聽取網民的意見後,決定不將幹部子女列入上述招生對象。
  • 上海民辦三級幼兒園可招農民工子女
    農民工子女學校不再開設學前班,上海市部分區縣將根據需要建立民辦三級幼兒園,主要以招收農民工同住子女為主。市教委、市農委、市衛生局近日聯合出臺「關於做好本市農民工同住子女學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農民工同住子女學前教育工作作出規範。
  • 幼兒園「僅招幹部三代以內直系子女」刺痛教育公平
    日前,福建閩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於日發布公開信息稱,該幼兒園面向薌城區招收100名小班適齡兒童,報名截至10月28日。招生信息指出,報名需滿足「區直各部門,各鎮街、金峰管委會在編在崗的幹部其三代以內直系子女」的條件。
  • 漳州一幼兒園僅招幹部子女?官方:回應關切,將不招幹部子女
    澎湃新聞記者 王選輝近日,閩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將報名條件設定為「在編在崗的幹部其三代以內直系子女」引發關注。10月24日,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直機關黨委就此事發布情況說明稱,幼兒園重建後學位增加,原擬將學位用於招收現役軍人子女、臺商子女、在編在崗幹部子女等六類對象,對於此次招生引發的關注,決定不將幹部子女列入招生對象。情況說明中未回應此前為何劃撥100個學位專門招收幹部子女,以及新增學位如何分配等問題。
  • 廣東東莞3所公辦幼兒園僅招公職人員子女
    東莞三所公辦幼兒園,一年預算高達2776萬元,且招生對象均是政府、事業單位人員子女?東莞機關幼兒園、機關第二幼兒園、市實驗幼兒園等的招生、辦學和經費投入情況引起了市民的熱議,市民認為「此舉有失公平」。
  • 公辦幼兒園年招生對象均是公職人員子女?教育局回應
    東莞機關幼兒園、機關第二幼兒園、市實驗幼兒園等的招生、辦學和經費投入情況引起了市民的熱議,市民認為「此舉有失公平」。  昨日,東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回應說,從公平性的角度來看,三所市屬幼兒園主要招收市直單位公職人員子女,的確未能體現公平。該負責人同時說,從東莞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和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政策的角度看,學前教育的問題將在近年內得到較好的解決。
  • 學前教育督導評估的變與不變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辦法》。8年前,教育部頒布了《學前教育督導評估暫行辦法》。兩份學前教育督導評估文件有哪些變與不變,其背後折射出怎樣的政策考量?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學制系統的「第一個階段」,這就構成了對學前教育的廣泛需求。現階段,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仍然是學前教育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學前教育督導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辦園,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0%;另一方面要支持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出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的指標,要求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此外,督導內容還包括民辦園有沒有上市、過度逐利等行為。
  • 幼兒園是幾百年前從普魯士引進的體制,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
    幼兒園,原稱勘兒園,是幾百年前從普魯士引進的體制。舊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至六周歲的幼兒。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幼兒園的分類以及幼兒園的分類。家長將孩子接回家中後,直接受到父母的愛護, 有益子增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使幼兒能更多地接角嫁庭和社會的票陶,接觸面廣泛,有利子幼兒開闊視野和提高智力,對幼兒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 因此, 這種類型是目前我國幼兒園機守電的主要形式。 寄宿制幼兒國; 寄宿制或稱全託是指幼兒晝夜都生活在幼兒國內,每隔半周、一周及節假日由家長接回家團聚。
  • 藍思科技開辦雙語幼兒園為員工子女提供高端學前教育
    藍思科技開辦雙語幼兒園為員工子女提供高端學前教育 2018-09-05 14:19:05  來源:瀏陽網8月3日傍晚,來自汨羅,目前在藍思科技上班的鄧建在下班途中,特地繞路到藍思科技F宿舍區18棟看了看屋內的裝修裝飾進程——這裡馬上就會變成一家幼兒園,而這個建在宿舍區的幼兒園將給藍思員工提供極大的方便。
  • ​軍人子女從幼兒園到高校入學優待政策及保教費
    1、軍人子女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有哪些優待政策?2、軍人的子女(含二胎或雙胞胎)什麼時候發保教費,標準是多少?軍人子女入公辦幼兒園和中小學,免交國家和地方規定以外的任何費用。2、幼兒園階段享受的優待政策接受學前教育,採取入部隊幼兒園和地方幼兒園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下列規定給予優待:現役軍人子女如果進入部隊幼兒園,按照劃區保障的原則,在軍區級單位範圍內就近免費入園;如果沒有條件進入本單位幼兒園,則就近就便入讀其他部隊開辦的幼兒園
  • 李連寧:通過學前教育立法建立政府主導社會主辦的辦園體制
    李連寧在上述研討會上指出,學前教育是很強的社會性事業,學前教育發展一定要動員全社會的參與。他認為,要推動政府與民間合作辦園,要推動大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包括婦聯、工會,甚至其他的社會組織來辦園,以及民間的辦園者。在學前教育立法中建立以社會辦園為主體、政府辦園為主導的辦園體制就是為了充分的調動社會各方面來參與兒童早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 同樣是毒打,體制內和體制外有何異同——職場雜談一
    顯然,毒打兩個字嚇壞了不少從學校步入職場之人,傳說體制內可以避免毒打,也成了自帶流量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談到職場,可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大類。那麼同樣是毒打,兩者有何異同?因此部隊的老戰友相聚,體制內現役和政府的都有,體制外民企和外企都有,自己當老闆的也有。基本上每個行業的生態圈都能說出一二三來。我,是一名普通的軍轉幹部。所以,在比較體制內外的異同方面,我有許多一手素材。比如說挨罵這件事吧。
  •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拉薩昌都攜手深企探索幹部培訓新路徑
    長期以來,傳統幹部培訓主要以黨校集中培訓、到發達地區黨政機關交流學習等體制內路徑為主。今年以來,拉薩、昌都組織部門創新思路,與北京大學校友會深入合作,將幹部派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深圳,深入非公有制企業跟崗掛職鍛鍊,探索了一條幹部培訓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的新路徑。
  • 朱四倍:「幹部子女就不能升遷嗎」是偽問題
    濟寧市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沒有確鑿證據,不能說她的升職與她父親有關,「只不過他父親是個幹部,但幹部的子女就不能正常升遷嗎?」(4月25日《中國青年報》)面對公眾對官員子弟「火箭式升遷」的質疑,官員直言——「幹部的子女就不能正常升遷嗎?」這恐怕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官員特別是能享受「火箭式升遷」好處官員的心聲,但正常升遷和「火箭式升遷」是一回事嗎?
  • 歪風為何愈演愈烈--透視部分大中城市幼兒園「擇校」之怪現狀
    幼兒園「擇校」:多少家長心中之痛  一個星期前,家住南京市雨花臺區的徐冰女士眼看女兒苗苗已經2周歲了,上個好幼兒園成為她日思夜想的心病。多方打聽,徐女士把目標對準了家門口一所「收費合理且質量出眾」的公辦省級示範園--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為了能報上名,徐女士提前1天趕到幼兒園,無奈發現報名的隊伍排了幾十米,一些家長搭著帳篷徹夜排隊。
  • 立法,如何深入影響學前教育?
    試點工作開展三年多來,合肥市在資源拓展、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管理規範等方面先後出臺20份文件,全力推進學前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在有效緩解入園難、入園貴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儘管如此,這些法規或者規章層級只局限於當地,沒有辦法實現全國的普適性。同時這些規定比較零碎,缺乏系統性。
  • 石家莊井陘縣第一幼兒園要家長提供工資流水的背後是教育不公
    眾所周知,目前,各地財政在學前教育上的投入明顯不足,公辦幼兒園數量非常少,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稀缺。而且,有限的學前教育投入往往主要集中在數量極少的機關幼兒園,機關幼兒園普遍壟斷了當地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成為廣大家長擠破腦袋想送孩子進去讀書的幼兒園。
  • 天府新區學前教育觀察二: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是如何實現雙贏的?
    不用每天輾轉幾公裡到華陽附近上幼兒園,同樣的學費下樓就有高品質幼兒園可讀;不用花私立的錢去到幾公裡外的地方上學,家門口就有優質的普惠性幼兒園……這是成都天府新區家長近年來最直觀的感受,「和過去相比,現在娃娃下樓就是幼兒園,品質也很好,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真正實現了在新區安居樂業。」在談到自己小孩入學問題,家長們對新區在學前教育上的惠民舉措給出了好評。
  • 2017中國學前教育熱點事件盤點
    可以說,《辦法》的出臺是規範辦園行為、提高保教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化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與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重要舉措。我國學前教育量大面廣,辦園主體多樣,辦園水平參差不齊。除了在冊的幼兒園外,各地還有大量的未註冊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在規範辦園方面問題更突出。加強學前教育管理,規範辦園行為,任務十分艱巨。
  • 深圳學前教育新規明年起施行 幼兒園小班不得超過25人
    原標題:幼兒園小班不得超過25人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發布《深圳市學前教育機構設置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和《公辦幼兒園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新標準鼓勵舉辦小型多樣化學前教育機構,嚴格規範辦學規模,其中幼兒園辦學規模為6至12個班,幼兒小班人數每班不得超過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