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20:32:11 來源:水煮重慶微信公眾號
水煮重慶微信公眾號消息,「重慶人在麻辣這件事上,有著天生的優越感。有個著名的故事,講不吃辣的外地人到重慶,見滿菜單都是飄紅的辣椒,就點了個看上去態度很好的水煮肉片,結果被辣得生活不能自理。這個故事的背後邏輯是:水煮肉片的水煮兩字,是無聊的重慶廚師,專門用來蒙外地人的。明明是巨型麻辣,為什麼要叫水煮?這不是騙人嗎。」
其實真的是水煮
吃了這麼多年水煮肉片,大家真的不覺得很奇怪嗎?
現在全世界的水煮肉片,都是在豆瓣紅湯裡面煮肉片,然後撒一把辣椒麵、花椒麵,再用一勺滾燙熱油,毫不留情地淋上去——明明應該叫紅湯肉片,為什麼偏偏要叫水煮肉片,這不明擺著騙人嗎?
我忍不住要揭秘了。
水煮肉片的前身,就是著名的水煮牛肉。現在的基本操作,是把豆瓣用油炒香(也有加豆豉的,幽默的是,我在北京飯店的菜譜上,看到精準的描述:加十粒豆豉),加薑片、料酒等。
為了顏色好看,或者更辣一點,也可以加海椒麵稍微炸一下,再炒豆瓣,然後加湯、下肉片、起鍋、撒刀口海椒——就是把炸到棕紅色(廚師叫偷油婆色)的海椒,用刀剁成碎片。哦,還要撒上大量花椒麵,現在有人還加一些蒜末。然後用熱油淋上去,哧啦一聲,辣香四溢,就可以了。
整個過程,就是制紅湯、然後用紅湯煮牛肉片,完全看不到水煮的痕跡。
其實呀,這不是真正的水煮牛肉。過去的傳統水煮牛肉,真有水煮這個環節。
牛肉片在用紅湯煮之前,先煮一鍋清水(牛骨頭湯更好),水開後,把處理過、裹了芡粉的牛肉片,一片片滑下去,煮到八成熟起鍋,馬上放到冷湯或者冷開水裡面泡起。再另起鍋,制紅湯,把水滑過的牛肉片放進去,煮個一分鐘就可以了。後面的流程都一樣。
我猜,原始版的水煮牛肉,很可能連紅湯的流程都沒有,而是直接水滑,再起鍋,熱拌海椒麵、花椒麵吃。後來有錢人或者有錢人的家廚,發明了把海椒、花椒麵油淋的招數,再發現,居然把海椒先炕香、剁碎、再油淋,更好吃……成熟版的水煮牛肉,就這樣誕生了。
在水滑和現在的紅湯之間,可能還有個油滑的中間階段。不水滑,而是把牛肉片,下油鍋滑一下,熟後放一邊或者起鍋,再炒豆瓣制紅湯等等。這樣做出來,會更嫩一些。
還可以避免水煮肉片成菜後,那種糊糊的感覺。裹在牛肉片上的芡粉,在前面水滑或油滑時已經凝固了,不然就會融化在紅湯裡,成為糊糊。
曾經給鄧穎超當過廚師的前渝州賓館大廚孫志聰老師,告訴我,他70年代在賓館學廚時,老師就這樣教的他做水煮牛肉:先水滑或者油滑,再下紅湯稍煮即可。
每個傳統名菜的創設,絕大部分,不是某個廚師靈機一動的產物,一定會有原本。這個原本,逐步在實踐中,被聰明的大廚慢慢完善起來,最後定型。
水煮牛肉的歷史
水煮牛肉發明於自貢。
對此我沒有意見,不會代表重慶去搶他們的發明權,不像有些同志要代表自貢,搶我們大重慶火鍋的發明權,這就很沒有江湖道義了。
有資料顯示,從清朝到民國,在自貢一帶(那時還沒有自貢,只有自流井和貢井等鹽井集中區),因為大量用牛拉鹽井的鹽滷,據說一年多達一萬頭進出。
自貢的牛肉,曾經便宜到什麼地步?說出來嚇不死你。
那時(清末民初),自貢的豬肉,一斤要賣100文——200文,連內臟搭售,大約100文,淨肉就是200文。而一頭退役的老牛,賣給餐館,最便宜的只要1000文,貴的也才不到2000文。什麼意思?一頭幾百斤的整牛,價格只相當於幾斤豬肉……所以,當時的自貢窮老百姓,就拼命吃牛肉,不吃白不吃。這個價格,我看了都眼紅。
這種退役老牛,肉老,嚼不動,要麼做成肉丸子(我很奇怪,為什麼自貢沒有出現牛肉丸?),要麼用鹼碼、勾芡,水滑、油滑後,加麻辣重口味,不然真吃不下。
把水煮牛肉的發展邏輯捋一下:
最開始,就是用清水煮牛肉片,再熱拌麻辣調料;然後演變成水煮牛肉片,加刀口海椒、花椒麵等油淋;再出現油滑牛肉片等做法。
肯動腦筋的廚師們,慢慢發現,在油淋海椒、花椒之前,用紅湯煮一下,效果更好,於是增加了紅湯煮牛肉片這個環節。最後,餐館為了省事,不再清水煮,直接下紅湯煮熟——這樣,水煮牛肉,就只剩下名字裡面還有水煮,而操作中,變成了紅湯麻辣牛肉片。
其實,要好吃,我還是建議大家回到傳統,先水滑或者油滑一下,水煮牛肉口感更霸道。不信?你試試就知道了。
我看到有回憶,重慶火鍋是1930年代傳到自貢的(成都則要到在1970年代末,才出現被嚴重歪曲了的重慶火鍋)。所以,我無限懷疑,水煮牛肉用紅湯煮一下下,這個環節,借鑑了重慶火鍋的套路。
網上流傳,自貢水煮牛肉,是一位叫範吉安的老師傅在1930年代發明的。我個人認為,這位範老師,要麼是水煮牛肉做得特別有名,然後誤傳是他發明的;要麼是他修正了水煮牛肉的某個程序,比如把水滑環節省略了、比如是他發明了把麻辣熱拌變成油淋刀口海椒……因為,實在找不到範老師發明水煮牛肉的實錘。
個人觀點,水煮牛肉和重慶火鍋一樣,不太可能是某個人的發明,應該是經過相當時間,逐步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兩種水煮牛肉
現在,大家在餐館裡面,會吃到兩種水煮牛肉。
第一種是連湯帶水一大碗。碗裡,牛肉被紅湯淹沒,湯麵上浮一層刀口海椒和花椒麵,牛肉則埋在湯裡。這是目前水煮牛肉的主流。
第二種是沒有湯。牛肉片在紅湯裡面煮熟後,用漏勺舀出來,放在打底的青菜上面,再撒刀口海椒、花椒麵,再油淋。這樣呈現出來的菜,就是沒有湯的水煮牛肉——我在黃桷埡的九九牛肉館,吃到的就是這種。其它地方也偶爾有這種做法。
誰是正宗?答案是,都不正宗。
傳統的水煮牛肉,紅湯有,但不是很多。過去盛裝水煮牛肉的,既不是大碗,也不是平底盤,而是窩盤,就是有一點深度的盤子。把牛肉片,連同煮牛肉片的紅湯,一起倒入盤內,也不會淹沒整個盤子。牛肉一定是幹聳聳露在外面的,刀口海椒、花椒麵撒在牛肉片面上,也一定不能被紅湯淹住。
油淋後,再攉轉,這香噴噴的麻辣就會裹在牛肉片上。
最後談談俏頭。
傳統水煮牛肉,是三種俏頭:蒜苗、萵筍葉和芹菜。現在,重慶幾乎沒有餐館這樣做。我在成都的蒼蠅館子,吃到過蒜苗加萵筍葉的水煮牛肉,我把廚師表揚了一番。這說明成都廚師比較守規矩。成都對傳統川菜的保存,也要比重慶好。
重慶的大廚,膽子大,熱衷創新。水煮牛肉打底的菜,五花八門。萵筍葉有之,黃豆芽也比較多,還有用藤藤菜、包包白、小白菜、黃秧白……大約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非常灑脫。
各種創新當中,我個人最喜歡用豆花打底的水煮牛肉或者水煮肉片。可惜這種水煮肉片,被更名為豆花肉片了——明明還是水煮肉片嘛。
對俏頭的處理,現在清一色先放進紅湯裡面煮,煮熟了撈出來墊在碗底。這沒有錯,在1960年代的菜譜裡面,就是這樣記錄的。但是,這也並非傳統的水煮牛肉了。地道的老派水煮牛肉,其俏頭是先清炒,炒斷生再放入盤中。這是為了保留青菜的清香。尤其在萵筍葉裡面加了蒜苗和芹菜的,我覺得,清炒出來,口感更清爽,芹菜還有脆生生的口感。裹滿麻辣的肉片,和清爽的俏頭,搭配在一起,呈現出來的味型,似乎更有結構感。
水煮,現在已經演變成一個門派
各種水煮菜越來越多
但是、對這個門派的研究卻非常不足
原標題:水煮重慶 | 水煮牛肉為什麼要騙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